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摩登时代》:心灵的呐喊

霸气外露日期:电影原声阅读:17477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是其无声片的压轴之作,表现一个流浪汉在工业文明的传送带前窘态毕现、笑料百出的故事 ,一个人被机器摧残、异化的寓言,集幽默 、讽刺、控诉于一体,是卓别林喜剧大才的全面展现。

有感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卓别林决定用电影语言来呐喊。1935年,电影早已进入有声时代,可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于是他只在片中加入配乐和少许音响及对话就上映了。影片用利的识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被资木家榨尽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这理所当然地招致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群起反击,一些评论家的错误读解,也起了为这股邪恶势力推波助澜的作用。舆论的曲解正好证明这部影片的尖锐和深刻。观众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査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麻木机械,把直径1英寸的圆状物体如人的鼻子、纽扣等当螺母拧紧的镜头。

片中使用了很多喑喻手法,尤其是刚刚开场那段“羊群”与“工人”对比蒙太奇,绝对是电影拍摄的经典场景,很多布景(例如夸张的大齿轮,在厕所吸烟被老板监视等)都深刻地反映出机械化时代资本家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工人阶级的剥削。流浪汉精神失常和吃饭机械化都是机械时代对人类进行精神摧残的一种控诉,在剧中和女流浪者建设美好家庭的那段,表现出卓别林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的经典作品之一,和其他卓别林艺术成熟期的作品一样,本片带给观众的也是一种含泪的笑。卓别林以其高超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本片构思巧妙,有许多当时创新的情节和桥段,成为以后电影制作的范本,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卓别林对《摩登时代》主要演员服装、表演等各方面要求很高。在一次活动中,卓别林惊讶地发现,宝莲虽然是纽约布洛克林区人,却能模仿肯塔基州人的口音讲话,而且是那样惟妙惟肖。

卓别林相信宝莲一定很会演戏,而且他觉得她善于演街头流浪女郎。如果编一个流浪汉与流浪女郎邂运相遇的故事,那一定是很有趣的。为了把扮演流浪女郎的宝莲打扮得龌龊,他甚至将油污涂在她脸上,使她差点儿哭出来。卓别林说:“抹这油污,就像是点美人斑一样呀。”(查理·卓别林著、叶冬心译:《卓别林自传》)用时髦服装把一个女演员打扮得漂漂亮亮,这是挺容易做到的。但是,要像在《城市之光》里那样,把一个演员打扮成卖花姑娘,同时又要俏丽动人,那就得伤脑筋了。为《摩登时代》里的宝莲设计服装,需要精心揣摩,并有一定的创造力。如果流浪女郎的衣服被处理得稍微大意了一点,那些补丁就会显得像戏装样不够逼真。卓别林把一个女演员扮成流浪者或卖花姑娘时总是注意到,既要收到诗意的效果,又不致损害她的个性。卓别林让女演员所扮角色的身份、处境表现逼真,同时又突出她的美丽,这样影片的吸引力就更大了。

《卓别林《摩登时代》:心灵的呐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384972.html

电影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