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启礼 ‖ 天水访古

不爱我吗容嬷嬷拿针来.日期:抒情散文阅读:19290

文/田启礼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由《东方散文》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国际东方散文奖颁奖典礼在甘肃省天水市隆重举行。本人散文集《感恩 岁月》在第二届国际东方散文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借参加颁奖典礼之机,走进了西北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几天来,饱览了伏羲庙、女娲祠、武山、拉梢寺摩崖石刻、千佛洞、大像山、大地湾遗址、南宅子、麦积山等名胜古迹,仿佛是在古老历史隧道里穿行。天水之行,成了我的访古之旅。

伏羲庙里话伏羲

第二届国际颁奖典礼在天水市伏羲庙明道堂举行。初来乍到,我便走进了天水古老的历史文化高地。

伏羲庙,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该庙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整个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等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两侧的朝房、寝宫、钟楼、碑廊飞檐挑角,造型精美,布局对称而紧凑,疏密相宜而有致。院内古柏参天,挺拔苍翠,浓荫蔽日,生机盎然。大殿内红烛闪耀,香烟缭绕,高大的伏羲塑像端坐于正堂,神圣而威严。在后院的一片草坪里,立有一块硕大的石碑,上面阴刻着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羲皇故里”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伏羲庙成为了天水市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也是旅游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这里不仅建有伏羲庙,在几十公里外的甘谷城西大像山还建有伏羲殿,两处均立有“羲皇故里”的石碑,碑文所刻史料都记载伏羲为“三皇”之首,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云云。但据我所知,对于伏羲的出生地历史上是有争议的,有河南淮阳说、河南濮阳说、河北新乐说、山东菏泽说,还有云贵川说等等。一直被海内外争论不休,成为历史公案,也是悬案。

别说伏羲的出生地有争议,就连“三皇五帝”说法也不一致。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常说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就是我国远古传说中的三位人物 ,他们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那么,“三皇”具体指的是谁呢?那三位呢?自古说法不一,众说纷纭。综合起来讲,大致有这九种说法: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白虎通义》);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卸览》);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伏羲、神农、西皇(《白虎通义》);伏羲、神农、赤帝(《通鉴外记》);盘古、女娲、伏羲(《民间传说》);伏羲、神农、黄帝(《帝王世纪》);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庄子》)等等,还有不少。所以说我国远古时代的“三皇”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所记载的“三皇”,都应该是在远古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决定作用的人物。综合分析来看,最有资格列入“三皇”的应该是燧人、伏羲、神农,也是当前比较一致的说法。因为这三个人物的出现,代表了中国远古社会的三个阶段。燧人发明了钻木取火,伏羲教人结网打鱼,神农发明了种植,我国开始进入农耕社会。把燧人、伏羲、神农尊为“三皇”是最有说服力的。

仰望伏羲圣像,仿佛时光倒流到了那个远古的时代。传说有一天,在西北黄土丘陵的一个河谷地带,有个叫华胥氏的女子在采集食物经过雷泽这个地方时,看见有一双硕大的脚印清晰地印在地面上。谁的脚印能有这么大呢?华胥氏十分好奇,将自己的脚踩在这个大脚印上,看看究竟比自己的脚大多少。不料,这脚刚刚一踩,就顿觉腹部隐隐动了一下,一种异样的感觉洋溢着她的全身。自此,美丽而硕健的华胥氏就有了身孕。这个“履大人迹”而怀孕的孩子,在华胥氏腹内整整呆了十二年才生下来,这个男孩就是后来被尊奉为“三皇五帝”之一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对华夏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诸如:结绳为网,捕鸟捉鱼,驯养鸟兽,先民食肉当为伏羲首创;造书契,取代“结绳记事”;画八卦,这是伏羲时代的哲学观。它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为体系来观察世界;制嫁娶,《帝王世纪》说:伏羲“制嫁娶之礼”,是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这对于“人伦之礼”的形成和人口的优生优育来说,无疑是一大历史功绩;兴九针,伏羲不仅发明了用中草药为人治病,而且亦发明了用针灸治病救人的方法;创造中华龙的形象,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鱼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

