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晔:新年四题

八戒也曾辉煌过日期:哲理散文阅读:17666

文/陈 晔

腊 月

一不小心,就进了腊月。

岁月之舟在腊月泛起朵朵涟漪,辞旧迎新祈福盼福的氛围开始荡漾。进腊月,其实迈进年门。游子返乡,学生放假,杀猪碾面赶集,年的元素依次在腊月展现。小时候,就爱听父亲 谋划过年。日子不富裕,日子还过得有色有声。放了寒假,赶趟年集,买回过年东西,买回几幅年画。年准备得充分而有诗意,也因有腊月的过程而充满期待。

腊八过后,新年的节奏也如高铁提速。一眨眼,年就骑着大红福字到了。少年时,父亲为我做了一盏玻璃罩小灯,点上红蜡烛。我挑着它穿过夜路去串门,去看春晚。腊月山里,一个少年挑着红烛玻璃灯是一道风景。

腊月,腊月,寒冷之月。童年的腊月,我失去母爱。父亲不畏艰难,含辛茹苦,带我们走出季节和人生 之冬。其顽强的精神和敢于挑战的志气影响我们,成财富和家风,成筋骨和气度!

哦,腊七腊八,整装待发!吃了腊八粥,心底甜润。幸福 的感觉从心底漾起。日子从头到脚都是新的,都是甜美。我想,腊月其实是在冷寒中考验意志,看谁能扛得住,谁有更坚强的意志和筋骨,谁就拥有春天和远方!

年 味

年味其实一进腊月就有了,年的味道就开始弥漫,并且随年的临近愈来愈浓。年味伴生民俗,在物资不丰富的时代,吃穿都是自给,豆腐、面一切都要自己亲力亲为,上碾推,上石磨磨,在准备中形成特有的年文化。

过年过的是民俗,特色农家饭如花呈现在节日:首先,是将辛辛苦苦喂一年的年猪杀掉,准备年肉。猪肉放进荆条编的肉篓里冻着,或煮熟烧色做成腌肉搁瓮中,吃时拿出来随吃随切。年根里,要推几天碾,准备糕面、二月二的煎饼面、黄子面,还要碎黄豆磨豆腐。山地人做豆腐也是一门手艺,是“非遗”。从碾上推回豆子,泡成“拆”,从石磨上磨成浆,回家用卤水点出家豆腐。

腊月根,扫房除秽,连锅头灶台都要“过年”,刷了山地特有的白土水,墙和灶台变得“白白净净”。小年上写春联,贴春联、年画、窗花。笔杆子挥笔泼墨,迎接一茬茬拿着红纸来写对子的人。小姑娘们放假了,买了小剪刀聚一堆剪窗花。我父亲每年腊月都挑灯熬夜扎几个灯笼,夜里灯笼通红,一盏一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烧”得人心暖,点燃起新年的欢乐和激情。

小年晚上,万事皆息,大人们剁肉馅,和面包饺子。家里挤满一屋子人,说说笑笑,喝着茶水吃着糖果瓜子看春晚。联欢会演罢,该笼年火了。孩子们将从各家各户收集来的树墩大木棒堆在村中空地上,柴堆像小山,“旺火”烧起照亮黑夜山村;火场边支起牛皮大鼓,鼓镲铜铙将迎年的仪式推向高潮。大人孩子围火堆守岁,扭起八路军从延安带到根据地的秧歌舞,一直“闹”到天明,迎来第一缕曙光。

年 画

无画不成年。

年画是画儿。年画大有伟人像、四色屏、单画,小有门神、灶台上贴的灶火爷,都是年画。

不贴年画,少了年味。年画是年的重要元素,带福携吉祥,大多家庭要买。实在不买,也要扫屋刷墙后把旧年画贴上。

腊月的城镇、村集,年画是腊月一景。赶年集的人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寻觅年画,找到书店和画摊,挑选几张喜庆的。买回年画,暂不贴。而是等扫了房,墙上刷了白土水才贴。贴画时,拉一道线,怕贴歪。

年画体现一个家的品味和殷实。年画越多,证明条件越好,家里越喜庆。我们家每个屋都贴。正屋贴,爷爷屋也要贴,让老人家感受年味。三舅是自学成才的画家,先是画竹、孔雀、四色屏,画好送给我们。“特殊”年画陪我们走过贫寒岁月。他和他的画令人怀念。

年是一幅画。人是画中的主角。画的“主角”年年在变;历史也如画,画里画外,风云变幻,谁主沉浮,谁是风流,谁能千古,历史这幅画将风云变幻记录在内。

年画是照亮生活 的火把,永远温暖生活!

正 月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吃饺子,晚上蒸年糕。大年上吃糕,取意为“糕(高)升”。初二初三各家请客(音“切”),同门族人、长辈、至交坐一起融洽关系。过了“破五”(即初五),方走动亲戚,有新婚的要去给亲戚拜年认亲。正月十五和十六是正月另一个小高潮,跑旱船,扭秧歌,男女老少到树上拴大绳荡秋千。这天荡秋千可去百病。十五和十六这天老核桃树下欢声笑语,尽情宣泄情绪。正月,山地人尽情享受岁月静好,馒头、年糕、豆渣饼蒸一荆筐,吃时热热。早几年没电视,娱乐少,打扑克下象棋,年轻人趁机爬爬家乡的山,体验一下久违的大山。

二月二,龙抬头。吃过二月二煎饼,将年搁在心里,开始准备一年的农事,或走出乡土为生计奔忙。出了正月,年才真正意义上结束。而春天马上到来,枝头含苞即将转化成春天的绽放。

年是岁月的终点,是飘泊和归依;年是一支饱蘸亲情 和乡愁的笔,书写着欢乐、团圆。年让游子魂牵梦绕,年年归心似箭,年年想着回返……

《陈 晔:新年四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s://www.rhlawyer.com/zheli/989255.html

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