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史上票房最高的R级电影,它配吗?

情来情往情随缘丶日期:明星写真阅读:7157

原创: 昱均 烦烦电影

截止目前,《小丑》全球票房已接近10亿美元,早已成为票房最高的R级电影,这股风靡全球的小丑狂潮,并不是来的毫无理由。

一直以来,超级英雄的电影体系里,总是在向我们所有人展示着神明般的存在。

他们或者身穿肃黑战甲,或者肩披红色披风。

无论是历经失去亲人的痛苦,还是生活 在泥泞之中,无论是百万富翁还是一贫如洗。

他们总能从身处的泥淖中挣扎出来,扯掉黏附在身上的黑暗阴影,撕破重重迷雾。

带着光和信念站在人类面前,带来所有人企盼已久的希望。

超级英雄主题 电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神。

无论编剧导演再怎么努力想要把这些超级英雄塑造成肉体凡胎的普通人,无论创作者再如何用力地在他们硬朗的肌肉线条上刻下伤疤与血痕,无论观众和粉丝再怎么强调,他们只是人。

他们都依然是神。

被穿上了凡人的衣裳,戴上了凡人的眼镜,失去了凡人的亲情 和爱情 ——

的神。

因为就算他们身处黑暗,也永远都相信光明。就算他们“彻底”黑化,也永远能重新找回光明。

超级英雄的存在,是为了时刻提醒我们——人都是有光明面的,人都应该向往光明。

他们不断唤醒我们的光明面,是我们光明面的英雄。

那阴暗面该交由谁来负责呢?

DC这次花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用人类心里的淤泥和污秽,捏出了一个凡人。

然后让他被神明的父亲 们杀死。

再用杀戮和绝望给他披上了神的披风。

豆瓣评分9.1分,我们期待了几个月,终于“线下”上映。

《小丑》

“我小的时候,和人们说,我要成为一个谐星。他们都笑了。”

“等我长大告诉大家,我是一个谐星,他们却不笑了。”

从故事 的一开始,就很难让人想到这是那个影视剧中被描摹过无数次的“民风淳朴哥谭市”。它不再是大海上某个虚幻的概念,不再是那个被构建出来的,承载着无数犯罪的罪恶之都。

那样的哥谭市说到底还是太遥远了。

《小丑》的哥谭不再是一个被强调的地点,它丧失了它作为“哥谭”的地标性,我敢保证每一个看到这个画面的人,都不会立马喜气洋洋地“回到”那个我们熟悉的哥谭。

它以另一种方式的“熟悉”,自然 而然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它可以是任何一座你我熟知的城市,只是在这部电影里,被暂时称呼为“哥谭”而已。

有顽劣的孩子会把路边表演的小丑视作可以戏耍的对象——因为是可以被戏耍的对象,也理所当然可以承受他们突如其来的愤怒。

心理咨询师也只会公式化的提问,当你认真回答的时候,她可能正在想着今晚可以吃什么。

贯穿着全场的背景白噪音——如果你仔细听的话,是随处都可以听见的警笛声,救护车鸣笛声,和家长里短的吵架打闹声。

同样没有被强调的,是小丑的身份。亚瑟也没有出现在马戏团或者是精神病院,也不再动作娴熟地抢银行和开枪,没有在深夜飙车,没有开着直升机去营救自己的姑娘,更没有把炸弹塞进别人的嘴里。

他是一家之主,照顾着虚弱的母亲,瘦削,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幻想着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喜剧人员。

人生 最大的梦想 就是能够被邀请参加他最喜欢的喜剧节目,和他最喜欢的喜剧演员莫瑞·富兰克林同台演出。

人生最幸福 美好的时刻,就是和妈妈一起看每天晚上莫瑞·富兰克林的节目。

而每次看节目的时候,他都会想象总有一天,聚光灯打到自己身上, 他在舞台上和莫瑞·富兰克林拥抱,就像是投入了父亲的怀抱一样。

他对生活抱有幻想,永远对每一个人礼貌,对每一个孩子友善。

生活却没有给予他任何回应。

亚瑟是向无底洞许愿的人,他用自己的希望作为许愿的媒介,一次又一次用希望裹挟着愿望,抛掷进生活的深渊——于是他收获了持久的下坠,永远的期望,以及永恒的绝望。

生活这个无底洞里吹出来的猎猎风,似乎并不满足于只是吞咽一点他抛下去的希望。

狂风长了牙齿,一点一点把站在深渊边的人吞噬。

被抢劫。被殴打。被设计。被开除。杀人。失去心理咨询。被讥笑。被否认。被欺骗。杀人。被视为可供观赏的动物。被质问。杀人。

他身边充斥着谎言。

第一个谎言来自他的同事,包裹着虚情假意的谎言让他失去了工作。

第二个谎言来自他的母亲,欺骗他是韦恩的私生子,却让他发现了自己被领养的事实。一直用心对待的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并且在自己幼年时纵容他人虐待自己。甚至在他长大后,一边亲切地称呼他为“Happy”,一边平淡地嘲笑他的梦想:“你怎么能成为一个喜剧演员呢,你根本就不好笑啊。”

第三个谎言来自他自己,他用幻想编织的美妙梦境,终于在所有的谎言中逐一破灭。

亚瑟坐在心理咨询室里,明明构建谎言的是现实,人类却开始怀疑自己的真实性。

“错的是我吗?”

