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播音员主持人如何提高话题主持能力

亦剩下自己可以挽救自己°日期:影视阅读:9639

浅析播音员主持人如何提高话题主持能力

中央电台第三届&ldqu;十佳播音员主持人&rdqu;评选活动结束后,其&ldqu;魅力声音 响亮中国&rdqu;的八字口号和选手们的精彩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广播人的深刻思考。下面,笔者就播音员主持人如何提高话题主持能力,使&ldqu;魅力声音&rdqu;更添&ldqu;魅力&rdqu;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话题主持是播音员主持人竞争的核心内容

第三届&ldqu;十佳播音员主持人&rdqu;评选中参赛选手表现&ldqu;出彩儿&rdqu;的瞬间很多,尤其是一些原创的才艺表演,不乏亮点,堪比专业水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表现出在现代化、信息化和多媒体齐头并进的大背景下,电台的播音员主持人已不再囿于话筒前后,早有了自我包装、自主推介、登台亮相、多栖发展的意识和素质。不过在为选手们阳光向上、朝气充盈、多才多艺的表现鼓掌喝彩的同时,笔者也对话题类竞赛单元中较多参评选手在即兴论述时出现的主题游离、论述空洞等分寸失准感到一丝遗憾。

本届&ldqu;十佳&rdqu;评选,与语言相关的才艺表演是亮点。除去音质音色和吐字发声,从评分比例来看,对话题把握能力的开掘和展现是重头戏,是播音员主持人竞争的核心,甚至会影响评委的评判并左右选手的最终排名。

&ldqu;播报新闻的主持人,远方连线的记者以及记者采访的目击见证人,分别处于真实性的三个等级之中,新闻机构赋予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主持人的话语不代表自身,而是新闻话语的化身,尽管主持人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目击证人处于真实序列的低端,他们就在事发现场,目击证人作为具体的个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特定视角,尽管所言真实,但只有经过电台综合之后,才被社会所认可。&rdqu;电台直播间里的主持人是信息传播的高端,所有的新闻采访只有经过这道关口才具有权威性。因此,主持人的知识、风格、艺术性在把握话题时便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这就是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目前,在广播新闻传播中,连线报道的比重逐年增多,主持人似乎更多是发挥着串连的角色,因此有些参评选手谈到话题把握时,多面露难色,一再表白:我们现在更多是在串连、引导话题,真正自己把握话题的机会并不太多。可见,我们电台直播间中的很多主持人,没有将自己的定位设在&ldqu;真实的最高端&rdqu;,而是混同在&ldqu;序列的低端&rdqu;。

&ldqu;十佳&rdqu;评选模式的基础源于日常节目,而日常节目的水准又直接影响参评选手的即兴发挥。中央电台的三届&ldqu;十佳&rdqu;评选,组织者对话题的设计颇费苦心,首先要考虑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选手各自的特点,其次还要兼顾新闻主播、经济类主持人与娱乐主持人之间的区别;既要锁定社会聚集的热点话题,又要给选手留出选择的空间,其目的是要达到&ldqu;把握话题不难,把握好话题不易&rdqu;的设计初衷。整体看来,在话题的论述上,第三届参评选手发挥得似乎不及第二届参评选手来得精彩。正如清华大学教授郭镇之评委所言:&ldqu;在才艺表演环节,播音员主持人因为有所准备,表达得都很幽默。但是在即兴的情况下,怎样将自己的幽默感、文化素养表达出来,这更加重要。&rdqu;言外之意,主持人在话题的把握上远不如才艺表演来得吸引人。个别选手缺少尖锋快语的犀利,游离主题之外的空话多,贴近主题论述的妙语少。记得在决赛现场即兴发挥环节中,有三分之一的选手把握话题时超时;而初赛时,又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选手把握话题时,没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个别选手竟然只草草地说了一句话就不了了之。再之就是偏离话题,或问非所答,或无限拔高。今天的广播节目,编采播合一,报道与评论相结合已是大势所趋。如果主持人脱稿之后只会说大话空话、雅词高调,缺少沉下心来捕捉的新闻细节、动人故事,那样势必流于泛泛、空洞的论述,不能入心入脑,从而影响媒体整体竞争力。

