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忆李白

当叛逆期遇上更年期。日期:励志诗歌阅读:10494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歌 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至今脍炙人口。杜甫对李白的赞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贺知章赞叹李白:“天上谪仙人”。图为《李太白文集》之《将进酒》。

李白字太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成就自唐代始就为世人所认可。同为唐代大诗人的“诗圣”杜甫曾作五言律诗《春日忆李白》一首怀念李白,诗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时至今日,李白的诗作依然具有无可争议的典范意义,是中国诗歌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李白的人生 经历也颇为传奇,无论是少年成名还是晚景凄凉,都为文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特别是入永王李璘幕府而“附逆”一事,更为世人争论不休。李白的故事 也屡次被搬上荧屏以及话剧舞台,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代表性人物 之一。

1 少年李白渴慕仗剑天涯

根据《新唐书》记载,李白(701年——762年)是“兴圣皇帝(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的建立者李暠)九世孙”,而李暠又自称是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李白的先人在隋末因获罪而迁徙至西域,故而有说法称李白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相传李白的母亲在生李白时曾经梦到了长庚星(即太白金星),所以就此取名为李白,字太白。同样根据史书记载,李白十岁就通晓诗书,再长大一些便在岷山隐居了。在隐居期间,被州牧推举有道,却不出仕。苏颋(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出任益州长史期间曾经见过李白,惊异地评价李白为“天才英特”,并认为李白稍加学习,便能与写就《上林赋》的汉代大文豪司马相如比肩。

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血液中的武将基因作祟,李白在少年时便喜欢上了击剑之术,梦想 成为一名侠士。出于对侠的倾心,李白还创作了《侠客行》一首,大力歌颂燕赵之地的侠士们。他们头上系着缨子,是那么的威武;他们腰间悬着的剑似霜胜雪是如此锃亮、锋利;他们银鞍白马,风流胜过文人墨客;他们动如流星,引人侧目。侠客们路见不平便仗剑行侠,斩杀不义之徒之后便掸掸衣上的尘土,将自己的功绩、盛名深深藏起。在李白的价值观中,真正值得交往的是像朱亥、侯嬴这样为知己者两肋插刀的侠客们。他们的一诺千金连天地都为之侧目,五岳之重,与这些大侠们的诺言相比都显得轻了。纵然离世,侠客的侠骨也散发着芳香,为世人所敬仰。

在李白眼中,仗剑行侠比皓首穷经来得对胃口,更来得痛快。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更为了实现自己的侠客理想,李白在自己的垂暮之年选择继续从军,帮助统治者平息安史之乱。最后无奈因为身染疾病不得不返回当涂县,投靠在当地任职的族叔李阳冰,最终在此处病逝。

李白从18岁开始就在蜀中游历,开元八年(720年)前后赴渝州拜谒李邕(即唐代著名书法家李北海,唐朝宗室,同时也是为《昭明文选》作注的李善之子),并写下了意气风发的《上李邕》。李白以《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自比,豪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对自己、对未来都充满了信心。诗句流露出了少年人特有的不畏艰险之情怀。在这首诗的结尾之处,李白写道:“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可见李白之前多受冷遇,这次在李邕这里也不例外,但是李白依旧故我。也许是二人年龄差距太大,李邕对这位恃才狂放、年纪轻轻就想平交诸侯的后生实在看不惯;也许是李邕有意给这位顶着“天才”名号的青年以磨练。总而言之,李邕并没有满足李白希望得到提携的愿望,而李白,则用作诗找回了自尊。

时隔多年,世事变迁。李邕虽然不重李白,但是他为政一方,造福百姓,素有贤名。由此遭人嫉恨,被李林甫设计害死。后李白在流放夜郎途经江夏时题写了一首《题江夏修静寺》,并于题下注云:“此寺是李北海旧宅。”在诗中李白写道:“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全诗语气亲切,缅怀之情显而易见。特别是“我家”二字,将李白与李邕的“隔阂”一扫而空。在经历了沉浮之后,李白不但并未记恨李邕,反倒为李邕所遭受的不平待遇而哀伤、惋惜,并深切怀念这位长自己二十余岁的故人。

2 入李璘幕府而被误解为“从贼”

