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志明||嘉峪雄关扼河西

我爱的人不是我的爱人/日期:学生随笔阅读:16692

●伏志明(四川)

秋登嘉峪关,天高云淡远。

仰视古关隘,犹聆壮士面。

俯拾残箭镞,顿觉体生寒。

伊吾古天地,思绪怅茫然。

——古风·嘉峪关吟

西北行第四天,凌晨五点,我们在半梦半醒之中依依不舍惜别大美敦煌,奔向下一个目标——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大巴车不急不徐行驶在大漠戈壁,车外人迹罕至,黄沙漫漫。以前我只是在图片、电视、电影看过雄关的英姿,想到很快就会零距离一睹嘉峪关真容,近关意更切,突然间兴奋莫名!赶紧做攻略,搜到这首《古风·嘉峪关吟》,读起来朗朗上口,既磅礴大气,又悲天悯人。我一边反复吟诵这首诗,一边迅速脑补嘉峪关的历史。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多少金戈铁马,大漠黄沙,英雄故事 流传。如今,阳关,玉门关只剩残垣,甘州,肃州,瓜州,凉州几度变迁,淹没于历史风尘中。只有这嘉峪关依旧,雄姿英发映夕阳,不问英雄不问乡,扼守着这东西方交流的咽喉,丝绸之路因它而辉煌,东西方文明因它而灿烂,一直都是游客向往的地方。它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五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始建于一三七二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六十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嘉峪关防线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它的外围,还有更大的天险和天堑保障,就是祁连山和黑河流域及其两岸巴丹吉林沙漠。

长途奔波八个多小时,当天下午三点半,我们终于到达嘉峪关,依然是艳阳高照,空气明澈透亮,不算太热。“嘉峪”意为美丽的山谷,“关”指的是“关卡”。在明朝时期,官方将戍边关城设在了黑山的嘉峪塬上。这里依山傍水,背风向阳,故得名“嘉峪关”。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也是明代长城中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比长城最东端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早建九年。登上嘉峪关城楼极目远眺,祁连山白雪皑皑连绵起伏,大漠戈壁迎风猎猎苍凉雄浑。嘉峪关城中马蹄声、驼铃声早已消逝。古老雄关的墙砖,仿佛依然在诉说着六百多年的丝路兴衰和历史沧桑。

听导游讲,最有趣是“定城砖”的传说。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放着一块砖,曾经无数过去旅游的人,其实都看见过这块砖,放在这里也有很长时间了,但是也从来没有人动过。在明代修建嘉峪关的时候,为了保障这天下第一雄关,保证大明王朝北方的防线,所以在修建上特别的严苛,尤其是对建造城墙的砖石,更是每批次都经过检验,不合格就要淘汰。当然在设计上,嘉峪关整体也是考虑到了各种的情况,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工程。当时负责修建设计工程的师傅名叫易开占,经过他的计算,嘉峪关整体城墙需要用砖99999块,最后只多余出一块,放在城墙上,代表定城砖。据说这块砖不能够挪动,一旦挪动,整体城墙就要崩塌。虽然说这仅仅只是一个传说,但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脚踏上这片土地,脑海里情不自禁闪现狂风呼啸、黄沙漫天、战马嘶鸣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景象。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在耳边突然响起——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伏志明||嘉峪雄关扼河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21874.html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