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全华||嘉峪关下话“壁垒”

我也曾经憧憬过~日期:短篇散文阅读:17868

——嘉峪关游后感

文:杨全华

游览嘉峪关是几个月前的事了,而我的大脑至今似乎仍未跳出她的影响。她高大的城廓,威严的雄风,镇守边陲,似虎踞龙蟠,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她与万里之遥的“山海关”,携手并肩,为华夏民族筑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她被称为“河西”咽喉,边陲锁钥,是我国西北塞上最为典型的城防“壁垒”。

离开她的那天,当我走出城门,回头仰望这座雄伟的关隘及那亘古千年、横跨祖国的万里长城,大脑不禁被牵出与“高墙壁垒”相关的诸多联想。我首先想到了古代城市里的城墙,想到了乡村百姓家的院墙,想到了监狱看守所里的高墙……进而又想到当前美国与墨西哥边界正在修建的“单边墙”,想到美国在世界各地部署的高性能反导利器,想到西方发达国家制造的贸易、关税壁垒;还想到了时下不少单位及“个人”在办公场所安装的“铁壁铜墙”以及那些现代化的“指纹识别器”、“刷脸机”;尤其想到了那些横亘于人们心中一道道的“隔心墙”。可谓“高墙”无处不在,“壁垒”无处不有。这些各式各样的“高墙壁垒”,难道真的都像“万里长城”一样用来御敌的吗?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存在的并非都是合理的。“筑墙防御”这个看似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非普遍合理。

百度告诉我们,“壁垒”指旧时兵营四周的墙壁,泛指防御、戒备的工事,现在常指互相对立的事物或界限。看来“高墙壁垒”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屏避来往的“用具”。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标志。可见,无论是单位或是个人相互之间不可随意筑墙。否则必然会因“不当防卫”或“防卫过当”给人给己造成不应有的影响。

中国古老的万里长城,是当年华夏民族为抵御塞外“胡人”入侵而被迫修建的防御工事。夕日,她顽强阻挡了强敌的入侵,保卫了国人的安全;如今她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防为本”爱好和平不可动摇的铁证。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制造并四处部署的各种反导利器,名曰防御,胜似进攻。其根本目的在于实施他“一小时打遍全球”的野蛮侵略行为。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制造的各种壁垒,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理应努力加以防御。然而纵观今日一些地方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社会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甚至在公务大厅里设制的那些别出心裁或有形或无形的“铜墙铁壁”,其防御对象是否适合,存在的价值能有几何?无需论证,不难看出它已经大大超出了“防御”范围。由于其“防卫过当”,将一些本不该防御的对象,挡在“高墙”之外,伤了许多不该伤害的人心,甚至违背了“初心”。记得一位开国元勋的后代,在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内乱”中,因父辈所谓的“滔天罪行”为其带来的心灵创伤时说:“我的精神上经历了一段极为剧烈的痛苦时期。我冲出逆境之时,才发现在我和周围人们之间隔了一道无形的墙。我曾努力去推倒这墙,可是自己的力量那么微小、单薄。我曾努力去做,证明我同大家没什么两样,是个极普通的人,但枉然,只能以自己的行动来赢得人民的信任(其实是误解),以几年、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来拆除那道墙。”这是多么令人痛心,令人警醒,值得反思的话语。或许,并非每个人都曾经受过那样刻骨铭心、不堪回首的痛苦,但同样性质的感受,应该不少人都曾有过。

拆除不合理的“高墙壁垒”,走融合发展的道路,让国与国之间,少一些敌意,多一些友好;社会团体之间,少一些拆台,多一些合作;上下级之间,少一些刻薄,多一些理解;人与人之间,少一些隔膜,多一些坦诚,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需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拆除不合理的“高墙壁垒”,需要端正指导思想,提高认识水平,大胆解放思想,多以积极的心态看人看事。如若勇敢地向前迈出一步,从一味“防人”的顾虑中解放出来,便可发现眼前会是另一片兰天。曾几何时,我国城市“拆墙透绿”的举措,一夜之间使城内原本各自独立的单元,变为一个彼此相通、相连、相融的整体。整座城市,一下变得透明、美丽而大气。可想而知,如能拆除那些不利于上下、左右之间,交心交流,拉近距离,密切关系的无形“壁垒”,人类社会的天空必将会变得更加美丽、灿烂!

合理的“高墙”犹如长城,无理的“壁垒”伤人害己。愿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铲除一切不合理的“高墙壁垒”,还世界一个和平共处、互不设防的良好天地。

《杨全华||嘉峪关下话“壁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25694.html

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