苏绍民丨厚重山东

爱你爱的深沉!日期:优美散文阅读:16971

作者:苏绍民

离开山东快30个年头了,期间也偶尔回乡探亲,而在家乡停留的时间却极其有限。感情就像一坛老酒,时间越长味道越浓,于是对山东的思念 时常让我夜不能寐,而对山东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岁月不但没有模糊我的记忆,反而激起我对山东这片故土更深的思念和热爱,不仅因为她是我的家乡,更因为在游走多年后她那份厚重的文化依然让我敬仰和自豪。

一、寻找中华文化的源头

我小时候的山东农村还不富裕,只有过年过节或家里来了亲戚,或去亲戚家做客时,才能吃上一顿好饭,但也正是这些时候,父母 总要提前交代很多规矩。比如说吃饭时坐在什么位置,倒水时壶嘴朝着什么方向,如何称呼长辈,如何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话等诸多细节。当时并不理解,慢慢发现不仅是自己家,其他家庭的孩子也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而且村庄中那些并不识字的老人,都能顺口讲出《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中的很多经典句子 ,也都能讲述诸如“孟母三迁”、“老莱娱亲”、“王祥卧冰”、“苏武牧羊”等历史典故和《聊斋》上的一些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才明白。这种常说而不知出处、日用却习以为常、共识则无需约定的道理和行为,便是文化。

记得龙应台曾经给文化下过这样的定义,“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中华文化就是由无数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拧成的长绳,从遥远的三皇五帝延伸到今天,更会通向无限的未来。回顾这根文化长绳的前端,不能不提的便是山东。山东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管子、孔子、孟子、墨子、孙子、晏子、鲁仲连、鲁班、邹衍、许行等诸多先贤,“九流十家”独占其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建于公元前390年左右的稷下学宫,开创了华夏官办高等学府的先河,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形成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一座丰碑,它存在于齐鲁大地150余年,汇集天下贤士,使中华文化之绳在这里得到更多的营养,山东是最大的受益者,齐鲁精神首当其冲地被丰富和淬炼。

二、孔孟思想与礼仪之邦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是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两侧的楹联,也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高度评价。自西汉以来,以孔孟思想为中心的儒学逐步成为显学,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之绳的主干,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志雅趣,而山东也因此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

作为“礼仪之邦”,形成了齐的务实文化和创新文化与鲁的崇礼文化和诚信文化互相交融的齐鲁文化。今天,如果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总结的话,我们完全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字便是“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部精神和“浩然正气”的思想都浓缩在山东人的“正”字中,甚至也影响到了山东人的脸盘和长相。

山东人讲正气。村庄中尽管人与人之间也会偶尔发生一些矛盾,但人们始终坚持用正大光明的方式来解决,在一个村庄中最有威望的人,一定是一个一身正气的人,村里的红白喜事,这些人一定是参与者和指挥者。山东人的“正”还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每个家庭教育子女,首先是如何正确称呼长辈、如何正确与人交往、如何正确处理兄弟姐妹和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山东人见面,即便是陌生人,互相打招呼也总是喊一声老师或师傅,在同一个村庄中,即便不是同姓,人们之间的称呼也都按辈分称呼对方,这里面没有年龄的限制,一个60多岁的人完全可以向一位16岁的少年称呼叔叔或爷爷。成年人之间没有人称呼对方的乳名,即便是长辈称呼晚辈,也都坚持这一原则,倘若直呼乳名,会被认为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对待父母更有严格的规范,而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则体现在日常生活 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九个故事发生在山东人身上,这应该是文化塑造的结果。

“正”字去掉上面的一横,便是“止”。齐鲁文化处处体现着这个“止”字。山东人都知道“止”的道理,知道干什么,更知道不干什么。父母教育子女,有很多方面与“止”有关,诸如去同学或朋友家串门,不吃、不动人家的东西,人家吃饭时要及时离开,大人们在谈话时不要插言多嘴等。因此,一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不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体现“止”的内容。

