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影眼睛的诞生-《纪录电影导演研究》

七零八碎的小心脏。日期:美国电影阅读:19211

第一节: 电影眼睛的诞生

个人背景:电影作为政治理想的表达手段

20世纪初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巨变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重新界定了世界的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加速了现代城市的出现,交通工具的变革激发了艺术家们对于时间和速度的新概念。面对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艺术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批人想要挽留住逝去的一切,而另一批人则要为世界寻找新的表达方式。美国电影人弗拉哈迪和苏联电影人维尔托夫分别是这两种潮流的代表者:弗拉哈迪拒绝工业文明,想在一个遥远的封闭空间里寻找乌托邦;而维尔托夫则讴歌工业文明,倡导在社会现实中去重构世界。与弗拉哈迪比较起来,维尔托夫的纪录片是根植于整个社会的,他的纪录电影带有鲜明的政治宣传色彩

1896年,维尔托夫出生于当时尚属帝俄的波兰城市白斯托克。第一次世界大战初,德国进攻波兰,他们举家搬迁到圣彼得堡。1918年春天,维尔托夫受麦克·柯索夫的邀请加入莫斯科人民委员部公共教育 电影委员会,同时担任柯索夫的秘书,其后则成为《电影周报》的剪辑师。当时的苏联正处于内战时期,列宁认为电影是最好的宣传工具,尤其是对纪录电影,更是青睐有加。在列宁的支持下,《电影周报》通过“宣传列车”和“宣传轮船”被分送到内战各前线的革命战士和各村镇的平民观看,一时间电影宣传运动在苏联如火如茶。从1918年到1919年,《电影周报》共制作了43期。“经由协助制作这种宣传片,维尔托夫开始发展出自己的“在不知不觉中捕捉生活 的电影理论及剪辑上的法则。”①战时新闻片的制作让维尔托夫更加坚定了他的艺术创作原则,同时也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政治理想。

苏联内战结束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战争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苏联的电影工业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在共产苏联成立之前,俄国的电影工业在规模上一直很小,同时组织上也很零散。当时的电影除了仰赖欧洲及美国进口之外,就是国内自己与兴趣不高的大众所摄制的平庸的逃避主义娱乐电影,整个电影工业可以说是一蹶不振。”①面对苏联电影的现实,维尔托夫将他的革命热情投入到电影眼睛理论的建构上。延续《电影周报》的传统,从1922年到1925年,维尔托夫开始了他的《电影真理报》的创作。《电影真理报》的名字来自列宁创办的《真理报》,拍摄的是新生苏维埃的平凡生活:停开的电车重新上路,发电厂破土动工。《电影真理报》是“电影眼睛派”的大本营,维尔托夫也成为了苏联电影界的领军人物 当时电影眼睛小组是最为先锋的电影组织,包括爱森斯坦在内的一大批苏联后来的艺术大师都曾经是维尔托夫的追随者。

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巨大热情给了维尔托夫创作动力,强烈的政治色彩几乎是那个时代苏联电影的标志,维尔托夫也不例外。然而当政治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磨后,维尔托夫的电影越来越彰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质,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维尔托夫一直在寻找着一个平衡点。与一些革命艺术家不同的是,维尔托夫所坚守的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权,而是一直在用艺术表达他的政治乌托邦理想:一个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共产社会。

1924年,维尔托夫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纪录作品《电影眼睛》。

在这部影片中,维尔托夫倡导人们去买合作社的牛肉而不要去买私人摊位的牛肉。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苏联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私人资本被允许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可是维尔托夫并没有为这个政策做宣传,他依旧保持着他的社会主义政治理想。列宁去世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斯大林的掌权,新经济政策逐渐被社会主义五年计划所取代,私人资本开始逐渐收归国有。社会的政治大方向正好同维尔托夫的政治理想相吻合。这一时期,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日益成熟,他不仅开创了苏联纪录电影的传统,也在电影语言的探索上影响了整个世界电影的发展。1929年,维尔托夫制作完成了《带摄影机的人》,这部片子不仅是电影眼睛理论的总结,同时也表达了政治理想。维尔托夫将社会各个领域的人剪辑到了一起,构建了他心目中美好的社会主义蓝图。然而由于他强烈的艺术个性,以及对苏维埃传统新闻片和剧情片的攻击使得他树敌颇多,他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可是最终使他失去创作机会的却不是因为艺术,而是政治

随着社会主义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整个苏联社会也开始从战争中恢复过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维尔托夫身上高涨的革命热情和艺术才华并没有随着社会政治的改变而有所降温,因此维尔托夫开始逐渐被苏联电影界冷淡。1934年,为纪念列宁逝世十周年,维尔托夫创作了《关于列宁的三支歌》,在这部影片中维尔托夫并没有大肆渲染斯大林,为此触怒了当局。从那以后,苏联政治界的官僚气息越来越严重,而维尔托夫却始终不肯改变自己的艺术主张,他还一直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政治理想,不肯为当权派歌功颂德,最终他被剥夺了创作电影的机会,退回到剪辑台,成为一个普通的剪辑员。

维尔托夫拥有非常极端的艺术个性,他的这种个性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在革命时代,摧毁旧的制度,重建新的社会需要这样一种极端;而在和平时代,社会需要温和派,因此维尔托夫与之格格不入。从维尔托夫的人生 轨迹看来,他所追求的政治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政权,而是一种政治理想,因而他的创作并不受具体当局的影响,不论政权发生怎样的改变,他的作品都延续一贯的风格,用电影实现他心中的政治理想,就像弗拉哈迪用胶片构筑自己的乌托邦一样。正因为如此,维尔托夫能够在艺术和政治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新闻电影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杰出的艺术作品。

链接:《真实的风景: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

大师的天空:《真实的风景: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

纪录的乌托邦:罗伯特·弗拉哈迪

纪录乌托邦的缘起

人文背景:浪漫主义视野-《纪录电影导演研究》

以纪录的方式构筑一个乌托邦世界

第二节:寻找人类诗意的栖居之地

家庭模式:乌托邦社会的缩影

弗拉哈迪的诗化结构-《纪录电影导演研究》

弗拉哈迪的表意性的视觉语言-《纪录电影导演研究》

《第一节: 电影眼睛的诞生-《纪录电影导演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393237.html

电影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