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重建》读后感:每个当下,你都有力量去改变,活成最好的

久违了你@日期:读书随笔阅读:8175

《生命的重建》

原著 | 路易斯·海

解读 | 雨止

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 中会遇到各种五花八门、令人头痛的问题,但其实这些都只能算是冰山一角。而且大部分人面对问题时不是去寻找治本的方法,而是选择逃避,由此负面情绪不断,亲密关系受到考验,人际交往也遭受诸多挑战。

《生命的重建》这本书正是为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而写的书,它会引导你重新找到更好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

本书作者路易斯·海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心理治疗专家、作家和演讲 家。她一生致力于研究如何疗愈情绪,修复内心创伤,提出“整体健康”的观念,并创造了 “自助运动”的概念。

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曾创下《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50周第一的记录。出版三十多年来被译成25种文字,在35个国家和地区出版,豆瓣评分高达8.1分,是超现象级的心理励志 畅销书。

作者在书中一一揭示了疾病背后隐藏的心理模式。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获得积极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和谐健康。

书中不仅有清晰的观点,还给出了系统的实践方法,帮助我们重建更美好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学会爱自己

老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相信每个人都懂这个道理,但事情一到自己身上,却完全忘了这回事。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内心否定自己,但事实上,三次元世界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有自己的烦恼需要面对,都有各自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是人往往习惯和他人比较,觉得朋友、同事能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得到。

当实际情况没有达到内心的期望值时,失落感便油然而生。时间长了,这份失落更容易变成自我怀疑和否定,由此陷入恶性循坏。

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无法接受真实的自己,是所有烦恼和痛苦产生的根源。

每个人明明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为什么要执着于变成一个完美的人呢?

说到底,这还是源于受到父母 以及身边亲戚、老师等关系密切的人的影响。

作者有个客户,是个15岁的少年,患了不治之症,被宣判只剩三个月的生命。在接触过程中,作者了解到少年的父母关系不好已经分居,难得见面也总是吵架。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少年从小缺乏温暖,比一般人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

这种对爱和关注的强烈需求让他决定成为一名演员。但这一想法又让他觉得如果无法成名,自己就是没有价值的,因此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并通过生病表现出来。

好在经过治疗和努力,少年接受了普通但真实的自己。卸去思想包袱后,他不但活了下来,也找回了自信与快乐 ,现在已经能定期上舞台表演了。

父母是孩子人生 中第一位老师,也是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塑造者。

如果父母从小给孩子的是鼓励和信任,那么孩子就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也值得被爱;如果父母经常训斥打骂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更严重的会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长大之后也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甚至犯罪。

而一个人一旦养成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思维习惯,是极度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作者提到现代女性脱发问题越来越普遍,就是因为社会普遍要求她们既要做好工作,又要顾好家庭。这种高难度的挑战很容易出问题,激发女性的自我怀疑感。时间一长就通过脱发、失眠等症状表现了出来。

除了身体上的不良反应,自我否定累积的负面情绪还会以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形式找寻出口。

要想改掉自我否定的思维定势和习惯,让自己身心更健康,唯有学会爱自己。

首先我们需要破除伪装的答案。以“我应该”开头,写下3句句子 。再问自己为什么“我应该这么做”?你会发现,所谓的“我应该”都是逃避问题的借口。

接着找出问题的症结。把“我应该”换成“我希望”,同样写3个句子,问问自己为什么没做。原来问题出在太过注重他人的看法和感受,不够爱自己。

当认识到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改变现状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多总结自己的优点。一个简单又管用的方法,就是每天起床后对着镜子多赞美自己、肯定自己。

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养成肯定自我价值的习惯,慢慢地,整个人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改善。

不因自身责怪外界,学会爱他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人特别爱吐槽。只要是聊天,不出三句就进入吐槽大会。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一旦出了问题就一定是别人的错呢?