二、如何把握话题主持

&ldqu;十佳&rdqu;评选中选择的话题多是日常节目形态的浓缩。只要在常态节目中能够用心把握话题,在拿到这些即兴话题时,便能很快进入角色。在规定的时间里,从选择话题到发挥到位,从表面上看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可是以业内人士的眼光,它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担任过两届&ldqu;十佳&rdqu;评委的郭镇之教授是这样说的:&ldqu;对于播音员主持人而言,提高即兴评论能力非常重要,这主要包括中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晰严谨的逻辑表达、与观点密切相关的细节描述和丰富多样的风格等四个方面。中肯地表达观点,首先就要准确无误地破题,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在很短的时间内表达清楚。破题之后的论述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等逻辑进行表述。对于自己的观点,最好要有相对应的亲身经历的或者最近发生的事例相佐证,这样的细节描述可以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rdqu;

第二届&ldqu;十佳&rdqu;评选中选手郭静在关于&ldqu;春运票价&rdqu;的论述中,用大量权威详尽的信息作为佐证,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获得了高分,而郭静也因为高水平的话题论述,从初赛的较后排名一跃而成为第二届&ldqu;十佳&rdqu;获奖者中的第一名。但在第三届十佳评选中,选手把握话题时普遍过于宏观,雅词满篇,高举高打,却没有信息量,缺少细节,让话题总浮在空中落不了地。甚至个别选手开题后,高谈阔论,结论性的语言洋洋洒洒,让人觉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评委白岩松针对这种现象说得实在:&ldqu;通过评选,我们看到很多主持人的才艺要比他们的新闻评论精彩得多。我认为是他们的新闻评论骨头太多,肉太少;宏观太多,细节太少。一个好的新闻评论更应该注意对细节的阐述。广播是对声音的塑造,只有对细节的放大,注意评论某件事件的细节,你的评论才会提高。&rdqu;他的这段话,简而言之就是&ldqu;言其小而不言其大&rdqu;才更有说服力。

其实&ldqu;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在信息宣传和观念传播的过程中经常存在着一种语言上的误用,被称作&lsqu;死线上抽绎&rsqu;的现象&rdqu;。何谓&ldqu;死线上抽绎&rdqu;的现象呢?它是指传播的语言常常被固定在过高的水平线上使人难以理解、敬而远之;或者相反,传播的语言被限定在过低的水平线上又使人不得要领、感觉乏味。例如,评选中选手经常会用到&ldqu;和谐、复兴、崛起、应该、必须、不得不&rdqu;等高度抽绎水平线上的字眼,但同时却缺少相对低度抽绎水平线上的细节进行配套阐释,这样的阐述会让人觉得抽象难懂、与己无关、难以认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没有用平和心态来讲述话题,而是习惯于高高在上,以总结性口吻来议论话题;二是不善于从细节入手,认为振臂高呼远比款款道来容易得多。

要克服这一传播困境,就要求传播的语言信息根据实际内容和文体的特点,沿着抽绎阶梯适当地作上下波动、有涨有落,既要有相对高抽绎水平的宏观概括和总结,也要有相对低抽绎水平的微观描绘的体验。通俗一点讲,不仅要讲宏观层面(如国家、社会整体的进步)的大道理,也要讲微观层面(如家庭、个人具体的感受)的小故事,二者兼顾互动才更有利于促进大众的广泛认同及相互共识。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经常有个潜意识,似乎口号式的语言最能体现出论述问题的高度。其实恰恰相反,从受传者的角度看,堂而皇之的大道理需要依靠亲切朴实的小故事进行解读和支撑。哲学家蒙田认为,忽视脚边的事物是一切哲论文联盟.Ll.

学家的通病。在他的眼中,善待日常生活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的体现。媒体传播也一样,要想入心入脑,对话题的把握一定要将重点放在细节上,放在那些鲜活的小故事上,只有这样论述才能到位,才能体现出一种大智慧。

综上所述,&ldqu;十佳&rdqu;评选,展示的是魅力声音。魅力声音就字面而言似乎更多讲的是声音的质量,但是隐藏在魅力声音之中的核心却是主持人对话题的把握能力。新闻节目年年在变,传播模式时时刷新,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主持人对话题的把握。如果在直播节目中,主持人仅仅满足于简单新闻信息的串连,忽略了对话题的把握,从主持人的角度来看,就等于是自废武功。所以,主持人只有不断提高话题把握能力,才能使自己富有魅力的声音响亮中国。

《浅析播音员主持人如何提高话题主持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lunwen/212001.html

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