我总觉得,伏羲出生地的争论只是一个学术问题,丝毫无损于伏羲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面对伏羲圣像,我深深三鞠躬。

女娲祠中说女娲

说起女娲,人们并不陌生。要说女娲祠、庙,恐怕全国无以数计。这次来到女娲的故里——甘肃天水,走进女娲祠,心里有着另一番感慨。

那是陇城小镇,在我们徒步走向女娲祠的路上,一架高高的木制坊门横跨在大街上,横额上用古老的篆体字写有“女娲故里”,在灿烂的秋阳照射下,格外的明亮、醒目。顺着大道往前走,不远处拐了一个弯就来到了女娲祠。

女娲祠位于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南侧,女娲祠门牌楼和娲皇宫等主要建筑气势雄伟,轩楹宏敞,飞檐兽脊,雕梁画栋,流丹飞碧,古香古色。高峻巍峨的“女娲祠门牌楼”建在大殿的正前方,门牌楼上首题写着“造化万物”、“女娲故里”、“女娲祠”、“圣母德”、“补天功”等匾额。大殿名曰“娲皇宫”,为砖木结构建筑,大殿上顶四棱与主梁衔接,主梁正中一大“寿”字银光闪闪,两边和其它四棱飞檐高翘,被栩栩如生的大象、狮子、麒麟等点缀。大殿正面六根明柱被楹梁连接,正中楹梁上雕刻着活灵活现的二龙戏珠图案,两侧楹梁上均饰于花卉,玲珑别致,十分美丽。楹梁悬有名人名家题写的“华夏先祖”、“娲皇宫”、“开天辟地”、“炼石补天”等匾额。在明柱上挂有阴刻的楹联:“母轻抟土意造良师细塑精雕自有英才清玉宇,须重补天功任硕鼠明吞暗啮何来美政济苍生”。女娲对人类的丰功伟绩一目了然。 娲皇宫内正堂神龛里端坐着女娲的圣像,披发慈容,肃穆祥和,智慧的双眼凝视前方。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虔诚拜访者拥拥挤挤,络绎不绝。圣像前的香案上,摆放着丰盛的供果,高香闪红,青烟缭绕,操着不同口音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作揖,或鞠躬,或跪拜,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人类圣母的敬仰。

女娲的传说很多,流传很广、很久。我自幼就常常听大人们说女娲造人的故事 。传说女娲用黄土和泥造人,捏出了成千上万的小泥人,还没等泥人晾干收起来,老天突然下起雨来,女娲慌忙用扫帚把泥人堆放起来,结果在收拾的过程中,不少泥人的五官、胳膊和腿等,受到摔打、撞击而损伤,故后来人类中就又有了瞎子、聋子、瘸子等生理障碍。女娲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并建立了婚姻制度,教授人类繁衍生息;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为了人类,于是她炼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传奇神话。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 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因此被世人尊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大地之母,又称娲皇、女阴娘娘,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娲祠门牌楼两侧的楹联,即是人们对女娲功德评价的真实写照。一副是:“炼彩石补苍天日月星辰照千古,造福泽裕后世炎黄子孙传万代”;另一副为:“采石补天地平天成泽润生民,抟土作人以立四极神圣之德”。让世人世世代代铭记女娲的功绩。

人类起源于女娲造人,得此人类文明才可以发展延续,女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一种文化、文明的起源。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古代的神话传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古代文化的表象,但它们却蕴含着深层次的远古文化源的大量信息。这就意味着伏羲和女娲他们两位可以代表最早期的中国古文化。女娲祠就是传承女娲文化,以成为华夏民族团结的信念之地。据有关资料记载,女娲祠始建于秦,距今已二千多年,后又不断修缮,它历史悠久,历经沧桑,雄姿犹在,景象壮观,独特的女娲文化以此得以延续,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由此看来,凡是对人类和社会做过贡献者,不论时间多久,时局怎样变换,世人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恩德。这大概就是女娲祠存在且经久不衰的理由吧?

