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怀作品丨理发

天长地久丶误会一场日期:哲理散文阅读:16072

从古至今,人们都对手艺人青睐有加,觉得有一门手艺,生活 就有了保障,正可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因为技术含量低,投资成本少,再加上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太阳晒不着,虽不能大富大贵,但小日子过得清闲,所以说,理发师傅在我们这一带仍是最常见的手艺人。

我出生在农村,孩提时代,我的头发大多都是由挑着剃头挑子,走村串巷的剃头师傅剃的,那时农村人管理发叫剃头,反正把头发剪短就是了,至于形状如何?美观不美观?没有那么多讲究,有时有急事,需把头发打理一下,就必须起早或傍晚赶到剃头师傅家,剃头师傅在,就顺顺当当剃了头。

“男人的头,女人的腰”,那时人比较封建,认为男人的头,女人是摸不得的,女人的腰,男人是搂不得的。在农村里,剃头师傅都是男的,每个师傅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从业范围,一般是不会轻易到他人地盘上抢生意的,大多数情况下,剃头师傅是不会坐在家里等客人上门的,而是早早地就吃了早中饭,挑着剃头挑子走村串巷,主动找生意做,挑子的一头有类似洗脸的架子,有脸盆、毛巾、热水瓶等,另一头则是一张独凳子和装剃头工具的小木箱子(扬州方言:剃头挑子一头热,就是由此而来),当然现在的含义远不是原先的那个意思了。走到需要剃头的人家,或在堂屋,或在室外,挂上荡刀布,打开工具箱,摆好独凳子,就帮人剃起头来,根本不用麻烦住户,剪、推、洗、刮、修、掏,就全都搞定。尽管有时一不留神,会把小孩子的头发剃成了马盖箍状,也很少有人求全责怪的,但在给上了岁数的老人刮个胡子,掏个耳屎,锤个后背,拉个酸筋,搬个落枕,那手段是没法说的。

过去学手艺,通常讲要吃三年萝卜干子饭,意思是说:不吃三年苦,不受三年罪,那手艺是根本学不成的。其实过去师傅带徒弟和现在根本是不一样,哪有一进家门就让徒弟跟在屁股后面学手艺的,第一年在师傅家主要是带小孩,做家务,下地干农活,第二年师傅有时高兴了,才让徒弟在旁边看一会儿,第三年才着手的教。

话说有一个学剃头的徒弟,第二年,师傅让他练手腕的灵活性,在冬瓜上练刮胡子,这天刮着刮着,师傅的小孩拉屎了,老板娘一声喊,徒弟立马将刮胡刀朝冬瓜上一砍,屁颠颠地跑去给小孩擦屁股,呼来唤去是家常便饭,常有的事。第三年,师傅见徒弟人勤快也聪明,里里外外确实帮家里也干了不少,于心不忍,终于有心教徒弟手艺了,并逐渐让其在不怎么重要的顾客头上练习。这天徒弟正给顾客刮胡子呢,老板娘不知什么事,又大呼小叫喊徒弟,徒弟以为还是在冬瓜上练习呢,刮胡刀朝下一砍,正准备离开时,只听剃头的顾客“啊哟”一声大叫……

我在部队当兵时,基层连队里没有专门的理发师,都是战友们相互间帮助理,悟性高的人,自然 找他理发的人就多些。军人一律不得留长发,不得留鬓角,不得留胡子,但不得理光头。听说贺龙元帅留的八字胡,是经毛主席特批的。为了防止在战场上头部受伤,为了便于清洗,便于救治,便于包扎,所以部队统一规定,军人一律理平头。平头,在世界各囯军人中是中国军人特有的发型。

从部队转业后,我在市区工作,有时头发长了,我会就近走进街边的理发店,这些理发店,装璜挺不错的,理发师傅有男有女,年龄都在三、四十岁左右,他们大多数能童叟无欺,满腔热情地为每一位顾客精心服务,技术上精益求精,从不敷衍了事,赚昧心钱。我一直认为:手艺人是最有灵性的,呆头呆脑的人是绝对干不了,虽是毛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要根据顾客的不同年龄、头形、脸形、肤色、季节、从事的职业、出席活动的社交场所等等诸多因素,因人而宜,因人施技,在灰尘大、污染严重的环境里工作的,不应留长发,小孩要天真活泼,青年人要成熟,要阳光,中年人要稳重,老年人多有脫发、谢顶,“中间溜冰场,周围铁絲网”,必要时可考虑“地方支持中央”。只有把理发当作是一门艺术来做,才能把顾客打扮得精神焕发。

我曾经工作的单位附近有一个理发店,理发师傅是一位姑娘,地方偏,顾客不多,生意不是很好。无聊时,姑娘常抱着宠物狗逗趣,有时顾客一进门,见此情景,扭头就走,时间不长,这个理发店就关门大吉了。还见过一位是孩子妈妈的理发师,边带小孩,边等顾客上门,有时小孩哭了流鼻涕,这位妈妈就随手拿条毛巾去擦,不一会,这条毛巾用热水一烫,就捂在顾客的鼻子、嘴、下巴上了,(捂好后好刮胡子)这家理发店生意如何?便可想而知了。理发师傅充当的是扮靓别人的角色,如果连自已都不能打理得清清爽爽,漂漂亮亮,而且不拘小节,邋邋塌塌,又怎能将别人收拾得面貌一新呢?

其实,我认识不少技艺精湛的理发师,印象最深的是大庆桥南一位叫白雪的女理发师,她从事理发这个行业已有20多年了,还带了不少徒弟,每次看她理发,仿佛就在看一位艺术家在侍弄一件艺术品。有人说,这是日久之功,没有什么稀奇的。我承认,这种能力的形成得益于长期的实践,但是如果光有时间的积累,而没有一股子灵气,也真不容易做得到的。

《张元怀作品丨理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zheli/674958.html

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