“止”字去掉左边的一竖,便是“上”。齐鲁文化处处体现着“上”、追求着“上”。山东人的“上”首先是上进,在持续1300年的科举时代,山东籍的状元就有30位,唐代和北宋时期,山东是科举大省,由于南宋时期北方广大地区的沦陷,以至于从南宋以后,山东的科举风头才被南方的一些省份所代替,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满清入主中原后的首次科考,山东人傅以渐拔得头筹。山东人对上进心、进取心的崇尚是根植于心的,在孔子编写的《孝经》一书中,将“孝”的最高境界也与“上”联系到一起,“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好好修身,认真干事,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不给父母丢人,便是孝的最高境界。因此,直到今天,在一个村庄中人们最蔑视的不是穷人,而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小时候听到老人们说的最多的俚语是“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一勤天下无难事”等极通俗又富有哲理 的话。

历史上留下很多先贤们的治家格言 ,其中山东临沂的颜之推博学重礼,一生著述甚丰,其《颜氏家训》一书中诸如“巧伪不如拙诚”、“无教而有爱,终为败德”、“善恶之行,福祸所归”、“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等所有内容,也都是围绕“正”展开的,既包含了“正”中的“止”和“上”,也涵盖了做人的“仁义礼智信”和处事的“温良恭俭让”,对齐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豪爽与仗义

山东人的豪爽是世人公认的,主要体现在酒文化和义利观上。山东人喝酒豪爽,亲朋好友聚会,必要喝酒,三两杯酒下肚,初次见面叹相见恨晚,相处多年则更能交心倾诉,生孩子要喝满月酒,很多地方在十二天的时候则要喝上一场,盖房子乔迁要喝庆祝酒,结婚要喝喜酒,过寿要喝寿酒,接待远来的亲朋要喝洗尘酒,送别亲友远行要喝辞行酒。山东人讲“无酒不成礼仪”,民间也有“喝酒喝厚了、赌钱赌薄了”的说法,这里的厚薄主要是指感情。山东人通过大碗喝酒、真诚劝酒,无形之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重视,山东人喝酒仍旧那么豪爽,但在劝酒上越来越体现“酒随量饮”的理性。喝酒必须要有下酒的菜肴,于是山东人在菜的烹制上又多有建树。孔子就曾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山东的饮食文化已经进入初步奠基期。孔子曾经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后子路在附近的小河里抓到一条鱼,当地的好心人又送来一块羊肉,于是便将鱼和羊肉放到一起煮了一锅汤,大家品尝时都赞不绝口。孔子便让大家给这锅汤创造一个字,要求能充分概括食材和味道。有人提出用“众口赞”组合一个字,还有人提议用“好”和“吃”组合一个字,孔子最后决定用“鱼”和“羊”组合一个“鲜”字,既概括了所用食材,又突出了味道。正是追求这个“鲜”字,山东的饮食文化便把“鲜”放在了首位。宋代时,中国的“四大菜系”已初步形成,而鲁菜名列首位。到清末时,在原来鲁、川、粤、苏的基础上,又加进了浙、闽、湘、徽四大菜系,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饮食的“八大菜系”。鲁菜始终以“鲜”著称于世。清代乾隆皇帝曾八次驾临孔府,并在1771年第五次驾临孔府时,将女儿嫁给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同时赠送一套御用餐具,这更进一步促进了鲁菜系中“孔府菜”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步伐,鲁菜、孔府菜双葩齐放,这是以省为区域性菜系的其他任何菜系所没有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酒、好菜、真诚、热情地招待亲朋好友,山东人的豪爽和好客名满天下。

山东人的义利观充分体现了仗义二字。孟子讲,“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墨子则指出,“义人在上,天下必治”。鲁仲连的“义不帝秦”则被李白誉为“谁言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云秦军众,催却鲁连舌”。先秦的义利观深深地嵌刻在齐鲁大地上,这里的人们耳濡目染,代代相袭,皆以“义”为做人处事的准绳。汉初的田横舍身取义,其“五百士”用蹈海的方式给齐鲁乃至整个华夏文化留下一笔重如泰山的精神财富。

