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威尔的世界》第五章:《死亡诗社》《绿卡》(1)

一代青年的血泪史日期:电影原声阅读:8161

像彼得·威尔最早的两部美国影片(同时也是他最后的澳大利亚影片)——《加里波底》、《危险年代》一样,《死亡诗社》和《绿卡》也反映了导演在商业和个人这两方面的抉择。如同《证人》一片,《死亡诗社》是大制片厂制作,威尔被雇用,他的加入对电影的视觉表现、对自由与压抑这个他所熟悉的主题 的处理,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至于《绿卡》,威尔不仅仅是导演,同时还是编剧和联合制片人。与先前影片的又一个相似之处是:《蚊子海岸》一拍完,《绿卡》的写作就开始了,比威尔参与《死亡诗社》的工作要早。《蚊子海岸》是由于资金困难被推迟,《绿卡》是因为等待主演杰拉尔·德帕蒂约(Gerard Depardieu)的档期而延误。

《死亡诗社》的制作团队新旧参半:约翰·希尔依然掌镜,莫里斯·雅尔依然作曲,但汤姆·舒尔曼( Tom Schulman)的原创剧本和罗宾·威廉姆斯( Robin williams)出演的核心角色约翰·基丁说明威尔已更深地融人好莱坞主流。在威尔最忠实可靠的支持者和最和谐的评论者当中,让·杜歇( Jean douche)等法国评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死亡诗社》指向的是当代问题,尽管它的背景取自过去

从社会学上讲,这部电影迎合了一个预期。在经历了15年或20年的经济贫困、精神创伤及其他生活 艰难之后,享乐的愉悦就像山洞尽头的一束光芒。“及时行乐”成了通行证和群体的认同;

同时不摒弃任何里根(Reagan)或撒切尔(Thatcher)时代的道德律令,这是1968年狄俄尼索斯式的自由过去之后出现的情景。

杜歇也拿这部电影与《操行零分》( Zero de conduite,让·维果[Jean Vgo],193)相比较。《操行零分》拍摄于类似的政治经济困难时期,也是将教育 体制作为社会的缩影来处理。又一次,评论家们强调了威尔的适应性他能在非常宽广的文化、电影思考中选择素材。《死亡诗社》的背景——1950年代的顺从主义,与它诞生的1980年代——里根、撒切尔时代的商业主义和粗鄙主义,这两个时代的并置使我们注意到另一个时代——欧洲青年反叛运动与社会动荡时期。对于这个时代,导演有着亲身经历,并在自己1970年代的多部影片中进行过或隐或显的描写。“1959年”在历史与意识形态定位上与《悬崖上的野餐》的背景“1900年”相似,都有着保守刻板的体制,体制表面上是安全的,但很快就被挑战。《死亡诗社》和《绿卡》在导演风格、主题处理上(都是在大制片公司提供素材的情况下),有着与《悬崖上的野餐》更进一步的相似之处。艺术片的灵魂(谨慎细致的艺术指导、引人注目的视觉构成耐人寻味的言外之意)呈现为威尔最直白的商业片画面,证实了威尔风格特征的持久稳定,也证实了他个人风格与大公司制作之间的相互吸收同化

对另外一些评论家们来说,除了维果的影片,威尔从他自己过去的影片中继承的电影遗产也相当明显。2《悬崖上的野餐》的精神在美国背景中又次被唤醒,这次主题很清晰,但风格更加微妙。美国商业娱乐的需要和早期澳大利亚艺术电影的处理在此共存。威尔在处理一个明显的美国主题,但风格上却回顾了自己以往的作品和好莱坞经典时期的作品。影片的背景在1959年——冷战已经过去了第一个十年,自由主义的新十年即将开始,这可以与悬崖上的野餐》、《加里波底》、《危险年代》的背景相比较。这里,陌生的目光凝视着过去的历史,与之相符的是,澳大利亚导演的目光凝视着美国的电影、社会和历史。在不寻常的环境中(一次无法理解的消失,沉浸于异国文化,一个离经叛道的老师的到来),学校的结构(《悬崖上的野餐》)和家庭的结构(《证人》、《蚊子海岸》)再一次被批判地审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被用来定位一部指向自身的道德戏剧,戏剧讲述童贞、年轻的丧失,以及自由被年老、顺从主义的再次压制。对结构的控制、在叙事中保持权威的企图,加强了威尔作品所揭示的类型成规。威尔的风格和主题特点具有来自证人》的秋日色彩与父权制律令,来自《悬崖上的野餐》的对时间的流逝与宝贵的强调,来自《最后大浪》的尘世之上的精神世界的诱惑,以及在威尔所有作品中都有的个人抗争。但《死亡诗社》并不是《悬崖上的野餐》稀释缓和并简单化了的美国大众版本。《证人》中的公正、《蚊子海岸》中的开拓边疆这些绝对美国性质的东西被一个民主寓言取代——年轻人与古老原则的冲突,个人与权威的对抗,看过《悬崖上的野餐》的观众会相当熟悉。在保持威尔视觉表达上特有形式的同时,《绿卡》也呈现出对过去类型电影的借鉴,它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神经喜剧和“临时夫妻”影片上获得灵感。

在一次访谈中,威尔承认了这些影响和想要翻新这些模式的愿望,表达了自己对《一夜风流》( Happened One Night,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1934)和《三十九级台阶》(mhe39 Steps,,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935)的崇拜。把神经喜剧挪到美国当代社会,把《三十九级台阶》中的核心人物 放到“绿卡”婚姻的喜剧情境中,威尔把这当成享受的技巧练习”。保守的中产阶级上层女性和热情奔放的下层男性被强迫待在间单元房内,这令人想起《水管匠》中的情景。两片的相似之处可以拓展到两个男性角色对音乐的热爱上:两个人都进行了“即兴作曲”一乔治(杰拉尔·德帕蒂约扮演)在晚宴的钢琴上,麦克斯在浴室中一他们创作的音乐对整部电影的声音构成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乔治的作曲围绕着他对勃朗特(安迪·麦克道威尔[AndieMacDowel]扮演)日益增长的感情展开。他们的恋爱经历以“非洲”为中心,他们见面的咖啡馆,他们想去旅行的国家,他们想要生活在一起的心灵状态都与非洲相关。属乔治的电影音乐是非洲部落的节奏和鼓点(整部影片的第一个声音)混合着在勃朗特公寓中听到的古典乐章。这古典旋律逐渐被乔治及其他外来群体带来的鲜活跳动的移民音乐取代,这是勃朗特的心灵变化在听觉上的表征

链接:《寻找楚门: 彼得·威尔的世界》

《彼得·威尔的世界》第四章:《加里波底》《危险年代》(14)

《彼得·威尔的世界》第四章:《证人》《蚊子海岸》(1)

《彼得·威尔的世界》第四章:《证人》《蚊子海岸》(2)

《彼得·威尔的世界》第四章:《证人》《蚊子海岸》(3)

《彼得·威尔的世界》第四章:《证人》《蚊子海岸》(4)

《彼得·威尔的世界》第四章:《证人》《蚊子海岸》(5)

《彼得·威尔的世界》第四章:《证人》《蚊子海岸》(6)

《彼得·威尔的世界》第四章:《证人》《蚊子海岸》(7)

《彼得·威尔的世界》第四章:《证人》《蚊子海岸》(8)

《彼得·威尔的世界》第四章:《证人》《蚊子海岸》(9)

《《彼得·威尔的世界》第五章:《死亡诗社》《绿卡》(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986554.html

电影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