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轼品《桃花源记》

1芈孑旳菰僤√日期:抒情散文阅读:8523

文/吴芳莲

昨晚,我和小女轩轩说,我在背《桃花源记》,轩轩立马抢答:“我也会背的。”

我笑:“那好,你先开始。”

轩轩张口只吐了一个字就卡壳了:“晋。。。那个啥?”

我续上后,轩轩就眼睁睁的看着我,跟着我念,当我背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时,轩轩欢快的抢着说:“我会我会。”

我想这一段是精华,应该很熟,就静听轩轩口齿伶俐道:“中无杂树,芳草凄美,落英缤纷。”

我一听,差点笑晕倒:”芳草凄美?为啥是凄美?陶渊明要被你气得活过来找你理论了。”

不过,陶公就算有灵听到,也不会理论吧?少年背文时,哪个不是有口无心呢?多年后的我也是再读《桃花源记》时,才约略体会到一些用字的奇妙之处,也才发现我最崇拜的苏轼竟然是陶渊明的超级粉丝,他每有身体不适就读陶公的诗,一次只读一篇,怕一下子读完了以后没的解忧排闷。我想,陶渊明隔了几百年后,终于等到一个最懂他的知音,世人评价陶渊明多赞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耿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超然绝俗,唯有东坡的评语最是一语中的“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我想陶公的诗文,最神奇的就是这自然 之神韵,无一人可学得来吧?

南怀瑾曾言“文不及言,言不及意。”,喻为文字来自于语言,而语言是为了表达意思。但文字总是不及语言表达的更充分,而语言也总不能全然的表达思想。所以从文字去会作者的意,可见有多难,而陶渊明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可见这“会意”又是多么高的一种快乐 境界。东坡最爱陶渊明,也许正是因为他会意了,唯有相似的品格性情、同等的学术修养,相同的人生 价值观,才可以隔着岁月的长河精神对话,才可以跨越时光的隔阂而心领神会。

我辈庸人当然是只能望其项背,自惭无任一项可以去攀得一二的。然窃以为也可以循着苏轼的思路试着去寻到一点肤浅的理解,不管对否,也是个人的心得体会,或可以与人商榷共获读书一二乐趣。

解字之趣:背《桃花源记》时,每次忘词或想当然的用错字后,才发现,陶公的用字是如此的精辟、不可替代而大有深意。举一例:且说渔人进了桃花源,受到各家各户的盛情款待,“停数日,辞去”。我就被这个”停“字给惊呆了,不说留数日,也没说居数日,也不说客数日,而用的是停,是在行进中的短暂休憩,自然就想起司马迁的名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错,渔人只是好奇的进入了这个世外桃源,却并没有融入这个群体,也没有尊重这里的世俗风情,更没有感激受到的厚遇之礼,他只是在世间追逐名利的路途中,短暂的停在了这里打量、算计,因了这一“停”字,渔人后面一路下来的背叛告密行为就非常符合他的人设,一点也没显得突兀。

品白之趣:细读《桃花源记》,有时就像在领略中国画最具美学的留白艺术。南宋马远画的一幅《寒江独钓图》非常著名,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以无胜有。而陶公分明也是一位不相伯仲的留白大师。

渔人离开桃花源前,村中人要他不要为外人道,陶公没有写渔人的回答或是神情,只续写他的行为,就是出来后处处作记号,是“处处”作记,可见他有多么迫切的要告密,一到郡下,家也不回,先去见太守邀功带人前往寻找。省去渔人面对告诫时的情景、寻路未果后的情形,却充满了无穷想象的意味,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脑海中可以有一千个意象,甚至一个人的脑海里也可以设想多种场景。

世外高人刘子骥,也欣然前行,“未果,寻病终”,此处又是一留白,没找到,不久就生病去逝,不禁让人猜测,死亡和寻找桃花源是否有因果关系?是不是失望至绝望最终抑郁而终了呢?如果是,那么隐士的隐是否真的做到了?如做不到,是否意味着,这“隐”也是一份难言的苦衷和郁闷?这“隐”更是一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微人轻言,不能得陶公一丝之韵哉?且续循苏轼去更多的走近陶渊明吧。

《跟着苏轼品《桃花源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983092.html

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