明代清官杨继盛有诗云,“饮酒读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上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诗中的凌烟阁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大画家阎立本在一个名为凌烟阁的小楼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而在二十四功臣中,山东籍的就有5人,今天的人们对其中的三位应该非常熟悉,那就是程咬金、秦琼和李绩(曲艺和戏曲中的徐茂公,因皇帝赐其姓李,又名李绩)。程咬金是山东东平人,身材魁梧,性格豪爽,被誉为“骁勇虎臣、义气将军”,是标准的山东大汉。秦琼是山东济南人,英俊神武,为人正派,以勇猛彪悍著称。因其能征善战、坦荡无私,后来与山西的尉迟敬德成为一左一右的两位“门神”,管控着正义的大门。李绩是山东东明人,因足智多谋、待人和善、大公无私,深得朝廷信任和重用,被朝廷倚之为长城。这三位古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第一功名不爱钱”,他们义字当先,轻财重义,无愧于凌烟阁栖身配享之殊荣。

国人几乎都知道宋江这个名字,他起初只是郓城县的一位押司,就是书写文书的工作人员。宋江和梁山上的其他好汉相比,文不及吴用,勇不及武松,力不及鲁达,行不及戴宗,游不及李顺,射不及花荣,猛不及李逵,武不及林冲,跃不及时迁,貌不及燕青,刀不及关胜,枪不及徐宁,然而他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尊敬的兄长,其最大的资源便是人格中的“义”字,仗义疏财,义薄云天。在山东农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利从来不是第一位的,人们讲的是义和理,谁家有了大事难事,大家一起帮忙,袖手旁观者极少,更鲜有落井下石者。两个孩子或年轻人之间发生争执,不占理一方的家长也不会袒护自己家的孩子,而是站出来主持公道。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曾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有一年他收到家乡聊城的一封家书,原来其家人在新建房屋时侵占了邻居家的地基,邻居以有碍风水为由坚决不同意,两家一时争执不下。傅家于是便想让在京为官的傅以渐出面摆平这件事。当傅以渐接到书信后,随即回信,信中写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他三尺又何妨”。尽管没有对家人直接进行批评,但其立场俨然是从义和理出发的。如今,这里的“仁义胡同”一直激励、感动和教育着后人与游客。

四、不屈与顽强

山东人不屈与顽强的精神,可以溯源到齐的开创者姜太公和鲁的缔造者周公旦。太公大器晚成,以顽强求索的精神开创齐国基业。周公旦制周礼、奠定华夏文化之基,但也受到一些人的猜忌,甚至自己的两位兄弟也成为讨伐他的急先锋。周公以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化解了危机。在不屈与顽强精神的塑造过程中,管仲居功至伟,他历经坎坷,不屈不挠,协助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存邢救卫”、发展经济,使齐成为春秋首霸。孔子也对管仲给予“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的评价。

在战国时代,齐曾被以燕为首的多国联军所吞并,危在旦夕之际,田单坚守即墨孤城三年之久,最后以火牛阵一举收复失地,成就千秋佳话,就连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也用“田单复国、勿忘在莒”的故事激励自己所剩无几的那点自信心。

在北宋遭遇靖康之耻,南宋放弃收复失地的那个“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时代里,“济南二安”之一的辛弃疾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志,尽管备受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压,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之心始终没有动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他做梦都想实现的夙愿。而另一位则是发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感叹的李清照,让那些苟且偷生的南宋朝廷相形见绌。从“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渡淮水”的感慨中,窥探到一位女性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在中国历史上赢得“不徒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赞誉,也成为齐鲁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星辰,辉映华夏,光芒万丈。

