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完美的岳飞

You don't know what I'm tired,日期:游记随笔阅读:20008

小时候,最佳的娱乐方式是听广播。

最爱听的节目是听相声和听评书。其中,我最爱听评书是刘兰芳的《杨家将》和《岳飞传》,真是百听不厌。因为她说得铿锵有力,以致我好多年都以为她是男性,直至后来有了电视机,在电视里看到了她,原来是一位圆脸善目的老奶奶。

岳飞,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我家就有不少关于他的书,诸如一本钱彩的《说岳全传》,一套人美版的《说岳全传》连环画。因此,岳飞的样子在我心中很立体,虽然相隔近千年,却仿佛就在我眼前。

去年暑假,和儿子一道游杭州,专门去了岳王庙。岳飞在高堂端坐,脸型轮廓分明,眉毛倒八字,面容俊朗,英气逼人,头戴红缨帅盔,身穿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履武靴,右手握拳前抚,左手按剑向后,目光如炬,凝视远方。这正是经典的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岳飞。后来,我看到了南宋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看到了岳飞的真容,从画中看,岳飞也就是一般人的样儿,面白无须,微胖,耳大脸圆,头带方巾,脚蹬尖头靴,一身淡绿装束,拱手而立。此外,据史载,岳飞被金兵贬称为“大小眼”,即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由此可见,岳飞的外形一定是被美图pp了。

其实,不仅岳飞的外形被p了,岳飞的英雄事迹也有很大加工美化的成分。

吕思勉,民国一位大史学家,他所著《白话本国史》于1923年9月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由白话文写就的中国通史,他叙述历史的模式很成功 ,成为之后各类史学教科书的范本。

但我不太喜欢他的史著,因为他主观性太强,对一些重大史事喜欢妄加判断,而且言之凿凿,这极容易误导读者。

他对南宋建立之初的两位人物 ——秦桧和岳飞的评价,就曾引发众怒。他在《白话本国史》中的“南宋和金朝的和战”一章中写道:于是和议开始了。和议的在当时,本是件必不能免的事。然而主持和议的秦桧,却因此而大负恶名,当议割三镇的时候,集百官议延和殿,主张割让的七十人,反对的三十六人;秦桧也在三十六人之内……我(指吕思勉)说秦桧一定要跑回来,正是他爱国之处;始终坚持和议,是他有识力,肯负责人之处。能看得出挞懒这个人,可用手段对付,是他眼力过人之处。能解除韩(韩世忠)、岳(岳飞)的兵柄,是他手段过人之处。后世的人,却把他唾骂到如此,中国的学术界,真堪浩叹了。真冤枉极了。当时诸将的主战,不过是利于久握兵柄,真个国事败坏下来,就都一哄而散,没一个人肯负其责任了。所以秦桧不得不坚决主和。于是召回诸将。其中最倔强的是岳飞,乃先把各路的兵召还;然后一日发十二金字牌,把他召回。这种条件,诚然是屈辱的。所以读史的人,都痛骂秦桧,不该杀岳飞,成和议。然而凡事要论事实的,单大言壮语无用。

在此书中,吕思勉将和议的成就归功于秦桧,而将岳飞、韩世忠等人称为割据之军阀,很快便遭民国政府查禁,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岳飞、秦桧功罪的讼案。

而胡适和周作人则更多支持吕思勉的看法。

胡适认为,“宋高宗与秦桧主张和议,确有不得已的苦衷。行军途中“米粮草料”之开销,无兵可用、且军费不足乃“南宋不能不议和的主要原因”,“秦桧有大功而世人唾骂他至于今日,真是冤枉”。

周作人则称:《朱子语类》所云“建炎间勤王之师所过恣行掳掠,公私苦之”,强调朱子时代对岳飞的评价不过尔尔。他又认为赵翼《廿二史札记》对宋金和议的评价颇为中肯、平实:“书生徒讲文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宋之南渡,秦桧主和议,以成偏安之局,当时议者无不以反颜事仇为桧罪,而后之力主恢复者,张德远一出而辄败,韩侂胄再出而又败,卒之仍以和议保疆。”

到底南宋之初,宋兵实力怎么样?是不是真的可以打败金兵?下面,我们不妨做一番分析。

南宋初期的五大将是杜充、张浚、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其中后四者就是所谓的中兴四将。他们军队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呢?