李白的一生都在渴望建功立业与蔑视荣华富贵两种情绪中纠葛。他是道教的信奉者,结识的朋友中多有修道之人,自己也入了道教;而他又渴望能够建功立业,即便被赐金放还,他也依然留下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诗句。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在自己最“位高权重”的“粉丝”唐玄宗的推荐下,加入了永王李璘的水军幕府,根据《唐大诏令集》中《命三王制》记载:“李白此人文武双全,现隐居于山中,应将他征召而来,加以任命(其有文武奇才,隐处山薮,宜加辟命)。”永王璘征辟李白为江淮兵马都督从事,正是执行玄宗此一旨意。李白也由此开始了为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最后一搏”。而也正是这最后一搏,使得李白几乎耗尽了最后的生命力与斗志。

根据《新唐书》记载,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少年丧母,由其兄长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抚养长大。在安史之乱时,李璘获其父唐玄宗册命成为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至德元年十二月,由于李璘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擅自率水师东巡,被定性为谋反,并被玄宗下诏“贬为庶人”,而加入李璘水师幕府的李白,也因为跟随永王李璘而获罪,被判流放夜郎。

但这些只是史书中的记载,实际上永王璘根本没有谋反。李白在其作品《南奔书怀》中就直言“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指出永王李璘东巡是奉了皇命的,有调动军队所需的全部手续和信物,并非史书中记载的“叛逆”“擅发兵”。李白还在诗中说“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自己以文笔从事于永王璘,受到永王如燕昭王黄金台延天下士之礼遇,出席永王酬酢交错之盛宴。知遇之感与报国之情,见于言外。“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更是直言正当安史叛乱,肃宗却镇压永王璘水军,自相残杀。自己参与水军行动,是感永王知遇之恩,是如祖逖志在肃清中原胡虏。如今皆付诸流水,悲愤难言。

对于李白褒贬不一的结论是由于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面临的极为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导致:唐玄宗入蜀避祸。避祸途中,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并于公元756年擅自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由此唐王朝出现了短暂的“二主”局面。为了让国家尽快恢复统一,根据《唐大诏令集》中《明皇令肃宗即位诏》的记载,玄宗大度地表示在收复上京(今黑龙江宁安市)之前,如果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有紧急军情事务需要处理,则太上皇唐玄宗有权处置。按照册命约定,在克复上京之前,唐玄宗处置并令所司奏报肃宗,而肃宗认可者即为合法、有效。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所记载的永王东巡就是玄宗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制定的战略。他希望永王璘从扬州出发,跨海北征,收复幽州。永王李璘也确实得到过唐玄宗的册封,并报肃宗且得到了认可: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玄宗入蜀途中曾经发布对永王璘的第二次任命,任命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故而李白在其《永王东巡歌》才会写出“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此等自信、豪迈的诗句,这样的自信也展现出了永王东巡的合理性、合法性,更表现出了李白能够亲身参与到维护国家统一的行动中的满足与豪迈。

史书未见肃宗对册命约定有任何异词,也未记载肃宗反对册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之命,说明这条册命是合法、有效的。但是,肃宗出于谋求皇位、剪除实力强劲的宗室的阴暗目的,后来将李璘实力强劲的水师打为叛军。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二月,唐肃宗开始镇压永王“叛乱”,自此之后,唐玄宗的册命也被废止。

李白本因做过李璘的幕僚而“当诛”,在郭子仪的斡旋之下改为流放夜郎。流放途中得到了赦免,回到浔阳,又因事在浔阳入狱。至德二年春,李白在浔阳狱中作《万愤词投魏郎中》,历述安史之乱,玄宗播迁,自己无辜蒙冤,呼吁申冤揭露玄肃之际政治变局及其原因。所谓玄肃之际政治变局,指自马嵬驿之变、灵武即位至整个肃宗时期,肃宗出于抢夺皇位而来的猜忌心理,信任宦官集团,对玄宗实行撕毁册命约定、监禁,对玄宗旧臣及一般文武官员,实行迫害、镇压、监控,所造成的黑暗政治局面。“德自此衰”是李白对肃宗政治无道的总判词。

