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 诺贝尔文学奖 得奖理由

一个人的蓝日期:学生随笔阅读:8043

得奖理由

富于高贵、深远的灵感,以英语的形式发挥其诗才,并糅和了西欧文学的美丽与清新

《两亩地》故事 诗。1894年出版。泰戈尔著。

作品的主人公巫宾是一个贫苦农民,只有7代相传的两亩土地。拥有无边土地的地主王爷为了使自己的花园“长宽相等,四四方方”,竟制造假债据,侵吞了巫宾祖传的“两亩地”,迫使他流落他乡。巫宾在野地、集市、路边度过了16年,但是总忘不了他那两亩地。一天,他终于在渴望中回到了故乡 的园地。正当他坐在芒果树下,痛苦地回忆童年的往事时,两颗熟透的芒果落在树下,他以为是大地母亲给他的赐予,不料却被王爷诬蔑为盗贼。作品控诉了地主王公勾结法庭对农民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罪行,对贫苦农民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也揭示出真正的盗贼不是巫宾,而是那些如今的“高贵者”王爷。诗中说:“王爷双手偷去了穷人的所有,唉,在这世界,谁越贪得无厌谁就越富裕。”

《故事诗》诗集。1900年出版。泰戈尔著。

诗集共收入24首诗,并有序诗1首(原无标题,“序诗”为译者石真所加)作品主要取材于印度古代经典作品中的历史传说,其中既有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和锡克教故事,也有拉其普特人和马拉塔人的英雄传说。其写作的主旨,就是歌颂民族英雄,歌颂人道主义,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的大团结让人们记住这些故事,正如在《序诗》中所反复吟唱的:

讲个故事,讲个故事吧!

任何佳话传奇你从不忘记,

一切你都保留收集

你一生都以

看不见的字迹

生动有趣的记录下

祖先们的故事。

49到人们也许忘记了他们的事迹,

你却一点一滴都记在心里

那些被遗忘了的哑默的故事传说

是你让它们流传后世,滔滔不绝。

让它们发出声音吧!博闻广记的往世,

讲个故事,讲个故事吧!

(据石真所译)

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故事,也表现了诗人 对民本主义的弘扬和对真善美的礼赞。

《沉船》长篇小说 。1906年出版。泰戈尔著。

小说写青年大学生罗梅西钟情于同学卓健德拉的妹妹汉娜丽妮,而他的父亲 却强迫他与撒西娜结婚。在迎娶新娘的回家路上,遇到了龙卷风,大风吹走了所有的船。罗梅西侥幸活命,误认另一着新嫁衣的卡玛娜为妻。后来,当罗梅酉得知卡玛娜」并非自已的妻子撒西娜时,就把她送到一所寄宿学校读书,自己到加尔各答开业作律师。在加尔各答,罗梅西与汉娜丽妮邂逅,重叙旧情,心心相印,并决定结婚。后来,汉娜丽妮的哥哥卓健德拉了解了罗梅西与卡玛娜的事情,严厉指责罗梅西并断然宣布解除妹妹与罗梅西的婚约。罗梅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给汉娜丽妮写了一封长信,说明真相,诉说衷情。而卡玛娜无意之中看到信中的一页,如梦初醒,从中得知自己的丈夫叫纳里纳克夏,遂不辞而别,登上了寻夫的道路。而汉娜丽妮自罗梅西走后,郁郁寡欢,后在哥哥卓健德拉的撮合下,准备与纳里纳克夏结婚。这时罗梅西出现在他们面前,纳里纳克夏知道内情后,怀着沉重的心情 离开。回到家中,却发现家中从外地雇来的女仆竞是改了名的卡玛娜。之后,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作品通过“沉船事件”引起的罗梅西曲折复杂的恋爱和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与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矛盾,批判了包办婚姻的社会陋俗。同时,也指出了印度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戈拉》长篇小说。1910年出版。泰戈尔著。

