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凤婶二三事 (散文)|王玉麟

多久日期:散文随笔阅读:5506

文/王玉麟

在栅子村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她的名字叫仪凤,她本来是广州人,却抛弃那繁华闹市,在农村生活 了大半辈子。

仪凤婶大约是一米五十的身材,常常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平常人见到她,都会说她是个知识分子,其实仪凤只读过小学,因为爱看书,十多岁就近视了。

五十多年前,年轻的仪凤来到栅子村生活,是为了追求爱情 。她爱上了来自农村的天哥,尽管天哥比她大八岁,可是天哥有英俊的外形,有朴实的品格。在仪凤眼中,天哥是那样完美,那么有魅力,于是她不顾一切地恋爱了,她热烈地爱上天哥了,那一年仪凤才十八岁。之后,仪凤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天哥结婚了,还跟随天哥回到栅子村。

仪凤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喜爱看书,她之所以近视,也是因为看书造成的,她十几岁的时候,就差不多承担了全家的家务事了,例如煮饭买菜或照顾弟妹,父母 平日工作忙,作为六个子女中的大女儿,仪凤自然 辛苦多了。尽管这样忙,仪凤仍然想方设法地阅读各类的书。

有一次,仪凤跟天哥讲自己十四岁就近视了,天哥问道:“你的众弟妹都无近视,为何你的眼力这么差?”仪凤说:“可能是在菜市场看书,光线不够,就造成近视了。”原来,仪凤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要到菜市场排队买肉买菜,那时候物质匮乏,买什么都是先到先得,为了买到好菜,仪凤总是提前到市场等候,在等候买菜时,仪凤就在昏黄的街灯下看书,不知不觉,她的眼睛就差了,只好戴那近视眼镜了。听了仪凤的讲述,天哥说:“是什么样的书啊,让你这么着迷?”仪凤说:“都是些故事 书和小说 ,内容很有趣的。”天哥说:“你真的是个书迷。”

天哥说得没错,仪凤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迷。直到结婚后,来到栅子村生活,耕田种地的日子是那么辛劳,仪凤看书的兴趣依然不减。有一回因为看书,仪凤差点弄到儿子阿珏缺唇了。

那天晚上,天哥去做水利工作,仪凤陪儿子留在家中。为了看书,就把那煤油灯放在床边(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还未有电灯),自己拿着一本《水浒传》,坐在一个小圆凳上看得入了迷,岂料刚会爬行的儿子阿珏醒了,他见母亲在看书,便爬向煤油灯,爬到灯前,小珏双手撑不住,整个身子就往前趴过去。煤油灯一下子弄熄了,小珏被灯弄到了,他哇哇大哭起来。仪凤大吃一惊,她急忙抱起了儿子,再重新把灯点着,只见儿子的上唇正在流血,原来那玻璃灯罩划破了小珏的嘴唇。小珏不停地哭闹着,仪凤发现儿子的伤口划得很深,她想,糟了,要是那伤口不痊愈,儿子就变成缺嘴的了。

因为这件事,仪风被天哥骂了一顿。后来,幸好小珏的嘴唇痊愈了,只留下一条细长的疤痕。

仪凤来栅子村的时候正是1962年,村人知道她来自省城,都叫她广州妹,后来见她常戴眼镜,又有人叫她“四眼妹”。仪风的适应能力很强,生产队的各种工作很快就学会了。

生产队有个妇女叫娜枝,她最喜欢和仪风聊天,因为她们都爱看书,常常议论书本上的内容。娜枝会背诵书上的诗句,如“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当娜枝背诵时,仪凤就知道诗句出自《红楼楼》和《西游记》,娜枝对仪凤很佩服,她对仪凤说:“四眼妹,你想看书,就来我家借吧,我家有几百本书呢。”“真的吗?太好了,谢谢枝姐!”从此,仪凤看书也方便多了。

仪凤曾经对天哥说,看书让她忘记了劳累,书本让她找到精神和力量。倘若没有书,仪凤也许在面朝泥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中了无生趣。在仪凤简陋的住所里,常常放着一些有趣的书籍,如《三家巷》、《香飘四季》、《金陵春梦》……天哥说:“阿仪,这都是你的精神食粮呀。”仪凤说:“你说得对。”