大像山上观佛像

来到天水,感觉山特别的多。四周峰峦林立,绵延起伏,宽阔的水泥大道像一条条绳带在大山间蜿蜒。山虽多,但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如武山、麦积山、文旗山、大像山……每座山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景色、故事和传奇。可以说,山是天水的一道风景线。

大像山就在其列。

大像山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处,属秦岭余脉朱圉岭的一部分,海拔1500多米,山体高度215米,总长1.5公里。东110公里接天水麦积山石窟,西40公里连武山拉梢寺,东西走向,山势挺拔,巍峨多姿。正面观之,犹如两面迎风招展的旌旗,故称“文旗山”,与其并列的东山则称“武旗山”,统称“旗鼓山”。文旗山因山巅修凿大佛像之缘故,又称“大像山”。文旗山渐渐被大像山所取代,在甘谷“大像山”已成为专称了。山上有岩洞石龛,洞内有依山开凿的佛像,大佛与众岩洞构成大像山石窟。其造型高大雄伟,令人仰止。

站在大像山前宽阔的广场上,举目瞭望大像山,像一头硕大的大象横卧在那里,上面有许多古式建筑和石窟,石窟中的佛像依稀可见。跟随导游,从山西侧的一条小径拾阶而上,直通山顶。山上松桧丛生,绿树掩映。沿途有太昊宫、伏羲殿、永明寺、千佛洞、文昌阁、财神殿、关圣殿、双明洞、睡佛窟等,层楼叠榭、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古朴典雅,但最惹人眼的当是大大小小的石窟了。

大像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成为一个悬念。但通过与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对比,以及参照当地近年出土的北朝造像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大像山石窟很可能始凿于北朝,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丝绸之路上佛教艺术传播的重要场所。明清释儒道三家合流,出现营造高峰,直至现代仍有开凿,是石窟开凿史上的活化石。我们上山游览的第一站,便是近年来在半山腰凿出的“千佛洞”,由三个殿堂窟与长甬道连接而成。进至洞内,甬道深幽曲折,佛像大小不一,千姿百态,讲法堂、地藏殿、罗汉洞等依次穿插贯通,禅音悠扬,缓缓漫步其间,犹如置身于佛国。此洞加之原有的22个旧石窟,大像山的石窟已达23个,与西边的武山水帘洞石窟和东边的麦积山石窟相映生辉,构成了陇右石窟文化群。它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可视为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

“悬崖大像”是众多石窟佛像的一大亮点,为甘谷古八景之一。大像窟,亦称大佛殿。坐落在石窟群中部的山崖之巅,外为圆拱形佛龛,上部为尖拱形,仿摩尼宝珠,下部为矩形,佛龛两则饰有仰莲。窟内有大佛一尊,石胎泥塑,身躯浑厚雄伟,神态静穆安详。大佛头顶为波浪形大螺旋式高肉髻,面部圆润,目广而眉细;眉间有白毫,鼻高而直,唇润颐丰,唇有短须,双耳垂肩;肩宽较平,身躯厚实,肌肉丰满;面露微笑,神情温和韶秀;眼睛明澈而略显凸起,据说是用一个黑釉大缸一劈两半,镶嵌在大佛的眼眶里的,目光如炬,含着善良、慈悲和智慧的光芒。佛像外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抵支佛衣,腰系一带于胸前打结。端坐在由十二朵莲花组合构成的须弥座上,两足下垂,赤脚踏着莲花台。左手抚膝,右手上举,大拇指和无名指相捻,余三指竖如幡相,乳傍手头向外覆之,其姿谓施拔济众生印,又称三宝严印,为昄依佛教之义。仰观佛像,形象逼真,神态自如,仿佛对我们的到来不屑一顾,肃穆而安然。

甘谷大像山石窟是古老的,历经千年风雨,迄今仍屹立于大像山山巅之上,以其浑厚的雄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功 的将石窟文化和古代建筑融为一体,成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天南地北的游客大饱眼福,分享艺术。不能不说大像山石窟是天水古老历史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内地石窟开凿较早的佛教石窟寺之一,遥与莫高窟媲美。