杜充是韩世忠、刘光世、岳飞的上级。就是这位资深老上级,先是全部放弃了抗金起义不断的河北各地,再又丢掉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宋朝领土,皇帝赵构跑到海上避难时,杜充直接投降了金国。

富平之战,宋军20万大败,张俊率千人逃走。

金军5000突袭赵构的杨州行宫,金军前锋部队不过500人,“金以数百骑掩至。”刘光世不战而逃。若干年后,刘光世被解除兵权。刘家军旧部四万军队及家眷百姓共近二十万人降敌,史称“淮西兵变”。

韩世忠在沐阳之战弃军而逃,宋军全军覆没。韩世忠的黄天荡“大捷”,《金史》记载“世忠仅能自免。”——黄天荡之战宋军全军覆没。《宋史》则记载黄天荡之战“世忠败绩。”

岳家军战斗力到底如何,且看宋元之际的大历史学家马端临评论:“张韩刘岳之徒,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

所谓的中兴四将战斗力尚且如此,由此可见,宋金之间的较量根本就是不对等的。正如大历史学家赵翼说:“依靠韩岳等恢复失地,虽三岁小儿亦知不能也”。而《南宋书》则认为宋朝想打败金国是“萎人之望起矣。”

岳飞的高大形象始见于《宋史·岳飞传》。

而《宋史·岳飞传》实际是根据岳飞的孙子岳珂在岳飞死后几十年为其撰写的私传而改编的,该传记中记载的很多“史实”都已经被考证出是伪造的。譬如绍兴十年的颖昌大战,岳飞部将王贵杀敌“五百余人”,岳珂则杜撰为“杀敌五千。而著名的“岳飞以五百骑破金兵十万”的“朱仙镇大捷”也纯属捏造,史学界考证后认为其根本不存在。

岳飞高大形象的最终定型则因归功于乾隆。乾隆之所以盛赞岳飞,主要是为了更强调君臣关系的尊卑分明:“知有君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己命,知班师必为秦桧所构,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重权于分疆之外。”

乾隆话语的翻版影响了清代关于岳飞形象的叙述,在儒家君臣之义的尊卑解读中,岳飞被塑造为绝对尽忠的形象。后来,清代钱彩写了《说岳全传》,这对有清一代岳飞形象的塑造与定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此,崇岳贬秦之风盛行,岳飞作为南宋时期的著名抗金将领,被历代汉族人颂扬,因此他的形象一次次地被夸大,甚至接近了神话。

传统的史书常盛赞岳家军,称其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

其实,岳飞并非百战百胜,而是败多胜少。《金史》中记载了岳飞的四次败仗,而岳飞打的胜仗则只有郾城一战。这个被后世夸大其辞的“郾城大捷”的真实情况是,岳飞用两万人马打败了完颜兀术的1.5万人马,在当时并不能算是一场很大的战役。岳飞显赫的战功只此一役,其余的就全是演绎了。

也许《金史》并不可信。然而正如上文提到的,宋元之际的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论道:“岳(飞)之徒……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可见岳飞等人面对金国军队时败仗多过胜仗,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神。

岳飞的军队也并非如后世传言的那样,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实际上他们经常劫掠百姓。宋代史学名著《三朝北盟汇编》的记载则更加可怕,岳飞部将韩顺夫攻讨曹成时“辄扎营解甲,以所掳妇人佐酒”,强迫掳掠来的妇女陪酒取乐,这和人们现在熟知的岳家军形象实在相去甚远。

岳飞的性格也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宽厚仁慈,他的舅舅就是被他杀掉的——岳飞亲手挖出其心脏。虽说这个舅舅有罪在先,但岳飞杀人的手段也太过冷血。《三朝北盟汇编》还记载了另一件事:岳飞和宋室宗亲赵秉渊喝酒,喝醉了,一言不和就动起手来,岳飞把赵秉渊打成重伤。岳飞是否酗酒,倒还可以商榷。但他脾气暴躁显然是真的。

岳飞对下属也比较苛刻刑峻。他的一个幕僚出于好心为他上表请功,他为了刻意显示自己的“无私”,就找借口把那个人打了500鞭子。他手下的士兵仅仅因为拿了别人一缕麻线来捆缚马草,就被他小题大做,斩了——即便交由现在的军事法庭来审判,也罪不至死。

不仅如此,岳飞还经常跟同为抗金力量的友军火并。刘泾与岳飞同为统制,有人向岳飞告发说刘泾阴谋吞并岳飞的军队,岳飞就先下手为强,杀了刘泾,吞并了他的军队。

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岳飞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有时候是不择手段的。岳飞及他的岳家军带有一点军阀性质,岳家军实际上相当于一支私家军队,如果任由其势力坐大,很难说不会演变成唐代的藩镇。这也是他受到宋高宗猜忌,最终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可惜,真实的他并不是高大全的完美人物。或许,这么说最好,真实的岳飞和我们心中的岳飞并不是一个岳飞,前者是真实的人,后者是人塑的神。

原创: 咖啡 咖啡随笔

《并不完美的岳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991137.html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