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克什米尔》之三

咦,先生那不是我的@日期:伤感散文阅读:7781

原创 娥眉 在词语里诞生

风景优美 、水源丰富的克什米尔,全境多山,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只有南部的查谟丘陵在1200米左右。这里,北有喀喇昆仑山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8000米以上的山峰4座,中国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中部属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有13个山峰超出6000米,其中帕尔巴特峰海拔8126米。高耸入云的雪山,连绵起伏,雄浑壮阔,清冽甘甜的雪水奔泻而下,注入印度河及其支流杰卢姆河,灌溉着美丽的克什米尔谷地。

这里,地处中亚的多方连接地带,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如今地图上的克什米尔地区,就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记载过的“罽(音:技)宾国”,唐朝的《大唐西域记》中称之为“迦湿弥罗”。在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佛教传入克什米尔,随着西南方犍陀罗佛教的兴盛,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渐渐达到繁盛。迦腻色伽王(Kanishka)在这里举行了佛典的第四次结集,召集了五百位有名的阿罗汉,集成了200卷的《大毗婆沙论》。4世纪初,克什米尔的佛教中心地位愈加显著,许多罽宾高僧翻山越岭,前往西藏等地弘扬佛法。

这里,时空在佛塔遗迹中神奇的交错。玄奘西行求法的痕迹,古老的丝绸古道,仿佛带我们回到了辽远的梵音回荡的罽宾国,在时空的碰撞中讲述着佛教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当时,西域和中土的多位僧人纷纷沿丝绸之路穿过葱岭前往这里求经学法:龟兹国高僧佛图澄不止一次来这里学习,中国的鸠摩罗什、法显、玄奘等都不远万里来这里学习佛法,抄录经文。

这里,曾多次出现在中国古籍中。如《汉书·西域传》记载:“罽宾国,王治循鲜城(今巴基斯坦塔克西拉),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多,大国也。东北至都护治所(今新疆轮台县奎玉克协海尔古城)六千八百四十里,东至乌秅国(今巴基斯坦洪扎山谷)二千二百五十里,东北至难兜国九日行,西北与大月氏(今阿富汗西北)、西南与乌弋山离(今阿富汗西境)接。”《大唐西域记》中这样记载:“迦湿弥罗国境周七千余里,四周负山,山势峭峻,虽有门径,自古邻敌无能攻伐”。可见当时的迦湿弥罗国范围很大,地势优越,易守难攻,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这里,曾是古印度思想的交汇场所,佛教和印度教都在此地得到发展。然而,历史上每个宗教的兴衰都与政治紧密关联,因为统治者需要利用宗教的影响来稳定社会。随着王朝的更替,随着统治者不同的宗教倾向,克什米尔的宗教文化也在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转换。随着伊斯兰教使用武力传教,马蹄所到之处,佛教尽为所灭,西域佛教从此渐渐没落。很多僧人通过克什米尔逃离到西藏地区,传播佛法,并对藏传佛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里,战乱频发,伤痕累累。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至克什米尔。1339年建立赛义德王朝,信奉伊斯兰教。1587年,克什米尔被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征服,将其纳入统治范围。1752年,又成为阿富汗杜兰尼王朝领土的一部分。1819年,新兴的锡克帝国占领了克什米尔。1845年,英国击败锡克帝国,克什米尔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邦。再后来,就是印巴分治,和由此导致的四次印巴战争。历经数次战乱的克什米尔,分裂已是基本格局,目前由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分别控制。属于印度的是查谟——克什米尔邦,巴里加斯。属于巴基斯坦的是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自由克什米尔。属于中国的是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还有一个叫锡亚琴冰川的地方是印巴目前争夺区域,印度占有大部分,冲突时有发生。

这里,虽然历经磨难,仍然山高水净,人杰地灵,展示着坚强的克什米尔那如雪山般独有的气质与尊严。现在的克什米尔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克什米尔人的生活 单调而纯朴,节奏与步调均比外面的世界缓慢许多,他们宽容而平和,喜欢音乐,能歌善舞。穆斯林女人们衣着鲜艳,必须包裹头发的头巾和身上的衣裙颜色协调,还有专门为包裹头巾而配的卡子和别针,把头巾变成了独特的装饰。男人们身形健美,轮廓分明,以浓密而整齐的胡须为美,婚前衣着没有规定,但是婚后去清真寺做礼拜时,必须穿一身洁白的民族服装——上面是长衫,下面是宽松的长裤,头顶还需佩戴穆斯林的白帽子。

克什米尔人的饮食也比较简单,与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简直没有可比性。即使在一年一度的开斋节,早餐也依然是奶茶加点心,只不过点心的数量、花样增加了一些;午餐是炖羊肉、蔬菜和米饭;晚餐是鸡肉、蔬菜和米饭,配料永远是口味差不多的浓浓的酱汁。吃一顿,味道挺好的,可是天天吃,感觉还是口味单一了。

在克什米尔时,我住在一个家庭旅店,宽大的院子里种了很多绿色的蔬菜。旅店的老板与我商量吃饭的事情,我说:“你们平常吃什么饭,我就吃什么饭。只是,我看到院子里的蔬菜长得很好,能不能增加一盘绿色的蔬菜。”老板为难的问我想吃什么蔬菜,我说:“你看着办吧,怎么方便怎么做。”按照中国的思路,守着个小菜园,炒盘青菜还不是小事情吗,或者随便掐点绿色的叶子放在开水里烫一下就有了。结果,当天的晚饭端过来以后,我发现确实多了一盘蔬菜,里面是几片番茄、几片黄瓜和几条胡萝卜。显然,老板实在无法理解那盘绿色蔬菜的意思。但是,哪怕是一位最普通的中国农妇,都能将家里的小菜园花样百出的做出各种菜来。

在吃的方面,中国人的聪明、融会贯通、善于改革、大胆创新,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吃的仪式感,甚至庄严到近乎于宗教。有喜事,得大吃一顿庆祝一下;有忧愁,得有好酒好菜小酌几杯驱除烦恼;出门旅行,得带上喜欢的酱菜、辣椒佐餐,不能亏了嘴;出国归来,得去熟悉的馆子好好吃一顿补补亏。远行前,朋友和家人会设宴送行,祝一路顺风;回家后,朋友和家人依然会设宴欢迎,谓之“接风洗尘”;金榜高中,用“谢师宴”向老师表达感谢;商务谈判,可以在餐桌旁委婉的提出要求,化解矛盾,求同存异。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似乎很难离开餐桌独立成篇。

“人生 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仙李白的感叹似乎代表了中国人的某种生活态度:只管今生,莫修来世。“难得糊涂”,郑板桥的人生感慨似乎把某些生生的无奈给熟熟的化解了,就好比那些百姓家常菜——胡辣汤、糊涂面,还有用面浆把鸡鸭鱼肉等包裹起来小火油炸的“糊涂菜”——别问为什么,吃饱了再说话。或许,板桥先生的“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正是大部分国人擅长的“鸵鸟主义”吧。

但是,克什米尔人已经习惯了饮食的简单,和生活的单调。

《《这里是克什米尔》之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287550.html

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