自明初以来,我们的近邻日本便对我国沿海进行侵扰,为打击日寇的侵犯行为,戚继光坚持抗击倭寇十余年,先后组织岑港、合州等多场战役,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到了近代,日本全面入侵我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二日,山东乐陵的宋哲元率部通电全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请缨杀敌,并于1933年春,率部大战喜峰口,歼敌5000余人,再捷罗文峪,杀敌3000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响彻整个中国。在山东的土地上,首先爆发的台儿庄战役,打破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山东人民立足于武器装备落后于侵略者的现状,组织开展地雷战、铁道游击战,有力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一曲“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优美 的旋律时常把我们带进充满革命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烽火年代。

在解放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升级为22军64师190团,打响胶东抗日第一枪的昆嵛山游击队升级为41军121师,山东动员了95万青年参军,加上抗战胜利后的山东八路军主力部队27万人、山东地方武装约50万人,解放军中大约有山东兵170万人,1100多万支前民工伴随解放军转战17个省、直辖市,将11亿斤粮食和大量弹药等作战物资运往前线,将20.3万伤员运回后方,山东人以其英勇顽强的斗志、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全国解放做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清末和民国期间,山东因人多地少、盐碱地庄稼收成低、自然 灾害频仍等诸多原因,导致民不聊生。面对艰辛的生活和难以果腹的清贫,他们拉家带口离开了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山西人远走西北,被称为“走西口”,山东人则选择远走东北,则被称为“闯关东”,一个“闯”字,隐含着多少无奈、冒险、勇敢和坚强。山东人没有山西人那样浪漫,山西人是唱着、听着“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苦在心头……”离开家乡的,而山东人则是端起一碗烈酒一饮而尽,带着深深的乡愁和家乡的文化记忆,踏上迁徙的漫漫征途,跋涉数日,终于来到长城脚下,已经疲惫不堪的他们,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于是,久违的笑容终于再次挂在他们的脸上。带着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憧憬和期盼,翻越长城,向北,继续向北。今天,每个村庄的家族中,几乎都有流落在东北的亲戚,有的已经不知道年轻一代的名字,有的也已经没有了来往,但那些远走关外的山东人,他们及他们的后人,在东北的黑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把山东人豪爽的性格、顽强的精神也带到了东北,今天的东北人与山东人在性格上几乎是没有区别的。

五、艺术与创新

在很多人的习惯认识中,性格豪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往往与战场上的打打杀杀联系在一起,如果让其抚琴、吟诗、作画恐怕不太合适,这就叫思维定式。在山东人身上,恰恰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山东人更具有艺术细胞和创新精神。

孔子编《诗经》、作《春秋》,而稍晚一点的左丘明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下《左传》一书。在文学创作领域,孔子、孟子及左丘明,后人恐怕无人能望其项背。宋代四大书法家的米芾曾写过一首《无题》诗,“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易黄金”。这首诗是对王羲之《兰亭序》的客观评价。王羲之是山东临沂人,与其子王献之被后世称为“二王”,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赢得“书圣”之誉。王羲之性格带着山东人典型的特征,年轻时就已经小有名气,当时的太傅郗鉴有意将女儿嫁给王家,于是便派人去王家观察一下。听说郗府派人来择婿,王羲之依然坐在室内东边的床上露着肚皮吃胡饼,神色自若,对选婿之事根本就没当一回事。这件事向郗鉴汇报后,郗鉴闻听大喜,“这才是东床快婿”。郗鉴是山东金乡人,他当然更喜欢山东人这种朴素、真实的性格。“东床”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之后的颜真卿祖籍临沂,其书法自成一家,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颜真卿官至吏部尚书,为人刚正,一身正气,在与叛军的斗争中以身殉国。在绘画方面,阳信的展子虔被称为“唐画之祖”,其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宋代是艺术之花大放异彩的时代,诸城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既是北宋时期的风俗画,又是一座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十大传统名画之一。

