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虹‖ 评论立于战争间隙

学会抛开过去。日期:爱情散文阅读:17193

文/丁晓虹

《静静的顿河》上、中、下一套三册,历时两年断断续续终于今天读完,它至拆封就一直在我的床头或枕边,之所以这么长的时间才读完它,与我对历史的不敏感有关。其间也是插读了另一套有关战争题材的小说 ——《飘》,因为《飘》的故事 性更强一些,所以一气先读完了这套书。

然而,当我将《静静的顿河》最后一页读完,忍不住又将它的上、中二册以及《飘》的上、下册取出,十行俱下,匆匆览过,心潮翻覆难以平静。

(一)

是战争打破了生活 本身的安宁。

纵观两套关于战争题材的书,不论是对抗外侵还是反击内战,当战争不可避免来临的一刻,原有的安宁被打破如同将一只狐狸扔进了鸡圈里。

“打仗了!……

一张张报纸在声嘶力竭地呼号……”(《静静的顿河》241页)

“远处的燕麦地后边突然传来一声轰隆的巨响,格里高力惊醒了。

“放炮了!”普罗霍尔几乎叫了起来。

他的一双牛眼睛一下子吓黑了。……”(《静静的顿河》244页)

“可是南方已普遍热衷于战争,凡事都像风驰电掣般呼啸着滚滚向前,往昔那种慢条斯理的节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飘》131页)

为什么要起战争呢?手支书卷,纵目窗外。

窗外,雾霾笼罩着远处的高楼、山峰,若隐若现,同样,在远处的人看过来,我也不过是这雾霾中的一分子。想以前,登黄山、登峨眉,我更希望遇到一个阴雨天,这样,就有了云低绕身,如仙漫步云间的惬意。可眼下,可恨的理性告诉我,眼前的是霾,与云的洁净、灵逸差之千万里,这样的若隐若现没有丝毫的浪漫气息,此时有的恐怕正如格里高力或思嘉遭遇战争来临时,心中陡生的那份怅然和窒息。

打开窗,让经阳光晾晒的空气扑面而来,突然觉得自己很傻,今天的安宁又是与生俱来的吗?!从古到今,多少次战争下来,才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二字啊!

然而此时,我并不想表述每一次战争的伟大胜利给历史镌刻出的力量和成就,我只想说,战争也好,安宁也好,都是生活。佛说:“生活就是禅,在匆忙中活出一份超越的智慧,在平凡中走出一条人生 轨迹,动也是好,静也是好,宠辱不惊。”过去的生活已然成为历史,我们的今天将是未来的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即是我们无力更改的过去。由此,我不禁对过去以及自己当下的生活产生了一种“敬畏”。更由此,相较颠簸在战争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如阿克西妮亚、格里高力、思嘉,甚至最后年迈痴呆的杰拉尔德,战争带给了他们不幸的生活,但幸运的是他们在逆境中活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我发现,我是越来越喜欢书中的每一个人了。

(二)

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是惨烈的。

每每听到我们的国歌,都会情不自禁地随声唱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虽然战火硝烟早已消失殆尽,但这热血高亢的旋律依然能激起我奋斗的豪情。然,未经过战事的我,当我高昂起骄傲的头大声唱出“起来”的时候,却将“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真正涵义视为了平常。

是这两套书中关于战争的描写警醒了我。

“……等他抬起眼睛,就看见一辆六匹马拉的炮车,驭手两条胳膊抱着马脖子,被砍死在车前,穿的军便服上溅满了鲜血和脑浆。马蹄踩在一个炮手的尸体上,发出咯吱声。”(《静静的顿河》307页)

“有一次他用两肘撑在一具死尸那凹下去的硬肚皮上,从死尸身上爬了过去。他因为失血过多,恶心的直想呕吐,像个小孩子一样哭起来,……”(《静静的顿河》337页)

“一声又一声震耳的爆炸不断传来,世界变成了一个充满喧声、火焰和浑身颤抖的地狱。”(《飘》380页)

流血、死人,是战争场上最具典型也最为平常的特征了,如果我没有将自己的思想融进这些文字当中,我的视线可能会从这些血腥的字句上跳过去。但事实上,那些场景真实并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这就是战争啊。只因了不同的立场,便将一个个血肉之躯分成了“敌人”和“昆仲”,而无论“敌人”或是“昆仲”都会流血、牺牲,不得不说,战争确实是一种以不惜牺牲生命为代价获取利益的极端行为。且不说战争行为的是与非,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只感叹这些惨烈的情景带给我的紧张和心悸。

记得曾经读过余华的一本书,现在我已不想再去重新翻阅它,因为书中一段关于战争的描写,当我读时传递给我的那份恐惧,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已至深夜,本想再读完一个段落便休息,可偏偏就读到了那次战斗。本是靠在床头手捧书籍,可接下来的文字让我觉得后背不断有冷风袭来,头皮渐渐开始发麻。由不得坐立了起来,将被子紧紧裹住已经僵直了的身子。眼睛一刻也不敢从文字中挪开,期待着那些可怕的场景马上就会过去。