虽然李白在唐代宗即位(762年)后被“以左拾遗召”,但此时的李白已经离世,葬在当涂。永王璘一案,耗尽了李白生命最后的光华,也为李白的一生抹上了本就不存在的“污点”。(本节参考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邓小军教授的《永王璘案真相——并释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及《李白从璘之前前后后》等科研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3 唐玄宗和杜甫都是李白的“粉丝”

虽然李白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但李白为后人留下了相当宝贵的财富:诗歌。李白有“诗仙”之称,其代表作颇多,包括《峨眉山月歌》《少年行》《蜀道难》《行路难》等。全唐诗辑录李白诗歌二十五卷,共981首。李白的诗歌成就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绝句上,更体现在其创作的其他体裁的诗歌上。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草书歌行》等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而李白的古体诗如《春思》《古风》等更是为后人所重。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五律《春日忆李白》一首,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肯定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不世才华,在杜甫这位“诗圣”看来,没有人在作诗一事上能与李白比肩。包括杜甫自己,也是李白的“铁杆粉丝”。

744年,李白和杜甫在东都洛阳相遇。两人在诗歌上的切磋为彼此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两人因为诗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认为李白的诗歌“清新”“俊逸”,其成就超过了以这两种特性而闻名的前代诗人庾信、鲍照。在诗歌构思上,杜甫更觉李白与世迥异、飘然世外、卓然独立。杜甫还有很多专为李白所写的诗,如《赠李白》二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梦李白》二首等作,都表达了对于李白的仰慕、崇拜和思念 之情。其中《不见》一诗更是将这种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在盛赞李白高产的同时又感叹其飘零的身世,可谓种种感情都掺杂一起,感人 至深。 杜甫比李白小11岁,成名也晚,所以并不是李白“粉丝”中最有身份地位的人。就当时的身份地位而言,李白的众多“粉丝”中有两位极为重量级的人物,其一是当时的文化名流贺知章。贺知章是盛唐前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天宝初年,李白南下来到会稽,与著名的宗教人士吴筠交好。吴筠奉召入长安,李白便随着吴筠同入长安。两人一同拜见了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了李白的文章,不禁感叹道:“您真是被贬谪下凡的仙人啊(子,谪仙人也)!”贺知章为李白的文才所折服,成为李白的“粉丝”,并利用自己的“官方身份”向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推荐了自己的这位“偶像”。唐玄宗便成为李白众多粉丝中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了。李隆基多才多艺、通晓音律更兼爱好诗歌,便将李白召入宫中,与他谈论当世政事,李白挥笔写就了奏颂一篇。皇帝赐予李白吃食,还“亲为调羹”,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根据《新唐书》记载,在李白“供奉翰林”之后,唐玄宗在沉香子亭坐赏风景,忽然有感而发,想要李白来写乐章一篇。但是李白此时还在市井之中与酒徒饮酒,当李白从酒桌上来到宫中的时候已经醉了。皇帝的左右侍从打来水帮李白洗脸醒酒。醒酒后,李白接了笔,不假思索便写就了一篇“婉丽精切”的文章。皇帝由此更加欣赏李白的才华,经常召唤李白陪同宴饮。在一次宴饮之后,李白醉酒,让素为玄宗所重的宦官高力士为自己脱靴,由此得罪了高力士。最终导致了李白的被“赐金放还”。

李白还有许多文化圈的名人朋友,如王昌龄。王昌龄曾经为李白写过一首《巴陵送李十二》。李白亦为王昌龄写过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其中的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李白的“粉丝”们追起“偶像”来也是十分疯狂。有岑夫子(一般认为是唐人岑勋)、丹丘生(唐著名道士元丹丘)二人,为了陪李白喝酒也是“煞费苦心”。李白的名篇《将进酒》中就出现了这一情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对饮酒的喜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736年,李白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日日沉醉,饮酒不歇,号称“竹溪六逸”。李白曾作《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一诗,感怀过去几人的交往的情形。在李白写诗之时,正是与这几人分别之日,如此情景,让李白感叹道:“对你们的怀念,势必将入这烟幕之中的杂草一般疯长,无论寒暑,都不将衰退(相思若烟草,历乱无冬春)。”

《春日忆李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988574.html

诗词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