清代的郑板桥曾先后在山东范县(1964年由山东划入河南濮阳)和潍县(今天的潍坊市)做县令,在潍县期间,一日无事,郑板桥便到乡下视察,走到一户人家,发现这家有位白胡子老人,郑板桥便问其姓名。老者回答说自己是个糊涂老人。郑板桥环顾了一下屋内四周,发现一个桌面大小的砚台。老者见郑板桥对这个砚台挺感兴趣,于是便请郑板桥提几个字。郑板桥没有推辞,提起笔来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随后盖了一枚图章,这是郑板桥最得意的一枚图章,上面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纸上还有相当多的空白,郑板桥也要求老者提几个字。老人也没有推辞,于是写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老人写完也盖了一枚图章,上面刻的是“乡试第一、院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都没有参加过殿试,也就是说这位老人是曾经的“探花”。郑板桥怀着崇敬的心情 ,在空白处又写了几个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在回县衙的路上,郑板桥对身边的随从说,“圣人之乡,礼仪之邦,书画文脉之盛宗也”。此后不久,郑板桥便辞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在扬州期间,凡遇到山东籍的客商或游学的士子,郑板桥都会根据对方的情况或赠画、或帮钱,以礼相待,亦如家乡故人。

左思的《三都赋》,致使“洛阳纸贵”,刘勰的《文心雕龙》,其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当执牛耳,晁补之创造了“苏门四学士”的千秋佳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写尽封建王朝更迭给生灵带来的涂炭,孔尚任的《桃花扇》唱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把“三界一梦一离魂”(神界、鬼界、妖界、梦境、离魂)描绘的淋漓尽致,既充满玄奇,又饱含温度。

山东人在艺术与创新上的全部精要,应该归结到他们的房屋建筑上。济南的房屋建筑在布局、结构、风格上与北京四合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济南门楼都高大而精美,门楼的门枕石、犀头、跑马板上大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载门楼、瓦脊等局部的装饰与水巷相结合的院落分布,灰墙、黛瓦的淡雅色彩使济南的四合院体现出江南民居建筑的轻巧与明快。再加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山、水、树木的点缀,形成宜居恬适的自然格局。元代诗人 元好问曾经吟出“羡煞济南山水好,几时真做济南人”。《 老残游记》中描述的济南是“到济南,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景致更为有趣”。在山东沿海地区,特别是胶东沿海民居,多依山面海而建,因而院落大多都依坡就势。自前向后,步步登高,虽然庭院狭小,但几乎每家每户都能保持良好的通风与采光,这里的民居院落多为三合院的形式,即正房多为三间,两侧为厢房。其建筑材料,有效利用当地一种保温隔热经久耐腐的海草,使房屋冬暖夏凉、浑厚朴实,墙体由当地出产的暗红色的花岗石砌成,墙体厚实,整个民居给人粗犷、朴实的感觉。山东中部山区,房屋多以石头垒成,整个院落从门楼到围墙,从台阶到墙体,都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块砌成。这种石头民居加上木质门窗构件,给人质朴粗犷的感觉,与其他地区的民居风格截然不同。在鲁西南、鲁北等平原地区,民居建筑院落相对较大,一般为四五间北屋、两三间厢房,院落内另搭建牲口棚、柴草棚、猪羊舍、厕所等生活设施,院前一般还建有一个小小的菜畦,种点瓜果蔬菜,小小的院落充满了农家生活的情趣。其建筑材料,往往以土坯、麦草为主,用麦草泥抹墙面、屋顶,与大地浑然一色。这种泥土民居虽不如砖石瓦房坚固耐久,但房屋顶易于维护修缮,极好的保温和隔音性能,远远胜过今天的钢筋混凝土砌筑的高楼大厦。在山东东南部的微山湖地区,很多家户以船为家,那儿的船屋大的有两三丈长,小的不过数尺,称为“连家船”,渔民起居都在这种“连家船”中,晚上可以望着皎洁的月光入眠,风吹慢摇的船体,更像一个大摇篮,人们在这里睡得安稳和甜蜜。上世纪70年代以后,渔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湖边都建起固定的居住点,现在以船为家的人正在逐渐的减少。

