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翔导演论语:为什么华人老导演会比国外少

Sadness″逝言日期:电影原声阅读:5406

提示:珍贵资料来源于《看电影》杂志,扫描校对后可能有错别字

一直以来,我都留意到一个普遍情况,那就是在华人电影圈中,年过70,仍活跃于影坛的导演,跟美国或欧洲比较之下,相对就少许多看到不少美国导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伍迪·艾伦、罗伯特·奥尔特曼等,均在过了70岁后,仍精力旺盛,屡有新作推出。

欧洲的情况就更加明显,安东尼奥尼过了90岁,仍能拍出新作并非中国没有这样的导演,只是比例上相对较少。一直怀着疑问,所以跟一些前辈聊天时总是会谈到这个问题。

难道华人的创作力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减退?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欠缺这类资深的老导演?华人导演仿佛到了60岁后,就渐渐退下火线。

听了许多前辈的意见,综合下来,发现跟许多方面有关系。

首先在华语电影圈中,市场虽然广阔,可是消费群都比较集中在年轻及中产消费者身上,于是在投资选材上,大都会起用青年演员当主角,或以流行歌手挂帅的计划;而这些以年轻人为主的计划,当然是讲述年轻人的故事 ;而年轻人的故事,很自然 就会由较为貼近他们的年轻导演去创作。

当然,我不是说年长导演就掌握不了青少年题材,但相对来说,投资者会认为,青年导演会比较贴近年轻人的生活 脉搏,也较容易掌握潮流动态。毕竟,电影是站在潮流尖端的产物。

于是,年长导演可能就要转拍一些历史性题材,因为历史题材能够带动一些较年长,不是经常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入场。但问题是,在每年电影开拍的范畴上,这类历史题材的电影数量有限,因此要在这个范围里竞逐的资深老导演,则变得更为艰巨,也间接增加了年长导演在开戏上的难度。

当然,体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由于华语电影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运作机制,许多导演都是依靠个人山寨式的运作,去推动每一个计划,由找景、读剧本,以至其他各个制作环节,均要身体力行。

国外则不然,他们有着足够的资源和完善的制度,能让事情推进起来,得以较为顺畅,导演的精力,只纯粹花在艺术创作上。许多时候,单是看景,就已经有专责部门为你找各种场景,然后让导演去桃选,而不需要导演老是跑来跑去。

在电影制作上,很多人低估了体能对创作人的影响,正如许多人低估了身体状况的重要性。历史上,一些军事学家证明了,将领在行军打仗时,一些比较怕冷的将军,决定不向雪地推进,是源自他个人体能的选择,而非战略上的考虑。http://www.meiwenjx.com/article/45887.html

对一个导演来说,要是他体能不足,在找景时,确实不能在漫山遍野中跑来跑去,为了找一个较好一点的角度,而多走三个山头。因此一个不完善的制度,除了导演需要付出个人的创作力之外,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支撑整件事。这也是直接打击华人导演,为什么在上了年纪后,便开始逐渐减少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彭浩翔导演论语:为什么华人老导演会比国外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986098.html

电影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