小说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孟加拉社会生活 为背景,以正统新印度教徒戈拉的家庭和梵社姑娘苏查丽达、宾诺耶和洛丽塔两对男女青年的恋爱纠葛为线索,着力塑造了爱国青年戈拉的形象。主人公戈拉是印度爱国者协会主席,印度教青年教徒们的领袖。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印度”,对祖国的自由解放满怀胜利的信心,有着炽烈的爱国热情,积极的爱国精神。他“正直不阿”,对那些以做官为荣,丧失民族自尊,在英国主子面前摇尾乞怜的所谓受过教育 的人极为痛恨。他在狱中,表现了民族的正气,他决不去奉承英国县长,求他们怜悯或者饶恕。他也不要朋友想办法去保释,表现了殖民地民族中最可宝贵的性格。他热爱印度,关心印度,准备为印度辆牲自己的一切。但是他有着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观念,恪守印度教所有的教规行触脚礼,不喝异教徒手里拿过的水。他批评宾诺耶与梵教姑娘谈恋爱是学英国人的时髦,是英国人的“爱情 ”,更反对与梵教姑娘结婚,谨慎地保护婆罗门种性的纯洁。然而,当他与梵教姑娘苏查丽达一家接触,自已也陷入与苏查丽达的爱情中。

特别是深入农村以后,看到教派纠纷的危害,思想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再也不可能用自己脑子所虚构的那种迷妄之见来欺哄自己了”,感到宗教传统“只是将人分为种种等级,又将各个等级互相分开”。最后,他从养父那里得知自己是爱尔兰人,不是印度人时,精神获得了解放,完全抛弃了宗教的束缚和种姓的偏见,感到自己“获得了自由”,“站在一片广大的真实之中”,遂成长为一个清醒的爱国者。作品通过戈拉形象的塑造,提出阻碍民族解放运动的宗教偏见问题,号召人民不分教派,不分种姓,团结起来,为民族解放事业共同奋斗。

《吉檀迦利》诗集。1912年出版。泰戈尔著。

诗集共收入103首诗。“吉檀迦利”是孟加拉文的音译,意思是“奉献”,这部诗集是奉献给诗人心目中的神灵的。这个神灵不是“一神教”的神,而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诗集中所说的“你”、“他”、“主人”都是泛指神,“我”也是神的表象诗人认为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主宰者,这个主宰者是一个无形无影而又无所不在的实体——梵,而梵也就是神,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近在身边的,他与劳动人民同在。他“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他是在锄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他和我们大家永远联系在一起”。(据谢冰心所译)人民只有达到与梵完全合一的境界,才会真正感到快乐 和幸福 。诗集所表现的就是对这种境界的追求。

《新月集》诗集。1913年出版。泰戈尔著

诗集共收入40首诗。于其中弥漫着诗人对他相继夭亡的两个女儿的慈爱,以及由此所唤起的诗人对自己童年的追忆。早在1904年,诗人就用孟加拉文写成诗集《儿童》,后来用英文重写后命名为《新月集》。诗人认为儿童的世界犹如一弯新月充满着幻想、美妙,他们的心灵也像新月那样洁白、纯净、美好。如在《孩童之道》一诗中写道:

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

的。他所以放弃了他的自由,并不是没有原故。

他知道有无穷的快乐藏在妈妈的心的小小一隅里,

被妈妈亲爱的手臂所拥抱,其甜美远胜过自由。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他所以要流泪,并不是没有原故

虽然他用了可爱的脸儿上的微笑,引逗得他妈妈

的热切的心向着他,然而他的因为细故而发的小小的

哭声,却编成了怜与爱的双重约束的带子。

相(据郑振铎所译)

诗集体现了诗人对儿童的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不知所之的迷茫情绪和淡淡的哀愁。

《飞鸟集》诗集。1916年出版。泰戈尔著。

诗集共收入325首诗,是一部哲理 性的短诗集。其中一部分由诗人译自自己的孟加拉文格言 诗集《碎玉集》(1899),另部分则是诗人1916年造访日本时的即兴英文诗作。诗人在日本居留3月有余,其间不断有淑女求其题写扇面或纪念册,因而便有了一行或两行形式的短诗。其中不少诗发人深思,如

生命从世界得到资产,爱情使它得到价值。(33)

瀑布歌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歌声了。”(36)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57)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68)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82)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243)0

当人是兽时,他比兽还坏。(248)

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258)

(据郑振铎所译

集子中的诗是诗人人生 经验的艺术结晶,处处闪烁着诗人智慧和理想的火花。诗人把这些小诗比作如同漂泊者的飞鸟长途跋涉留下的“足印”,记录下了他个人的种种体验和感受。于其中也表现了诗人关注现实,追求和探索美好理想的进取精神

《泰戈尔- 诺贝尔文学奖 得奖理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986268.html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