今天,全国各地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山东人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也迈开了创新的时代步伐,尽管很多村镇居民搬进了现代化的楼房,但骨子里遵从自然闲适、热爱蓬勃生命、闲赏花草蜂蝶、乐于灵山秀水的艺术和文化底蕴,依然保存在他们的生活中。

六、幽默 与智慧

山东人是幽默的,有山东人的地方,就会有说笑声,山东人茶余饭后总要讲上一两个笑话,甚至在学生的课堂上,为了活跃气氛,老师也会讲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幽默故事。山东人就是这样,在笑声中度过一次次快乐 的聚会、结束一天天紧张的工作。

山东人的幽默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很多人眼里,孔子是一位很古板、很严肃的老人,很少有人了解孔子的幽默。林语堂就曾撰写《孔子的幽默》一文,专门列举了孔子的诙谐和幽默。同样是先秦时期的淳于髡,他总是以玩笑的形式阐述一些深刻的道理,幽默中透着智慧,智慧中蕴含着幽默。与孔子同时代的晏子也是一位既机智又幽默的大师,晏子使楚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幽默是机智中的幽默,既不让对方尴尬,也不使自己窘迫。西汉时的东方朔性格诙谐,言辞敏捷,常在汉武帝面前谈笑取乐,其幽默程度堪称现代单口相声的鼻祖。

山东是文艺大省,被称为山东文化名片的山东快书、流行于运河两岸的山东大鼓、传统曲艺山东落子,以及山东吕剧、山东琴书、莱芜梆子、鲁南柳腔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段,无不让人在忍俊不禁中领悟到真善美的力量。

山东人的智慧可以追溯到管子、孔子、晏子、孙子那里,而作为大国工匠的的鲁班,其在木器制作中的智慧和成就,让其赢得木匠祖师爷的永久荣誉。管子的智慧体现在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他利用当地的鱼盐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商品贸易,使当时的齐国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地方。曾12次为国、8次为郡,被称为“天下之中”的定陶,还诞生了一位天下首富,此人原名范蠡,又名鸱夷子皮,定居定陶后改名陶朱公,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他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在经商中创造的诸如“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务完物、无息币”等很多商业理论,直到现在都不过时。由于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以至于被后人视为与赵公明、比干、刘海比肩的“财神爷”。孔子的智慧几乎全部被收入在半部就可以治天下的《论语》中。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 的生活,就应该回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无独有偶,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上,起草了一个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有120个宗教团体和6000多个代表都认同,其指导思想就是引用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这8个大字被翻译成多国文字镶嵌在联合国的大厅里。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不但滋养了华夏民族,也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孙子在兵学上的成就是古今中外无人能及的,一部只有6074个字的《孙子兵法》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之大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日本军事理论家北村佳逸,在他的《孙子解说》一书中颇有感慨地说,“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日本商界的战略家到全美最出色的篮球教练,从选举运动,投机输赢,到垒球比赛、围棋胜败,甚至夫妻吵架,若能把握孙子的精髓,我敢断然保证,他一定是必胜的”。1991年1月7日,在中东地区发生了一场以石油为主题 的现代化战争,《华尔街日报》却在他的报道中写道,“中国方面虽然未出兵参加多国部队,但却有一位神秘的中国人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就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原来美国在开始实施“沙漠盾牌”计划的初期,一本九十页的英译《孙子兵法》已经运往沙特阿拉伯的沙漠,供前线的陆战队员阅读。历史上还有一个田忌赛马的故事,今天我们学过《逻辑学》和《博弈论》,甚至认为孙膑的方法也并不高明。但是,这件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其超群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今天的我们只能用崇敬来仰视这个故事。中外历史上,人名而变成形容词的应该少之又少,诸葛亮应该算是一个,“诸葛”已经成为喻人睿智的形容词。罗贯中借别人之口这样评价他的山东同乡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

