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当年上班路 (三)

我绝版叻日期:生活随笔阅读:6688

作者简介:孟金根,一名退休的小学教师,平时喜欢写写随笔,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已开心 ,仅此而已。

骑着自行车向西北上了一座大桥的引坡,那引坡可以说一直从村子边沿向上的,有好几十米的长度。好久不骑自行车了,上这样的坡度还真是吃力,老力全用上了,好不容易来到了桥上,停下歇歇。那桥是在大前年新造的一座村村通公路桥,也是为红旗塘配套工程所建的桥梁。很有现代气息,叫什么提蓝式构靠。桥两侧有两个向上的拱,拱与桥栏之间有立柱相接,好像竹篮的环一样,大概是这样的结构,才叫它为提篮式吧。站在我家(我家离那桥隔着两个村庄)门前鲍甸港的桥上,也能看得到那桥的存在。

桥下面是一条被拓宽了的河流,河有多宽呢?目测该有50-60米。两边新砌的石帮岸在阳光下泛着一种新鲜的水泥色,河里时不时有货轮驶过,那些货轮已不再是往日水乡河里行驶的小型的木质或水泥质的船只,而是铁制的足有百吨的中型货轮。涌起的波浪拍打到石帮岸边,溅起朵朵浪花,再往回折返,河面浪涌涟涟。河两岸垂柳依依,自留地里青菜青青,果树上果子累累。站在桥上可以望见远处闪着白色的农舍,被河分隔的圩头和广茅的农田。

这儿叫喷香港。记得当年,这河只有10多米宽,河上有一座水泥桥,是那个年代造在小河上的典型的那种结构,河两边离河2米左右各有1个桥柱,桥柱是在别的地方浇好运来打下去的,在桥柱离水面处中间用水泥再浇一个“箍”,再上到铺桥板的地方用水泥现浇一个平台,桥面就铺在这上面,桥面分三段,分别有三块并排的长水泥板铺成。桥的一边有栏杆,一边无栏,只供步行。 桥的两堍用石头垒铺成台阶。

我就在这样的桥上走过了5年的时间。那时,现在的桥引坡处是一条折尺形的机耕路,桥两边的地上种的全是桑树。那桥就隐在繁茂桑树丛里,不熟悉的人是根本发现不了那儿是有座桥的。

由于这里是交通要道,过的人多,再加后来有自行车了,那桥太窄且一边没有栏杆,危险性太大,因此,政府就对桥进行了改造,改造成了拱桥。这样自行车就能自由地上下通行了。再后来,汽车在农村出现,那桥又还适应了,于是又对桥进行了改造,改成了可通普通小型车辆的乡村简易公路桥。

可眼下的桥,与之前的不可相提并论了。无论从桥身、桥质、桥型、宽度、高度、美度都不在同一个量级上。

几十年地发展,在此河上、此桥上都可以找到轨迹。(未完待续)

《重走当年上班路 (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388071.html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