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志明||西北望拜敦煌

跟一疯子聊天日期:伤感随笔阅读:15915

●伏志明(四川)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敦煌地名是三危山。《山海经》中有:“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在远古神话中,三只青鸟为西王母侍者,青鸟栖息地为三危山。晋代诗人 陶渊明有诗描绘“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宿三危山”。

敦煌成为正式的地名是在汉武帝时。东汉学者应劭在《汉书》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敦,大也。煌,盛也”;唐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题 记

远望三危山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秋风送爽。国家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意气风发拥抱新时代;儿子高考马到成功 、梦想 成真,全家人喜出望外、兴高采烈憧憬美好未来。家国同庆喜事连连,怎能没有庆祝仪式呢?我和妻商量后决定外出旅游放松犒劳一下。出发前做攻略,我们不约而同把目标锁定在西北敦煌。我给这次行程取了一个大气的名字:西北望敦煌。因为凡是西北望,必然大气磅礴,霸气外露。苏东坡有“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抵达兰州登上去敦煌的动车,穿越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远望祁连山绵延千里,白雪皑皑;近看地面一片苍黄,满目是尘土与三三两两的骆驼刺,突然心生敬畏!想当年西汉抗匈战神霍去病天纵英才封狼居胥,匈奴人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得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何等气势磅礴,威风凛凛!西北望敦煌,是不是还不够庄重严肃呢?是不是还不能表达我的敬意与虔诚呢?道家有云: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于是我恭恭敬敬加了个“拜”字——西北望拜敦煌。

张骞出使西域图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玉门关与阳关外的风,不知吹散了多少华夏儿女的离愁与回望。也许,王之涣与王维的诗是悲凉的,可却如何都抵挡不了我对古老关塞的向往。家住大西南长江边,我一直迷恋大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也十分向往塞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磅礴大气。喜欢文学和旅游又特别崇尚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的我,怎么能不去大西北?怎么能不去塞北呢?其实,所有对中国文化报以温情与敬意的人,都不能不去。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自此,“敦煌”这个地名,也被写入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叙事之中。而今敦煌这座城,随手捧起一把沙,就是一个故事 ,随手翻开一页书,就是一段历史。

当天下午三点半,我们抵达敦煌。刚走出敦煌火车站,西北的艳阳就扑面而来。真是艳阳啊!那种强烈,打得人眼都睁不开,感觉整个身心都暴露于这通亮澄澈热烈的阳光下。那几天,觉得自己像是被充电了一样,所见所闻,震撼人心;又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眼睛不够看,耳朵不够听,手脚无处放。

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

车过戈壁,当远方的山崖上陆陆续续出现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时,我不禁屏息沉默了——这前面就是大名鼎鼎的莫高窟了!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相传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已经是九月底,依然是逼人眼目的艳阳天。空气澄澈,清亮透明,极目远眺周围风光一览无余,真想引吭高歌。天蓝得仿佛蓝琉璃一样,雪白的棉花云挂在空中一动也不动。洞窟山崖是砂砾岩的黄色。清劲挺拔的新疆杨,树身通体雪白,枝叶簇拥,直插蓝天。莫高窟前的沙河已是枯水期,只有河底断断续续一点细流。在这样的风沙偏远之地,穷尽心力、智慧与财富,为佛兴建一千年的洞窟,一座小城的故事,连续一千年被镌刻在莫高窟的岩壁上,历经颜料与岩壁的融合,记录了历史的精华。真感谢那些伟大的先人们,正是他们近乎于疯狂的执着,使得蚍蜉一样的微末生命建构出了伟大的文明遗迹。

莫高窟外景

我们购买的是A票,悉数观看两场3D动画片后,还能够实地再看8个窟。讲解员个个训练有素,修养良好,仪态挺拔,带着一队队游客穿梭在洞窟上下。观看的洞窟是随机的,因为需要轮流休养。壁画最畏惧的是光照,所以洞窟常年处于自然 黑暗中。推开石窟的门,游客按照要求分列两边,会有自然光打在主座的菩萨脸上。千百年来,跟我们一样有幸造访的人们,光线缓缓照亮佛陀面容的那一刻,心中刹那升腾的应该是无与伦比的敬畏与惊叹。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漫天漫地的经变故事,都化身为超然美妙的恢弘画卷。经历千年岁月风沙,壁画雕塑早已经斑驳褪色,然而光照处依然摄人心魂,令人心醉,恍惚有一种神游古今、与古人劈面相逢的快感。

从公元4世纪开始,随着佛教东传与兴盛,敦煌连续开窟造像,千年不断,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宝藏。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经”的故事,有些也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莫高窟飞天图

出敦煌城向南,很远就看到巍峨庞大的鸣沙山像一尊巨兽横卧道路尽头。它的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远远望去似绸缎一样柔软光滑,少女一样娴静婉约。登上鸣沙山,举目四望,周围沙山连绵起伏几十公里,简直就是沙的海洋沙的王国沙的世界!兴之所至,我索性脱下鞋子,光着脚丫踩着这柔和细软的沙儿向山下俯冲。迎风猎猎,脚下的沙子呜呜作响,好不惬意!

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弯月,这就是无数游客心心念念的网红打卡圣地月牙泉。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感自然之神奇,叹造化之灵秀。令人不禁咋舌稀奇、流连忘返、神醉情驰也!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在鸣沙山的怀抱中静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暴沙的袭击,却一汪清泉岿然不动,月牙泉边芦苇茂密。傍晚时分,泉水映衬着沙山、晚霞,无比壮观。游客至此,仿佛进入梦幻天堂,沉醉不知归路。

鸣沙山下月牙泉

敦煌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确非浪得虚名。鸣沙山山顶鸟瞰、月牙泉泉边畅游,如梦如幻令人遐思神往。我们到达的当天下午,鸣沙山下大漠驼队宛如长龙,场面壮观。尽管烈日炎炎,但游客参观热情丝毫不减。据统计,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每天有1300多峰骆驼往来穿梭,载着游客畅游鸣沙山,体验迷人丝路风情,欣赏西部大漠风光。

敦煌,这两个字在口腔中发声的时候,就有一种煌煌阔大的气息。这是文明的交汇点,从公元4世纪开始,敦煌的石窟陆陆续续开凿了一千年,然后,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突然沉寂,在历史中无声无息。直至20世纪初,藉由藏经洞的发现,震动中外,成为世人心中的文化圣地。她像一把钥匙,打开时空隧道,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也连接了古人与今人。敦煌的魅力,在于古今时空的完美交融。这大漠尽头的风月啊,丝路上的一眼千年。她珍藏的记忆太丰盛,有着无法被拒绝的隽美和不能被忽视的力量。能够传承下来的,便都能称为经典。浅观有味细品入心,叫我从此放不下的,不仅是她神秘面纱后的动人之处,还有那份随时光沉淀的信仰——“莫高精神!”以三任敦煌“掌门人”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二、三代莫高人,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为敦煌文化遗产终身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生 历程中孕育形成的“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16字“莫高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大漠驼队宛如长龙

敦煌,她究竟有多美?文浅图陋道不明,三言两语说不清。诸君何不移步前往亲自来一探芳容?

后记: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它前有阳关,后有玉门,南枕祁连,襟带西域,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美丽的敦煌,是一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历经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历史文化景观,素有“戈壁绿洲”“西部明珠”之称。

《伏志明||西北望拜敦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278069.html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