都说父母是子女的榜样,仪凤的阅读习惯也影响了儿子小珏,才读三年级的小珏也对图书和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些书虽然难懂,但小珏也偷偷地拿来看。

别以为仪风只是个爱书如命的女子,她在生活和工作中却是个不怕艰难的人。

在生产队的劳动中,仪凤从一个什么农活都不会做的城市妹,慢慢地锻炼成一个熟悉耕种的生产队员。不论是种瓜种菜,还是播种插秧,不论是除草施肥,还是浇水除虫,仪凤干得一点也不比那些老农民逊色。村里那个比仪凤大两年的刘英平说:“大家别小看这个省城妹呀,她做的农活比我们一些人还要好呢。”

记得那时去插秧挣工分,仪凤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还承接其他人做不完的工作。村里的阿兰自己手脚慢,总是把一部分水田让给仪凤来插,仪凤每次都没有推搪,她笑着说:“我又可以多挣几个工分了。”当时生产队是记工分的,每工分可值一元或八角,仪凤是个勤劳的人,总想多挣几块钱让家庭过得宽裕些。

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记得当时担秧到石闸的田里,要走近三公里的路程,仪凤担着过百斤的秧苗,赶去石闸的水田插秧。只见她一路上都是咬紧牙根向前走,那担子实在太重了,她就把那扁担从左肩移到右肩,一会儿再把扁担从右肩移到左肩。有时实在是太累了,她才放下担子歇一会儿。村里的老农民群兴见仪凤担秧的情形,就说:“阿仪,你个子小,就不要担太重了,你可以分两次来担呀。”仪凤说:“我可以的,兴婶你不用担心我。”群兴想:这个省城妹真倔强啊!

在田里干活,仪凤总是忘记了时间,有一回,仪凤带着儿子去圳沙那块田里插秧,从早上七点一直插到下午两点才回家,阿珏本来是趁假日来帮妈妈的,结果饿到肚子咕咕叫。收割稻谷也是件辛苦事,仪凤每到水稻收获的季节,总是在田里忘个不停,那午饭也要阿珏送饭菜到田头。

至于天哥,他有很多工作任务,例如牵牛犁地,有时要做泵水的工作,有时去远处做水利,所以他对仪凤的工作帮得很少,他总是吩咐妻子尽力而为,不要疲劳过度。

仪凤除了做好生产队的工作,她还把自家的自留地打理好。在自留地里,她种上了各种蔬菜,如白菜、菜心、青瓜……种蔬菜也是要付出辛劳和汗水的,例如种菜心时,仪凤先要把每畦菜地锄松,再把泥土弄碎铺平,接着把种子均匀地撒在泥土里,然后等待种子发芽。几天后小菜苗长出来了,仪凤每天早上和傍晚都给菜地浇水,菜苗太密了,她就把小苗拔走一些,那菜地还得除杂草,还要除虫和施肥,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菜心就可以收成了。

种青瓜也是很辛苦的,尤其在旱地上种植。为了侍弄簕项坡那几畦青瓜,仪凤每天傍晚从村前的鱼塘挑十几担水浇瓜地,由于每趟要走五百米的路,仪凤的肩头都被担子压到红肿了。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仪风在自留地的瓜菜,除了供自家食用,还可以到市集上摆卖。

邻居莲婶见仪凤这么勤劳,就赞叹地说:“阿仪虽然来自省城,都没有城市人的娇生惯养,你的适应力真强啊!”听了莲婶的话,仪凤笑了,她说:“城市人又怎么了,要吃饭就得干活呀。”莲婶说:“阿仪你说得对极了。”

农村生活虽然艰苦,但仪凤却能自娱自乐。

除了看书,仪凤还喜欢看粤剧,每当太平电影院有粤剧团来演出,她就会叫天哥提前买票。吃完晚饭后,仪凤就会吩咐珏仔照顾好弟弟,天哥就推出那辆永久牌自行车,载着妻子到电影院看大戏(粤剧被村人称做大戏)去了。栅子村离太平电影院有五公里远呢,可是路程远也抵不过仪凤的兴趣呀。当时最流行的粤剧有《搜书院》、《梦断香消四十年》等,每次看完大戏回来,仪凤总会开心 好几天,她会跟左邻右舍说谁的唱腔好听,说哪个的戏服好看,村里露姨知道仪凤看大戏就说:“毕竟是省城妹,真是有闲情逸致呀。”天哥就知道,仪凤其实会唱粤曲的,还唱得很好听,听仪凤说她曾经报考过粤剧团,可惜身材太矮,未被选中。