先贤们的智慧需要学习和继承,需要吸收和创新。山东人也一直重视学习、继承和创新,没有停留在自豪中裹足不前,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山东人的智慧在勤奋和节俭等美德的结合下,创造了更多的奇迹。今天,提到享誉国内甚至全球的一些知名品牌,无论是海尔、海信、潍柴、九阳,还是东阿阿胶、青岛啤酒、德州扒鸡、寿光蔬菜等都让人侧目。无论是城市管理、新农村建设、新能源开发、环境治理,还是特色产业、对外贸易、旅游开发、文化建设,都取得巨大成就,在全国各省的GDP排名中位居前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一是依靠党的好政策,二是凭着山东人的聪明、务实、实干和创新精神。

七、新时代的隐忧

艾丰先生曾经讲,“缺点是优点的延伸”。山东人性格豪爽外向的优点,往往会继续延伸。山东人讲话嗓门大,在家里是这样,在公共场所依然是这样。因此,就给外地人造成一种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缺少公共空间意识的印象。山东人喝酒也是出了名的了,不乏也有斗酒、闹酒、酗酒者,这些也应该算作传统酒文化中的糟粕成分。还有一些地区盛行封建迷信,一些地方还存在神婆、神汉,而且仍有市场。这或许与被郭沫若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有一定的关系,或许受到姜太公封神和八仙过海传说的影响,或许与被历史上7位帝王先后封禅的泰山有关。总之,历史积淀的越厚,接受科学精神的难度也就越大。

在经济发展上,山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和矛盾。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129家企业来自中国,也是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的121家,即使不包括台湾地区的企业在内,中国大陆企业(包括香港)也达到119家,而山东入围的4家企业不仅少于广东的13家,而且在涉及的行业中,多为传统行业,有的企业分布在二三线城市,聚集效应明显不足。民营经济相对较弱,山东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广东、江苏等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支柱产业集中在农业与工业两大传统领域,尽管以石化、炼油为代表的重工业曾领先全国,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山东在这一领域的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和新的跨越任重道远。

八、血液与脊梁

奔腾5464公里的黄河一路咆哮汇入山东,黄河鲤鱼跃过龙门,来到山东便变成条条蛟龙;海拔1545米的泰山屹立于齐鲁,以“五岳独尊”的姿态俯观天下,齐鲁青未了,造化着这片神奇的土地。黄河是山东的血液,流着不屈的斗志;泰山是山东的脊梁,挺起身躯的伟岸。悠久的历史炼就出顽强的意志,厚重的文化锻造成钢铁的桅杆。面对时代的呼唤,大智大勇的山东人,横枪跃马,执锐披坚,流淌的石油奏响腾飞的乐曲,黑色的煤炭镌刻出大写的凯旋,耸立的楼厦砌筑着智慧与坚韧,机床的轰鸣雷响勇士的铁拳,鲜活的海产载满幸福的航船,绿色的山川绘就出天地间最美的画卷,透过滚滚麦浪露出肌肉的丰满,看到手上的厚茧方知创业 的艰难。

今天,我们深信,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山东人一定能大踏步地走在时代的前列,用山东人的豪爽和豁达拥抱新世界,用山东人的勇敢和顽强开拓新视野,用山东人的勤劳和智慧创造新业绩。在这块文化厚重、人口众多、物产丰美、山清水秀的土地上,会涌现出更多的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丁肇中、季羡林式的大学问家,贺敬之、臧克家式的著名诗人,乔羽、莫言式的文学巨匠,时传祥、许振超式的劳动模范,张瑞敏、周厚健式的企业家,王亚平、徐本禹式的青年才俊,在山东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上,谱写出新时代更加美丽动人的经济和文化乐章。

文/苏绍民

《苏绍民丨厚重山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984749.html

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