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风味的电影:看上去很美

原来是我们的太过坚强、日期:电影原声阅读:10639

珍贵电影资料,扫描校对自2006年新闻

任何对欧洲电影有洞察力的人,都不会对德国电影的变化熟视无睹。

在1979年迎来《铁皮鼓》、玛莉娅·布劳恩的婚姻和诺斯费拉图胎的新德国电影运动高潮毕现后,德国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电影时期。

这个电影时期,经过在两德统一后十年的意识形态聚合,伴随着新导演对德国政治、历史和现实的大胆介入,系列令人拍案叫好剧本出现在电影节和电影院里。

从对历史和现实的戏剧化正视的再见列宁,到朝拜青年理想主义运动的教育 家},从大胆、真实地表述纳粹德国的帝国的灭亡,到2006年的别人的生活 和/希特勸的细,德国导演勇敢地正视、检视、审视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把这种创作激情和勇气,融合到一部部中等投资规模但颇具商业效果的影片中,同时收获票房、口碑和国际影响力。

与[再见列宁的视角相似,别人的生活剧情设计以个体人物 的视角撕开厚重、让人望而却步的历史帷幕。

触动敏感历史题材的做法,在今天的欧洲影坛不算新奇,《风吹麦浪》荣誉之路和《政坛大鳄》都属于这类题材影片,令人欣慰的是,别人的生活不是以种盲目、迫不及待的态度消费德国独特的历史,而是通过这个监听艺术家生活的情报人员,最终给观众带来一种美好和和谐。

在影片缓缓的节奏中,中规中矩的影像语言,穿过漫长的冰冷而孤独的主人公的生活,最终在刹那间爆发出感人 的情怀,这种情怀,诞生于严酷的历史批判之上的美好情怀,给人们提供个完整(完美)的历史映像,这种类似于窃听历史而获得的完整和完美,让这部触及敏感题材的影片在观众中获得共鸣。

芬兰导演考里斯玛奇拍完/薄暮之光],于九月在瑞士宣布息影,这最后一部80分钟的考里斯玛奇作品,还是为了电视台而增补镜头的“加长版本”,这个多产而偏执的芬兰导演,对电影本性的执着创新令人钦佩。

薄暮之光环是回归哪种普通影迷能立即享受到好处和妙处的电影,它才像好酒,需要玩味。

薄暮之光是“怪”电影,它的“怪”,缘于影片剧情上的跳跃和对人物进行压抑式的行动表现,颇具布列松的遗风,然而在封闭空间和内外景进行表现主义的影调刻画,却与布列松格格不入。

这是一部表现主义的布列松,用芬兰特有的城市夜景生活,表达一个孤独的小人物故事 。

这部影片的韵味归功于男主角的表演,而他的那张脸,天生就布满了无奈和怜悯。

默片时代的北欧电影曾是多么辉煌,但昔日辉煌无法改变今天的现实,尽管当代北欧青年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但相对于西欧人而言,北

欧人的气血中具有某种民族(区域)意识,北欧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北欧四国显示文化和电影上的共性。

这种性质,借用冯友兰先生的地理比喻,是一个半开放的文化庄园。

远离英语文化的芬兰算是北欧电影的个缩影,一个只有520万的总人口的电影小国,2006年的电影观众却达到680万人次(较2005年上升了12%)。

这种提升,排除美国大片强势领导票房的原因,也要归功于芬兰本土电影对本土题材的挖掘。

描写芬兰滑雪英雄Matt的传记电影Mat,为促成这种局面作出了贡献,它与《薄暮之光》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其风格是一部标准的民族化的励志 电影,与《薄暮之光》冰水准相去太远,但都因基于本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而嬴得观众喜爱。

《欧陆风味的电影:看上去很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978756.html

电影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