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食地理(3)

原来爱情会过期~日期:哲理散文阅读:13270

原创 娥眉 在词语里诞生

旅行的高潮,在走出机场的那一瞬间就已接近沸点:各种陌生扑面袭来,带着新鲜的诱惑、惊险、意外和美丽,吸引我全身而入。

在陌生的城市,面对陌生的人群,用脚步丈量陌生的世界,用照片去定格陌生的日常,用味蕾去感知陌生的酸甜苦辣,徘徊在未知与已知的边缘,有种穿越时空的妙不可言。

日本,这个每一寸国土都被日本人呵护得一尘不染的岛国,被蓝色的海洋与蓝色的天空环绕,有种独特的净寂之美。日本超市的食品,卫生安全到可以追溯到每一盒肉、每一条鱼产自何处何人,各种蔬菜均已摘好洗净,牛奶价廉物美,调味料更是五花八门,仅酱油就有“浓、淡、甘、辣、溜、白”等几十个品种,用以搭配不同的刺身、寿司、照烧等,可将做饭的时间成本降至最低。有一种快捷的日式早餐吃法,就是在一碗热米饭上打一枚生鸡蛋,滴些酱油拌一拌,方便又美味。日式饭店也盛行现场制作,烧烤、铁板烧,调料都不多,料理店的宗旨更是让各种食材原始的味道发挥到极致,进餐时仅佐以微量酱油。

人生 下来就要吃,一生中用于吃饭的时间总共约占15年,用餐次数平均达10万次之多。所以,食物是人认识大千世界的最直接的端口,也代表着迥异的民族个性。与日本的细腻精致相比,当今中国的日常生活 明显粗陋,地沟油、劣质食材防不胜防,包括对食物的敬畏和吃饭时的礼仪,几乎消失殆尽。

寿司,早已成为日本的食物名片,将日式滋味和各种讲究发挥到了极致。但这种吃法其实源自古老的中国,为公元200年(即后汉年代)流传的方便商旅携带的吃法,在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才由日本商人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人,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摆在一个小木箱中,作为出外的食粮。直到公元1700年(即江户年代),寿司才作为普通食品在日本广泛流传,由于味道、营养俱佳,在贺寿的酒席上被大家极力称赞,认为是“掌管寿命”的食物,故名“寿司”。

寿司的日语“鮨”是汉字,首先出现于公元前3-4世纪的中国辞典《尔雅.释器》,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寿司的另一种日语“鮓”,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鲊,藏鱼也”,说明这是一种保存鱼肉的方法。中国东汉刘熙的辞典《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中给出了具体说明,“鮓,滓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思是将鱼肉用米包裹起来,用盐腌制,等它熟后,拨开表面的米,鱼就可以吃了。后来,汉字传到日本,“鮨、鮓”两字已混为一谈。而中国也不再用米来酿制食品,到了明代,鮨、鮓便从中国菜中消失了。

但寿司,却被精益求精的日本人做到了极致,不仅种类丰富多样,保有传统寿司料理的技艺与传统,又成为世界闻名的美食,不少寿司店荣登米其林三星榜单。其中,出生于1925年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寿司大厨,已经九十二岁高龄的他,还执着着自己的寿司之旅:“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有人知道顶峰在哪里。”

我在佐贺矢仓寿司店品尝到的刺身和寿司,便是上等的美味。坐在前台的饭桌上,一边看着矢仓厨师现场制作,一边品尝,真是奢侈的享受。刺身与寿司,用的都是非常新鲜的食材,并尽量呈现食材最原本的味道,有章鱼爪、鲷鱼、金枪鱼、赤贝、鱿鱼、鲍鱼、蓝鳍金枪鱼等刺身,也有海胆等握鮨和什锦手卷,不同的寿司要换不同的酱油,中间佐以醋姜片来“清洗味觉”。

装盘更是讲究,矢仓厨师端上来的每一盘,我都首先会被容器与食物搭配的意境吸引住,食物的天然之美完全融合在各种古色古香的瓷盘中,不加入多余的东西,也不调配复杂的酱汁,有一种简朴的高级。东方水墨画的留白之美,也是日本料理的美学根基。

海胆的黄,鳕鱼的白,金枪鱼的红,鲑鱼籽的艳,分别摆在雪白香糯的饭团上,各个“秀色可餐”。相比而言,我最喜欢吃的是金枪鱼腹部刺身,当牙齿咬进肉里,满口生津,能感觉到新鲜的鱼肉融进味蕾的快感。

美味,不用解释,它能直接寻找到感官与它共鸣的部分。

餐后,通过日本朋友翻译,我与矢仓厨师聊了一会儿,这才知道刚才吃的刺身和寿司,背后的学问可大着呢。厨师不仅要懂得什么鱼什么季节好吃,哪个部位好吃,怎么切好吃,章鱼怎么处理会软,发光鱼类怎么处理不腥,还需根据不同尺寸的鱼料调整腌渍量……除了要掌握足够的鱼料知识,做好寿司饭更是不易。正宗的日式寿司用的是日本珍珠米,米饭煮熟后,加入适量的寿司醋、糖、盐等调味,待降温后才用来制作寿司。这其中,不仅对寿司醋的调配、对米饭和水的比例有要求外,怎样洗米,焖饭都有很多讲究。而且,饭团的入口温度应该与体温一致,入口后自然 散开而非紧实的粘在一起,这样与鱼生一起吃整体口感才能得以体现。

矢仓厨师最后说:“优秀的厨师,除了有好的食材,在烹饪的时候,还需带着对食材的敬意去完成,让食物自己在你面前绽放出最美的样子,这样的寿司才会带来真正的美味和感动。”

原来,刚才那些看似简单的寿司,背后藏着厨师十几年的功力,是人与物的平等相遇、对话、交融,怪不得味道有着与众不同的深度。

日本人一直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之美,寿司,已从满足需求型的食物,衍生为日常与哲学、美学融为一体的生活仪式,并发展成为大和民族的文化精髓。正是这种细致美学与精深生活的合二为一,让寿司在全球美食中脱颖而出。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人的真实生活不在于穿衣吃饭,而在艺术、思想和爱,在于美德创造和冥想以及对于世界的合乎科学的了解。”

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这种寿司精神,已经成为了日本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存文化,而且,在价值演变的时间长河中愈发清晰而坚定。

每次旅途虽然辛劳,但精神不受俗务干扰,反而有大段的空闲时间阅读、思考、自省,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成长。而且,走出去,看世界,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也不需要太多的钱,只要——想去,并愿意为此付诸时间。

走出去,看世界,也会发现想象中的完美,未必真的完美。但,亲自体验过,已是圆满。走得越远,越会发现——理解与宽容,是最大的美德。

继续走,看世界! (未完待续)

《日本美食地理(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s://www.rhlawyer.com/zheli/1591733.html

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