因为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所有的情绪,开心 还是伤心,担心还是生气,其实都是来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也就是说,事情是客观的,不分好坏,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

而看待问题的角度又是由一个人的习惯性思维决定的,和他人无关。

习惯性思维也许曾带来好处,但并不代表永远如此。同一种思维在不同的场景下也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

比如过马路前要先左右看看有没有车,绿灯了才能走。这种观念是让我们受用终生的安全常识,并不会过时。

相比之下,“小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虽然也是一种安全意识,但如果长大成人后还抱守这种观念,就不容易交到朋友,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孤独和孤立。

如果因为遭遇失败、不幸而责怪、怨恨他人,对事情的好转不会有半点帮助,反而会使人际关系更加紧张,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不再迁怒他人呢?

著名的伊迈特·福克斯实验可以帮上忙。

首先闭上眼睛,放松全身,想象自己正坐在黑暗的剧院里,面前的舞台上站着你最厌恶的人。想象这个人遇到了好事,然后他笑了。让这个想象的场景保持几分钟,再想象舞台上的是你自己。你也碰上了好事,笑得很开心。

这个想象练习也许开始很困难,但坚持做一个月,积累在心灵深处的不满情绪就能得到有效释放,整个人会轻松很多,不妨试试。

还有一种方法叫做假想式复仇,比如把沙包、枕头或抱枕当成现实生活中怨恨的对象,通过拳打脚踢这些物品发泄情绪。如果还是不够解气,可以想象你给了对方更多的惩罚,直到情绪恢复平静,告诉自己这些都过去了。

当你发泄完了,准备好原谅对方了,就可以进行宽恕练习了。

这个练习很简单,你只要闭上眼睛安静坐着,大声对自己说出需要宽恕的人的名字和事情,多次重复这个过程。想象对方向你道谢,并承诺给你自由。整个过程维持5到10分钟,对清除心中的负面情绪很有帮助。

表面上这些练习是让你学会原谅他人,但实际上是通过改变自己找回平静。只有如此,才能学会承担应担的责任,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只有学会爱他人,才能开启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真正的改变,从积极的自我肯定开始

请你先回想下,是不是有很多次下定决心早睡早起却很少能做到,又或者办了健身卡想多运动运动结果只去过两三次,白白浪费了钱。

大部分人认为是缺乏自律才导致无法坚持改变,但其实不自律只是结果,真正的原因是你没有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

想要彻底改变,必须从积极的自我肯定开始。

心理学中把自我肯定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自我肯定带来正向反馈,驱使人继续行动。

相反,消极的自我肯定是低自尊的表现,比如习惯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带来的只有负面反馈,自信被完全消磨后也就失去了坚持的动力。

有位客户因为浑身疼痛前来求助作者。等轮到作者开口时,她却表现出一系列拒绝改变的反应:觉得隐形眼镜不舒服、想换座位、想去洗手间。这使得她无法集中注意力继续谈话治疗。

这名客户因为缺乏积极的自我肯定,不相信自己能摆脱疼痛,最终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逃避和拖延。

而作者的另一名客户,一辈子教别人唱歌。到了79岁,想尝试贸易类工作,但顾忌年纪大、缺乏经验等原因,很害怕失败。在得到作者的肯定后,她开始积极行动,不久就开了一家贸易公司,还多次登上电视和杂志,成功 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

既然积极的自我肯定能带来如此大的改变,具体又该怎么做呢?三个小建议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首先梳理一遍脑中的消极观念。回想下父母、老师、亲戚数落过你的话,写下来并进行分类。有的是金钱方面的,有的是人际关系上的等等。这时你会意识到让你感到痛苦、失去自信的正是这些观念。

接下来打扫脑中的房间,把刚刚写下的消极观念当成精神垃圾统统扔掉。只有这样,你才能摆脱消极的思维魔咒,为接下来的改变做好准备。

最后是重建积极的新观念。可以准备一本本子,写下积极的宣言。每天重复朗读宣言,内化成新的人生信条,生活会慢慢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从现在开始,重建更幸福 的人生

如果没有听过本书作者路易斯·海的故事 ,你很难把她成功的后半生和不幸的前半生联系起来。

路易斯从小经历了父母离婚、被虐待、被侵犯的非人折磨。因为严重缺爱,路易斯十几岁时未婚先孕,但因为没有能力抚养,只能将孩子送走。

接二连三的失去让她最终选择切断与过去的联系,重新开始。于是她来到纽约,成了一名时装模特,还顺利步入了婚姻。但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路易斯因婚姻失败,再次濒临崩溃的边缘。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参加教会的心理康复课程之后。路易斯开始积极参与教会的社会活动,演讲、出书,感受到原来自己是有价值的。这样的思想转变更是帮助她战胜了可怕的癌症。

