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影重重》系列片所带给我们的欣喜与感动

爱情的扒手日期:美国电影阅读:11841

没有大胸脯,也没有铁条肌,更没有眼下时髦的CG渲染;《谍影重重》有的是写实,是犀利,是一种仿佛将观众带入现场的真实感。缜密的剧情设置配以人物 克制内敛的感情流露加上异常风格化的影像表现手法-手提摄影,无疑让这部《谍影重重》系列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锐意的锋芒之气。

2007年8月,《谍影重重》第三集《波恩的最后通牒》在北美上映。影片上映首周,票房就突破7000万大关,一举登上了北美地区票房榜冠军的宝座。北美票房统计数据显示,《最后通牒》57%的观众年龄都超过30岁,都是前二集的忠实影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观众喜欢这部系列剧集?为什么分别经由两位导演执导的三部电影会给人一种三部曲似的强烈整体感?下面就以本系列电影发行的时间顺序来为大家比较一下这三部剧集的区别与共性。

2002年第一集《波恩的身份》初登银幕。这部改编自罗伯特•勒德姆创作的同名间谍题材的商业电影。在导演道格•李曼和鬼才编剧托尼•吉尔罗伊(《热泪伤痕》、《非常手段》、《魔鬼代言人》、《世界末日》、《诱饵》、《一线生机》都是他的代表作)以及摄影师奥利弗•伍德(《虎胆龙威Ⅱ》、《猎杀U-571》、《变脸》等主要作品)的联袂打造下,以一种阴郁、写实的风格给当时整个笼罩在詹姆斯•邦德统治下的间谍电影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在北美一举拿下1.21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整部电影由奥斯卡最年轻编剧马特•达蒙主演,他身上的朴实无华与简单干练,恰到好处地融合在这部电影里面,使之给人一种强烈的亲切感。但是,情节的铺垫,人物情感的交代,却显得单薄无力,波恩等待了五天,选择了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去下手,正赶上那感人 的一幕,卫冕有点牵强俯会;再有,对于追逐戏的把握上,显然过于程式与单调,除了将追逐舞台从高速公路挪到了巴黎小巷,看不出与一般商业电影有什么区别。以上的这两点瑕疵,虽在整部电影的创新与写实下不怎么起眼,但是无疑是第一集最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

2004年第二集《波恩的霸权》再登银幕。整部电影依旧由托尼•吉尔罗伊编剧,但是导演的接力棒则交到了凭借那部备受争议的《血色星期天》勇夺2002年第五十二届柏林金熊奖的新锐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手上。第一集的导演道格•李曼则因为要执导《史密斯夫妇》档期安排不过来,退居这部剧集的监制之位。第二集在保留了第一集的光荣传统下(托尼•吉尔罗伊和奥利弗•伍德均参与了后二部的制作),进一步丰满了剧情,从最后一次马赛任务的失败回溯到第一次刺杀尼斯基演习的成功 ,再从柏林交易的栽赃切入到CIA内部的腐败以及浓墨重彩的描绘波恩内心世界对于自我道德的觉醒,等等这一系列丰富饱满的剧情,再配合保罗•格林格拉斯利用手提摄影来表现电影里出现的几场追逐戏,一扫了第一集中出现的两大不足,再接再厉让《霸权》以1.76亿美元的票房雄霸江湖。

2007年第三集《波恩的最后通牒》以一种总结之势大气滂沱地席卷了整个北美票房,最终《最后通牒》斩获2.27亿美元,排行2007年北美票房第六位。经过前二部的密切合作,这部第三集的风格得到了非常完美的延续,这也致使三部剧集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整体感。特别是第二集中出现的手提摄影,在这一集几乎全面灌溉,以一种“晃”将真实感与现场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但同样不足的是,因为有了第二部丰盛饱满的剧情铺垫设置,让这部第三集显得更加健硕挺拔之余似乎有点营养不良。《最后通牒》开场依旧在俄罗斯的莫斯科,波恩在给尼斯基的女儿交代完事情真相后依然延续着他的逃亡。电影开场同样延续了前二集的迅猛、直接,梦境的再次闪回,带出这一集波恩所以面对的“记忆深处”。贯穿前二集的“绊脚石”计划也在第三集里升级为“黑烟斗”计划。CIA内部的领导机构也步步深入,波恩终于接触到当年“绊脚石”计划的始创者,终于直面自己当年一切开始的选择。但是,这集的剧情却似乎偏离了波恩寻找自我的主线,CIA内部的官僚腐败,人性的阴冷险恶,成了波恩用他的善来对抗的对象,波恩的自我寻找演变成了对CIA内部腐败的揭露。从这点上说,波恩对于自我的救赎似乎一切都结束在了第二集的片尾。当然从市场角度来看,第三集的剧情设置与表现手法都得到了影迷一致的肯定。

现在以一种回顾的眼光来看待《谍影重重》这部系列剧集,无疑第二部是最尽善尽美的一部。如果100分是满分的话,可以毫无夸张地说《波恩的霸权》这部绝对可以拿下90分。

下面就依次从几个方面以一种连贯三集的系统视角,来为大家一同细品这部《谍影重重》系列片所带给我们的欣喜与感动。

《《谍影重重》系列片所带给我们的欣喜与感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990631.html

电影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