“贫穷是我的问题吗?”

“不好笑是因为我吗?”

“我是真实的吗?”

他明明只是想成为一个人,有尊严地活着而已。

当他最后被狂风啃噬殆尽,英雄的父辈冷漠地碾过了他身上最后一块完整的血肉。

他没有死,只是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像生活一样冷漠。

像生活一样杀人。

已经被播放过无数次的楼梯上跳舞的片段,在他染上了绿色的头发,涂抹上了小丑的戏装,踩着蓝天和阳光,走向自己梦想的舞台时。

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人”。

在这里,你必须要戴上面具才能成为“人”。

终于成为“人”的亚瑟,礼貌地向他心目中的偶像提出要求:“待会儿你能不能介绍我为Joker?”

在这里,你必须要放弃自己的身份和姓名,才能成为“人”。

你必须要放弃成为人,才能成为“人”。

这部片子自然有它所身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于小丑被创造出来的那个时代,二战后带来的颓丧和迷茫,不再能成为年轻人犯罪的原因。

让年轻人抛弃自我,甘愿用童心和纯粹去置换的,是资本带来的一切。

是高高在上的韦恩家族享受的权利,是布鲁斯·韦恩的高门大宅,看上去近乎无边无垠的草地和足够亚瑟住下的凉亭。

这是盘桓在西方社会长久的命题。

自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下:“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之后,长久以来被践踏在垃圾和废墟里的人,就振起了向资本宣战的旗帜。

毫无疑问,《小丑》,又是一次资本的胜利。

它也必然是一次生活的胜利。

亚瑟的特写镜头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直接怼在他脸上的放大特写。

一部分是永远隔着玻璃和网状物的特写。

导演似乎总是想要避开直接用镜头来勾勒这个人物 ,在亚瑟出现的地方总有玻璃,总有镜子,总有网状物。

他或者是呈现在镜子上的倒影,或者是隔着玻璃的模糊一块,或者是被网状物密密麻麻分割开来……仿佛天生就带着一种破碎和虚幻。

导演用半部片子让我们对亚瑟熟悉起来。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工作,了解他所经历的一切。

然后在他拿起枪之后,他一枪一枪杀死了自己。

于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Joker砸碎了窗户玻璃,砸碎了那个叫做“亚瑟”的粉饰太平的幻象,扯烂了那些四处盘旋的铁丝网,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

他是我们熟悉的那个Joker,甚至在动作细节上,越发趋近于我们熟悉的那个Joker。

他又同时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Joker了,杰昆·菲尼克斯在电话亭上顶着绿色假发的狠命一砸,把之前Joker在我们印象世界中所形成的所有刻板印象尽数砸碎。

他从地铁上跌跌撞撞跑下来,打死了那个试图奔向生之阶梯的“华尔街年轻人”时,站台上的暖色光线映照出他一侧脸庞——那一瞬间甚至会让人想起《V字仇杀队》里V的面具。

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混乱制造者,他就是混乱本身。

混杂着现在与过去,混杂着无数个Joker和许多其他形象,像是一个巨大的矛盾综合体,每一个被生活吞噬的灵魂都挤在那具瘦弱干瘪的躯壳里,让他的骨骸变得更加锋利。

他在公厕里翩然起舞的时候,背后的蝴蝶骨几乎要割破他的衬衣生长出来了。

亚瑟是一个极度饥饿的人,他每一块骨头都因为饥饿而锐利,他的渴求成为了一个怪物,那个怪物被他命名为Joker。

城市的火光从他的脸上流淌,混乱隔着车窗映照在他脸上。

亚瑟在饥饿中破碎,Joker在罪恶中升起。

而亚瑟死了。

Joker,是所有饥饿之人的神。

不知道这部片子是否会成为一个系列,不知道它是否会影响到DC电影宇宙之后的发展。但是《小丑》成功 地把之前不曾被展示过的“宿命”堂而皇之地摆在了大家面前。

在此之前,大家只要知道Joker是布鲁斯·韦恩的宿敌就可以了。

《小丑》戏剧化地展示了这种宿敌命运的起源。

Gotham City有“愚人村”的意思。在饥饿与欲望的燎原大火里,片头那个我们陌生又熟悉的城市,逐渐换上了我们熟悉的扮相。

真正意义上的“哥谭”正在海面上升起。

小丑和愚人成为了主宰,Joker是愚人村的王。

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

被开除之后,重新回到他的“办公室”的,就已经不再是亚瑟了。而是没有涂抹上小丑妆的Joker,他将墙上的标语:“Don`t forget to laugh”,修改成“Don`t Laugh”,然后一脚踹开大门,扬长而去。

等他等候在莫瑞·富兰克林的节目化妆间时,镜子上用口红写着:

"Put on a Happy face"

他不会在喜剧节目上因为紧张而大笑了。

他不会笑了。

所拥有的只是一张Happy Face。

在故事最开始的时候,亚瑟随身带着一张小卡片,向无关的人解释他突然大笑的原因。

“原谅我大笑,我有病。”

“这种病让我经常放声大笑。”

“并不代表我的心情 。”

-END-

《《小丑》:史上票房最高的R级电影,它配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385495.html

电影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