作者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不管过去的人生有多艰难,都过去了,也无法改变。最重要的是当下,从现在开始改变,未来才有更多可能性。

下面就是路易斯给出的重建人生的四大诀窍。

第一招是远离负能量爆棚的人和环境,尽量不受负面信息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很多人总是把注意力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而牢骚满腹。当你和这样的人朝夕相处时,很容易被同化,也变得消极起来。

这时,你可以试着把他们想象成与其个性相反的人。如果是爱发牢骚的人,就把他想象成快乐又幽默 的人。

过不了多久,原本负能量爆满的人会逐渐以你想要的方式对待你,你的周围会出现越来越多积极向上的同类人。

第二招是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去除自我否定的旧观念,建立爱自己的新观念。

作者第一次演讲结束时,她一边走下讲坛一边对自己说:“路易斯,你真棒!”她表扬自己第一次演讲就表现得特别好,并且鼓励自己如果继续演讲几次,那么就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了。

作者没有否定自我的努力和价值,认为自己可以调整或改变即将发生的事情。

但如果她觉得自己讲得太糟糕了,犯了好多错误,那么,她就会害怕演讲,对自己失去信心。

事实证明,积极的自我肯定起到了效果。作者第二次的演讲果然比第一次讲得更好,到第六次时,已经和专业讲师的水平差不多了。

第三招是从身体、精神和思想三方面尝试改变。

身体上的改变是指拒绝垃圾食品,健康饮食。坚持定期运动,整个人都会轻松不少;

精神上的改变可以从每天的冥想开始。你可以选择清晨起床后或者晚上入睡前花10分钟冥想,感谢生活赐予的一切,相信自己会迎来另一个美好的明天。冥想可以有效放松身心,释放压力。

如果积累的负面情绪太多已经影响到日常工作生活了,那就应该考虑求助心理医生了,也就是尝试思想上的改变。专业人士能帮你更快找到思想上的脓包,找回健康的自我。

你可以像作者一样,带着愉悦的心情 度过每一天。

比如起床后先洗澡、再冥想,接着运动,然后吃个健康早餐。出门前,对着镜子整理下衣着,并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会度过愉快美好的一天。晚上回来后可以听听音乐,或看看书,总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放松身心。入睡前可以复盘下这一天的经历,简单规划第二天的代办事项。告诉自己会睡得很好,明天依旧是充满活力的一天。

第四招是多关注他人的优点,善待他人,帮助他人,这会让你获得很高的价值感。

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和他人发生关联才能生存。但与他人相处时,难免会发生矛盾冲突。这时,就要转变思路,多想想对方好的一面。冷静看待对方的缺点,也有助于我们反省自身是否也存在同样的毛病。

比如你的领导为人苛刻,那你或许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对身边的人很苛责。再比如你有个朋友约会经常迟到。那你也可以反思下,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毛病。

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以上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总有各种挑战等着我们解决。

德国作家尼娜曾在《爱自己》一书中写道:“你要过一种清醒的生活或是想变得幸福,你必须得爱自己。”

年龄越长,越容易被许多人、许多事所束缚。一辈子短短数十载,与其每天行色匆匆,庸庸碌碌,让痛苦和抱怨侵蚀曾经美好的初心,不如舍弃苦苦追求的执念,做一个随心而行,且深爱自己的人。

有句话说得好:你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学会爱他人,你会向周围人释放出更多的善意和包容,这也会引发他人对你报以同样的对待。

一系列积极的自我暗示,会激发内心的“小宇宙”。那些击不垮我们的,最终会让我们更加强大。

你过去的思想和信念造就了现在的时刻,你现在所选择的信念、思想和语言将创造你的下一时刻、下一天、下一个月、下一年。

过去的无法改变,而未来是什么样取决于现在怎么做。愿你我回首往事时,感受到的不是空虚与悔恨,而是充实美好的人生回忆。

重建自己的生命,我们每分每秒都可以开始改变,当下是最好的起点。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每个当下,你都有力量去改变,活成最好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384659.html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