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台上的花

我奶奶她孙女那叫个美日期:伤感随笔阅读:9012

坐在窗前,看窗台上的花。

花中我最喜欢兰花,其中缘由很简单,倒不是因为文人墨客所赞的高洁典雅,只是觉得它叶子长长窄窄的,看起来别有一番窈窕清秀的韵致。

记得在中学时代,便很迷恋绘画,最喜欢的便是任伯年的花鸟,潘天寿的蔬果,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当然还有郑板桥的大作。谈及郑板桥,无论诗画,当然都是以竹驰名的,而我却更喜欢他画的兰花。俗话说,一生画兰半生竹,可见,要想把兰花画的好,是很需要功底的。我的画技并不精,但私下又总认为,兰花边最好有石相伴。大点的石头为岩,兰花或生于石根,或凌于石上,但总可以石凭依;小的石头为磊,或依偎兰叶之下,或点缀在几株兰之间,那景致,更是妙不可言的。

此刻,我忽然想起《芥子园画谱》来了。与画谱初见是在一高中同学家,厚厚的几大卷,翻阅数页便再难释手。本欲借阅,但见同学一脸难以割爱状,只得遗憾而归。此后来到南京,在太平南路古籍书店竟然再次与画谱偶遇,惊喜之余,忙不迭地掏钱,购得一套,终于得偿所愿。

这套成书于三百年前的画界大作,曾被誉为“画学之金针”,引导许多初学者循序摹画,并渐渐步入画界门庭。当今不少著名的画家大家,忆起习画之初,仍以得此画谱为“如获至宝”,可见画谱影响之大。

而提及《芥子园画谱》,自然 不可不提李渔。因为他便是主导编撰画谱的人。就是他,在南京购地不足三亩,营造别墅“芥子园”,并支持他的女婿沈心友和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在此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之时,称之为《芥子园画谱》。

李渔生于明末清初,身后极负盛名,倒不是因为这本《芥子园画谱》,而是因为他在戏剧理论方面的贡献巨大,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

他的喜剧代表作品为《笠翁十种曲》,但是却并不为人所熟知。而拜港台艳情电影业所赐,在世人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他的长篇章回体艳情小说 《肉蒲团》了,其中情节固然以艳情夺人眼球,然而其文笔却是一流的,故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九篇《明人之小说》中写道:“惟《肉蒲团》意想颇似李渔,较为出类而已。”

《肉蒲团》这书,评价起来,确实也比较复杂。李渔文笔之精自不用多说,然而书中思想却多矛盾,表面多语重心长的说教,教人莫游戏人生 ,但骨子里却对未央生耽于女色以及"享乐主义"持欣赏之意。

其实,肉蒲团一书中的享乐思想与李渔的人生观是很接近的。而这人生观的形成自然于他的一生境遇有关。

李渔祖籍在浙江兰溪,但他却是出生在江苏如皋的,祖上在如皋经商多年,因此在李渔少年时家境还是比较殷实的。而此后,他先是经历了科考失利,后来遭遇改朝换代,家道中落,转而到杭州自谋生路,开始创作小说、戏曲等,没想到,他的小说、戏曲一出来就深受欢迎,马上成为畅销书,自然便财源广进了。此后,大约在1662年,52岁的李渔告别西湖,转战南京,在今天的老城南附近修筑了芥子园,开始了他在南京近20年的生活 。在芥子园,李渔以他的两个爱姬为首组了个家庭戏班四处演出,又开了书铺印卖图书,直至古稀之年后返回浙江。芥子园里的生活是李渔一生最惬意的日子,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李渔一生忽起忽落,自然感慨良多,便难免滋生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心理来。

李渔的巅峰之作《闲情偶寄》也就是在他辉煌的芥子园时期写出的,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林语堂曾经说道:“十七世纪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重要部分,专事谈论人生的娱乐方法,叫做《闲情偶寄》,这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并进而评价李渔为一个真正懂生活的人。

李渔终其一生,靠辛勤笔耕养家糊口,因此他对生活的酸甜苦辣有真切感受。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把对“生活美学”的理解和感悟,全都倾情于笔端,集中在了他的《闲情偶寄》中。

曾记得冰心如此去评价梁实秋的:“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而在我眼中,李渔才更像一朵花,因为,他不仅才情趣兼得,且真正悟得,人生如花,应该活得精致。

窗外凉风习习,更有兰花相伴,手持书一卷,桌边淡茶一盏,试问,人生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吗?

尊敬的读者:

本文系meiwenwz原创内容。

《窗台上的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676947.html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