别看仪凤身材不高,但是她却是个游泳好手。记得那一回,仪凤和生产队的一群妇女在南围仔那个闸塘中洗擦衣服上的污泥,因为刚插完秧,她们身上都是脏兮兮的,仪凤洗了一会,就在闸塘里畅游起来,看着仪凤像一条鱼那么在水中游来游去,大家都不禁又惊奇又羡慕,阿群说:“生产队里会游泳的女人太少了,想不到阿仪是个游泳高手呢。”待仪凤上岸,阿群、阿英几个女人就围着她请教游泳的秘诀,仪凤说:“我哪有什么秘诀,还不是被我老妈逼出来的。”

“为什么说是逼出来的?”阿英奇怪地问。于是仪凤就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仪凤四五岁的时候,她一家还是广州的水上居民,那只行走于珠江河上的渔艇就是仪凤的家。要在水上生活,就必须学会游泳,一个傍晚,仪凤的妈妈丽媚把女儿拉到艇边,又把一个葫芦形状的泡沫浮子拴在仪凤身上,她说:“仪女,从今天起你要下水学游泳,一直学会为止。”仪凤说:“妈,我不敢下水,我怕……”“别怕,仪女,我会看着你的。”说完就把女儿推落艇,只听得扑通一声,小仪凤就落到江水中。刚落到水中,小仪凤吃了一大惊,慌乱中连喝了好几口珠江水,她的手脚不由得拼命划动起来,虽然她不会水性,但葫芦浮子的浮力让她身子很自然地托出水面,渐渐地,仪凤不再害怕了,她独自在渔艇旁边游来游去,游累了,丽媚才把女儿拖回艇中,就这样,仪凤天天练习,终于学会游泳了,到后来再也不依赖葫芦浮子了。

听了仪凤的讲述,阿英说:“怪不得你的游泳技术这么好,原来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啊。”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仪凤对旅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年,天哥带仪凤游了一趟华东五市,仪凤一下子欣赏到那么多的城市风光,山水名胜,她感到前所无有的快乐 ,她对天哥说:“这世界真是太美了,若是可以经常旅游该多好呀。”天哥说:“以后我们就多出来走走吧。”仪凤说:“那我们多攒点钱,就可以欣赏中国的美丽景色了。”

旅游回来,仪凤就跟村人说起了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上海的夜色,阿虹说:“阿仪这回真是大开眼界了。”马佳说:“旅游要花很多钱呢。”

马佳说的也是实情,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高,旅游就是奢侈的消费,更何况,农村人纵有积蓄也用来建房起屋。

仪凤说:“我做人要求不多,俗话说良田千顷三餐饭,大厦百间半张床。我觉得有钱应多去见识,也不枉为人一世。”阿莲说:“阿仪毕竟来自城市,讲得也有道理。”

后来,旅游成了仪凤和丈夫的娱乐节目,每年,他们都会有几次短途和一两次长途旅游。

仪凤常常讲旅游的见闻,也讲旅游好处,她跟阿英说:“旅游除了让人大开眼界,更令人心情 开朗,有益身心健康。”仪凤讲得一点也不假,你看她都七十多了,身体还那么硬朗,也许就是得益于旅游呢。

在近四十年中,仪凤差不多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大小城市,她还去过其它国家,如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韩国、越南……在村人的眼中,仪凤简直成了旅游家了。

仪凤是个让人佩服的人。她有剪报和做笔记的习惯,以前家里订了两份报纸,她看到报上有价值的内容,如一些民间偏方,生活妙招,她就会小心地剪下来,贴在软皮抄上。她还会做笔记,看书过程中,她看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就会抄在笔记本上,例如一些养生之道,常用中药的功效等,都是她记录的内容。有一次,村里的老刘肠胃不舒服,仪凤就帮他找来几粒黄连素片,吃了两次后,老刘的肠胃变好了。又一次,村里的阿福有尿道炎,仪凤就抄了一个中药方给他,阿福服了几次中药后,那炎症就消除了。村民阿桂说:“仪凤顶得上赤脚医生了。”仪凤说:“不敢当,我只是把笔记中的东西分享给大家罢了。”

