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想什么

梦想的初衷!日期:人生哲理阅读:19742

原创:一棵花白

早上看着窗外的光想要不要吃早饭,如果吃就得起来洗漱,不吃就能再躺一会儿,啊,真喜欢躺在床上不洗脸不刷牙玩手机的感觉。

十二点多要吃午饭,所以有两三个小时看书的时间。今天在读的书是《恰如其分的自尊》,要给慈怀读书会写稿子用。

前段时间读《拖延心理学》学会了一项很强大的技能:非计划时间表。

市面上流行的时间管理办法是把所有事项罗列出来,安排好几点做。这本书提供的思路是:把所有必须花掉的时间划掉,剩下的空白时间就是你可以自由发挥的时间。

所以知道自己几点要吃饭,几点要睡觉,几点要洗澡,几点要出门散步,就很容易空出许多时间来,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自由人。

中午吃点饭。一个人往往是懒得做,好在小区周围什么吃的都能找到,外卖也很方便。有时候会在盒马鲜生买点菜,买点肉,买点全麦面包,买点玉米什么的,简单做一下。

这个时候就会想,其实人做饭都是被逼的,一个人生 活还能坚持做饭的人真的非常热爱生活 ,人做饭大都是为了别人做的。据我观察,身边的情侣们都是进入到同居或者半同居状态的时候才开始做饭。

有时候幻想自己有了一间宽敞的房子,有一个小厨房,有一个小书房,有一张舒服的沙发,还有一个采光好的窗户。我常常会在网上看房间装修的图片,我觉得窗户就是一个房间的灵魂。最近在看的一部剧里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就是可以给洗手间装个书架,或者在书房里放个马桶。

我在家看书的时候,常常会打开电脑放个什么剧,不为看,只为听声。可能是因为耳鸣,所以在嘈杂环境中好像反而更能集中注意力。

以前我是晚上写作的,现在改午饭后到晚饭前的时间了。以后说不定会改回来,还在尝试中。

晚上吃完饭,天气好,就出去散散步。天气不好,就刷刷搞笑小视频。

然后通常会看电影,看剧。我在想和前男友分手后还偷偷用他优酷会员好几个月是不是不道德。转念一想我这是为他提升了闲置资源的利用率,于是一秒心安理得。

十点多左右开始自己的社交,看看微信群里别人发什么了,和哭泣姐妹团一起聊聊情伤,和夏神诉说自己新发现的自己身上的缺点,逗逗豚豚。有时候刷刷微博,抖音。

前段时间一直保持十二点前入睡,非常优秀了。

这就是我寻常的生活,如果没有什么出行计划,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排,我就是这么一个舒舒服服的死宅。

有时候会置换一下娱乐方式,画画,刻章子,做簪子,录录全民K歌,以及新解锁的拼图,大保健......

我的人生准则就是哭泣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再难过也要干点啥,所以四月我濒临死亡的时候就光看书看电影了。

又丧又积极的小花白,在烂泥里也不忘翻翻身,让泥糊匀点。

最近明白的事情就是人生永远不会圆满,你有你的计划,老天爷有他的计划。比如我,计划二十五岁红遍全国,结果二十六了,也只红遍了你们的心。

很多人都想三十岁之前成功 ,但是九成人都做不到。在三十岁之前最大的任务就是看清自己的局限并接受自己的平庸,认清自己的天花板,不再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

接着慢慢把原本计划三十岁完成的事情匀到三十五岁,慢一点也没关系。

以前看《吞噬星空》,男主是个天赋异禀的人,但是我最尊敬的不是他,而是一个实力不如他的前辈。在这个书的设定里他们可以一直活下去,那个前辈说,自己只要踏踏实实修炼,就一定会达到自己的目标,只是晚一点。

我们的寿命没有那么长,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短。

我十三四岁的时候觉得自己会在十七岁死去,因为十七岁是最好的年纪。到了十七岁,又觉得自己会在二十五岁死去,因为二十五岁人就开始衰老。然后又觉得自己可能会在四十岁死去,我不能想象自己四十岁之后是什么样子。

但是最终我可能会成为一个老不死的,活到八十岁,见证自己的皱纹如何越来越深,皮肤如何越来越皱。可以活很长,就还有很长时间可以做事情,只是效率没有年轻时那么高。

还有一件事,就是要接受自己平庸的生活,平庸的爱情 ,平庸的爱情。

我以前看过很多人生建议和忠告,都会说什么样的男人不能要,什么样的婚姻必须离,什么工作要赶紧辞职,什么样的人不能交朋友,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符合“标准”的人。

每个人身上都有奇奇怪怪的特点,出于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做出奇奇怪怪的行为。所以不那么符合标准的人,其实是大多数。

这就是真相。

而且这个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和规则,你可以以你想要的任何方式生活,只看你有没有勇气为此付出代价。

这是我的经验之谈。说不能去外地,我去了,说不能辞了好工作,我辞了,说不能靠写作为生,我偏就这么做了。

结果是我还好端端的活着,天没塌,也没有影响别人。父母 从极力反对到坦然接受,也没有花很长时间,不过几个月,他们就习惯了。

我也可以去任何的地方,我的双脚是自由的,可以踏上任何一片土地。

晚安。

《一天在想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s://www.rhlawyer.com/zheli/125179.html

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