这种恐惧与以往看恐怖片截然不同。因为无论多么令我惊叫的恐怖片,无非是在骗取我暂时的恐惧而人为的渲染,最终总会有一个结局来揭示这场故弄出的玄虚。当结局浮出时,一切又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眼前这本书中的描写显然没有渲染的成份,它那么真实地揭露着战场上人与人、人杀人、人吃人的可怕场景。由不得我又翻身下地,将卧室另外两组灯打开,然后开门跑向客厅,将客厅大灯全部打开,转身回到卧室,紧锁住卧室的门,哆嗦着捧起书,继续读下去。我期待着它能象一场噩梦,早一点从中醒过来。

直到深夜二、三点钟,那个叙述终于稍稍平复了一些,人也迷迷糊糊睡去。接下来的几天,仍是会被人突然的一叫或拍一下后背,惊到心脏兀自呯呯地跳个没完。

旁观尚且如此,想那些经历过战争摸爬滚打的人,又该如何呀!我不否定战争会创造一个美丽的新时代,但战争本身是真的残酷而血腥的。然而,这些对于当时是现实,对于现在就是历史。人类的每一段历史都是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战的篇章。

无疑,笔落至此,我再一次对过去及自己当下的生活产生了“敬畏”感。我尊重历史、正视历史,接下来的日子,我将努力学习历史,永怀居安思危之心。

(三)

我尤其喜欢这两部书中所呈现出的人性美和性格美。

例如,《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力。小说以他对情人阿克西妮亚的追求为起点,接着在受到反对压抑后几次携着情人出走,最后在战争快要结束时,他仍冒着生命危险返回家乡,接走阿克西妮亚,憧憬着未来平凡而简单的生活。爱情 ,是人性中重要的一面,见证格里高力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正是支撑我读完这套书的因素之一。没有失望的是,小说的结局,让我看到了格里高力对待爱情的热烈、执着、勇于追求自由的精神,那么鲜明、那么自然 、那么生动。

更为重要的是格里高力身上所特有的“哥萨克”气质。

例如,在战场上救护自己的情敌司捷潘,生死一线时,他没有想过他们之间的利害冲突,只一心想着“他是自己人”而拼死救助,写得十分生动,也充分表现了格里高力的善良和光明磊落的胸怀。

又如,他参加红军时,看到红军领导人滥杀俘虏,几乎要和红军领导人拼命,也为此愤然离开红军,同样表现出他善良、正直的本性。

再如,当他参加顿河暴动时,他依然是善良的。他曾为了给被红军杀害的哥哥报仇,发誓捉住红军一个不留。然而,当他真的抓到一个红军时,却终不忍心杀死那个活生生的人。甚至在他听说关押了红军家属时,竟只身冲入监牢去解救那些无辜的人。

一个善良、正直、纯朴、血气方刚的“哥萨克”男人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不可否认的是,对格里高力这样的角色,也存在着另一番说辞,认为他“忽而站在这边,忽而站在那边”、“反反复复,摇摆不定”,若单纯政治的角度看,或许格里高力这样的人是不适合成为主人公来大肆重墨宣讲的,然而抛开政治,从人的本性出发,格里高力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哥萨克农民,见树不见林,是每一个类似于格里高力这样的普通人的共性。可贵的是在不断的战争中,他的思想认识在逐渐的端正,最后作了正确的抉择。

常在书中读到,“处污泥而不染,益见其高洁、纯真;历经磨难、曲折而不摧,益见其刚强、坚毅。”掩卷之后,善良、纯朴、刚强的男子汉格里高力已然在我的眼前。

再来看《飘》,同样的闪光点在此依然熠熠生辉。

单说对郝思嘉的描写。郝思嘉对待爱情,具有强烈的掠夺性、猎奇性和盲目性。愈是难以实现愈是追求不舍,直至她的情敌媚兰死后,她本应获得满足了,才发觉她所追求的爱人并不值得爱,随即移情别恋给瑞德·巴特勒。

再说郝思嘉对待土地和金钱,也具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在获取土地和金钱时,更是狂热和不择手段的。比如为了金钱不惜损害自己的妺妺,嫁给了妺妺的情人弗兰克。

郝思嘉或许是自私的、叛逆的,甚至是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然而,当纵览全书,你却很难说郝思嘉是错的。书中将她与情敌媚兰对照着写,简直就是一场自私与博爱、妒忌与宽容、刚强好胜与柔韧坚忍的对弈。正是这样的对照,烘托出思嘉睿智、鲜明的个性。

佛语说:“自性,就是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所求,来也自然、去也自然,顺其自然,不取不舍,无求无欲,保持一种安祥的状态。”不论是格里高力,还是思嘉,他们都是那么自然、真实地存在着。这一定就是令我和所有读者难于忘却,且之所以这两套大部头的书成为名著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简介:丁晓虹,笔名丁香。

《丁晓虹‖ 评论立于战争间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685420.html

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