仪风是个左撇子,但她做事都十分麻利,插秧、种菜、收割稻谷,她样样做得又好又快。做家务时,仪凤也是左手去出力的,例如煮饭时,仪凤用左手切菜或切肉,也是切得大小均匀的。

孩子还小的时候,每年临近中秋,仪凤就为他们做起手工灯笼来。首先,仪凤找来竹子,削出细长的篾条,再把篾条做成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接着把四个正方形角对角地用细线绑紧,底面又各放一个正方形,角对角地连好,灯笼的框架就做成了。下一个步就是粘贴彩纸,她用红紫黄绿的薄纸封好那些正方形和三角形,只留顶部一个方口,方口中间用小铁丝串着用作提挂,灯笼下方粘一圈装饰纸带,灯笼就完成了,虽然这灯笼是自制的,但一点不比在商店买的灯笼差,小珏和弟弟妹妹都玩得好开心,邻居的小孩见到小珏玩的灯笼,都说漂亮呢,邻居的大妈大嫂知道仪凤会做灯笼,都夸她心灵手巧。

仪凤三十多岁的时候,家里的生活很贫困,为了挣点钱,她就和好朋友阿芳去采菠萝麻,那菠萝麻又叫剑麻,它可以制出又白又软的麻丝,那麻丝有人收购,挺值钱的。菠萝麻大都长在山坡野地里,每片剑叶的边缘长着尖刺,仪凤和阿芳要采摘它卷着的叶芯。为了采到又大又好的菠萝麻,仪凤跟着阿芳去到宴岗和眼眉山那边去寻找,那一回,仪凤在山坡上掰菠萝麻,不小心惊动了一窝马蜂,成群的马蜂向她们两人袭来,阿芳大声喊:“快趴下,不要动!”两人匍匐在山坡上,等了好久好久,待马蜂飞走了,仪凤和阿芳才敢站起来。

一卷又一卷的菠萝麻心采回家后,仪凤就用把它们束成一扎扎的,再用担子挑到村前的田沟里,把一扎扎的菠萝麻埋在田沟的淤泥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菠萝麻腐烂变软,到时可提取里面的丝。

一个星期后,仪凤再到田沟里把菠萝麻挖出来,然后来到水塘边,她把麻心放在石板上,手拿圆木棍捶打起来,捶几下放入水塘洗几下,捶捶洗洗之后,腐烂的杂质去掉了,手中只留下又白又软的麻丝,这些麻丝晒干后,就能卖到钱了。

天哥见仪凤这么能干,都觉得很自豪。

上世纪七十年代,仪凤已经在栅子村生活了近十年,她和丈夫很想申请回广州城,因为他们当年回栅子村,是单位遣散,迫于无奈才返乡的。于是仪凤写了一封又一封的申请书,她向上级有关部门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讲出了自己想回省城的愿望,可是上级部门的领导说:“仪凤,你们的情况和知青不同,若要回城,必须找到原单位,由原单位负责招你们入城。”看了有关回复函,仪凤很失望,因为她们的原单位已搬到海南岛去了。也许是仪凤的申请打动了上级领导,他们就把天哥安排在镇的水泥厂工作。至于仪凤,依然是栅子村的农民,她依然过着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青春少艾的仪凤也成了古稀老人,在半个世纪多的时间中,仪凤目睹了栅子村的变化,这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天翻地覆的,从前的贫困落后早已被富裕繁荣取代了,如今的栅子村人,几乎是家家有楼,户户有轿车,仪凤的子女个个事业有成,人人都过上了幸福 快乐的生活。相比之下,仪凤的弟妹们在省城里过得挺累的,因为大城市楼价高,生活消费大,仪凤的小妹阿莹说:“家姐,你们农村人现在的生活已经反超我们大城市了,如今我倒有点羡慕你了。”仪凤说:“可能是风水轮流转吧。”

苦尽甘来的仪凤逢人都说:“如今的栅子村比省城好啊!”芳姐打趣地说:“仪凤婶,那些年你不是想回广州吗?”仪凤说:“那是以前的事了,现在我的弟妹们哪有我住得好,过得快活呀。”芳姐说:“看来仪凤婶已爱上栅子村了。”仪凤感叹地说:“是啊,幸亏当年没得回省城。”

《仪凤婶二三事 (散文)|王玉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979846.html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