古朴沧桑、气势磅礴的大像山,凝聚着甘谷人的智慧和劳动,从建筑、造像、壁画,到楹联、碑碣、雕刻,甚至一砖一瓦一台阶,都凝聚着甘谷人的创造。今天的大像山,已经不止是一种佛教名胜,更是体现甘谷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载体,是矗立在甘谷人心中的一座光辉的丰碑。

大像山携带着美丽的石窟艺术,正走向历史深处。

大地湾内探根源

踏着浓浓秋韵,来到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45公里处的清水河南岸,走进有着8000年历史的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古老而神秘,磅礴而深邃。

远在8000年前,大地湾的先民们就在这里定居下来,生活 和生产,繁衍生息。如今,散发着远古炊烟味的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里,一座座茅草覆盖的半穴式居室,承载着原始先民们生产、生活的记忆;彰显着华夏古老文明的大地湾遗址博物馆内,一件件沉睡地下数千年的彩陶、骨针、石器、粮食等文物,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肇起源头。

大地湾遗址是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发现的较早的遗址。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由8000年推前至6万年前。该遗址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万件,发掘房址、灰坑、窑穴和墓葬等遗物700多处,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揭开了距今8000至4000多年这一区域古文化发展的真实面目:大量器类丰富、色彩鲜艳的陶器揭示了大地湾高度发达的文明;众多或群聚、或分散的各式墓葬和居住遗迹,展现了4000年间原始先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等状况。考古家们在此发现六项考古最早:即是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文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粮食标本和最早的绘画艺术。大地湾丰富的遗存、深厚的内涵、辉煌的成就,而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有资料显示: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农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孕育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地湾遗址展现了聚落在同一遗址内历经3000年的发展轨迹,揭示了聚落从小到大,从河边阶地扩展到山地的演变过程。大地湾聚落遗址最终发展成为清水河沿岸的中心聚落,标志着原始社会正向文明社会转折过度的重要阶段,并且初步显示出城镇化的迹象。从彩陶的发明,农业的肇始,到大型礼仪性建筑的出现,表明甘肃东部同样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

从出土的文物,透过历史时空,可以看到大地湾先人们的生活、生产轨迹,展现了先人们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在住、用、食诸方面都有着体现。居住的房屋是年代较早、规模较大、最具中国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深穴窝棚式建筑”,布局规整,平衡对称,由主室、东西侧室和后室,门前还有附属物。有着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和绘画装饰,原始地面下层混合层中的材料是中国较早的人造轻骨料,用草泥包裹的附墙柱遗迹是中国较早的消防实例。出土的条形盘、铲形抄、簸箕形器等是中国较早的度量衡。陶器口沿上多绘有红色宽彩带,是中国最原始的彩绘图案,陶器形状有圆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文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条形盘、深腹罐等。大量早期彩陶制品以绘有变体鱼纹和鸟纹相结合的花纹为主。陶器上发现十多种刻划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以直线和曲线相交的形纹等。可谓形状繁多,品种不一,足让8000年后的我们看得眼花缭乱,惊叹不已。再看那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被誉为中国较早的雕塑。在遗址灰坑中采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发现一堆碳化的粮食标本,足以证明原始农业在这里的起源。

站在这片热土上,探寻8000年前先人们的足迹,不禁感慨:大地湾文化不愧是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其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中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史前考古显现出中华原始先人们的伟大创造精神,并经数千年薪火相传。大地湾的窑火已经熄灭,但承载着无数美丽传奇的彩陶却永存人间;大地湾的房屋已经破旧,但留下许多柱基和地面展示先人们的聪明与智慧。遍布大地湾沟沟岭岭的遗迹遗物,浓缩了4000年间原始先民们的生产生活,蕴含着他们飞扬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讲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懈追求,见证了他们走出蒙昧,迎接文明的艰辛历程,大地湾的先民们用他们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谱写了一段充满激情的中华文明序曲,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

大地湾——中华民族之根!

大地湾——中华文明之源!

《田启礼 ‖ 天水访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584363.html

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