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人这一生,终究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挽言,日期:学生随笔阅读:11077

《我们内心的冲突》

原著 | 卡伦•霍妮

解读 | 段不可

没人能避免冲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经常没办法确定自己想要什么。

对于某个人,我们怎么知道是真心喜欢他,还是觉得应该喜欢他?面对去世的父母 ,我们所表现的痛苦,到底是发自内心,还是觉得理应如此?我们想成为一名医生,是真心热爱,还是看重这份职业背后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敏感的人,会困惑的意识到自己身上有多种人格。

我们既宽容大度,又时常妒火中烧;我们既能当机立断,又时常优柔寡断;我们对周遭充满了好奇,但却又感觉事不关己。我们对此不知所措,却又毫无办法。

究竟要怎么抚平内心的冲突呢?凯伦•霍妮和她的这本著作,也许能解答我们的问题。本书作者卡伦•霍妮,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心理学家。1885年出生于德国的霍妮,过着一个并不幸福 的童年,父亲 嫌弃她外貌丑陋,母亲偏爱她的哥哥。长大后的霍妮选择学医,1913年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因为婚姻的破裂,以及抑郁症的困扰,她开始接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期间,霍妮开始对弗洛伊德的观点感到不满,最后选择与弗洛伊德派决裂,她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亲任所长。

《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著作,便是霍妮对人格理论的一次系统深化。霍妮在这本书中完成了对人格理论的发展,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弗洛伊德思想的缺陷。霍妮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内心,从哲学的高度来跟我们一起探究,每一次内心冲突背后蕴藏着的秘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捕捉内心世界发生的细腻变化,让我们一起去抚平那些以为已经遗忘,却依然残留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创伤。

什么是内心的冲突?

和大部分心理学家的观点不同,卡伦•霍妮认为,人际关系的混乱和缺失,其实是造成内心冲突的主要原因。

例如有这样一位自由设计师,他需要钱,于是从好朋友家里偷了一点。

他不愿意问好朋友拿,因为他很要面子,同时也很重视友谊。

他对友情有异常的需求,但软弱的自尊心,又阻止他接受别人的帮助。

重视友情和自尊这两种性格的拉扯,导致了他人际关系的混乱,让他陷入了煎熬的内心冲突。

也许对正常人来说,我们可以在两种可能性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

但对有些人而言,选择会让他焦虑,无法在两者之间做取舍。这种焦虑在他们的心中产生了破坏性的力量,于是他们便陷入了内心的冲突。

所以,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源于我们内心冲突的不断煎熬激化。

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莫名忧伤、孤独、愤怒,很可能源于你内心烙下的性格,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找到这些冲突的根源,改变造成这种冲突的状态,有助于我们梳理自己的情绪。

家庭和工作,友情和爱情 ,坚持还是放弃……存在着这么多的冲突,我们究竟要如何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呢?

霍妮认为,其实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冲突,它是一切矛盾的根源。这个基本冲突,表现在我们对待他人的矛盾态度中,而我们却未曾察觉。

基本的冲突

霍妮通过观察心灵单纯的孩子,来理解我们在应对冲突时采取的策略。

对这些策略进行简单的归纳,我们可以大概分成亲近、抗拒、疏远三种方式。

亲近,抗拒,疏远三种倾向之间的矛盾对立,便是所有内心冲突的起点,这就是最基本的内心冲突。

选择亲近的孩子,希望让别人喜欢自己,让自己得以依靠。

选择抗拒的孩子,他们总是怀疑别人的感情和目的,于是做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反抗。

选择疏远的孩子,他们既不想归附别人,也不想反抗他人。他们用抗拒的态度,构建了一个他们自己的幻想世界。

这三种倾向绝不是单独出现,而是相互影响的。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策略最终会演变成顺从型、对抗型、和疏离型三种不同的人格。

顺从型人格对安全感有极度的渴求。他们不喜欢报复、竞争、争辩等等让他看上去有攻击性的行为,而宁愿放大软弱、退让、牺牲等等性格。他们想要塑造一个人畜无害的形象,以换取与人亲近的机会。

对抗型人格和顺从型人格恰恰相反。对抗型人格认为世界充满了恶意,他们信奉利己主义。他们希望能得到一切的资源,以迅速的强大自己。

对抗型人格喜欢控制他人。为了控制别人,他们会用手中的权力直接命令,或是通过体贴关心他人这种间接的做法,让别人意识到自己有被控制的义务。

超越别人的地位、成就和权力,这是他们安全感的主要来源。

疏离型人格和其他两种人格不同。疏离型人格既疏远他人,也疏远自己。

他们借着疏远来保持感情上的距离,在疏远中获得安全感的满足。

他们不喜欢多管闲事,不喜欢被人照顾,同时还有着强烈的隐私需求。大部分时候,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很独特,借着“独特”的想象,把自己与他人划清界限。

无论是选择顺从、对抗还是疏离,其实都是我们在试图解决冲突时所采取的办法。

例如顺从型人格压制了对抗的冲动,而对抗型人格则抹杀内心顺从的念头。疏离型人格,采取的是避免与他人产生交集,来把冲突隐藏起来。

无论是选择哪一种性格,其实本质上都是我们在面对冲突时,感到内心分裂,为了能再次拥有统一的人格,而做出的努力。

冲突得不到解决的后果

我们努力和内心冲突做对抗,是因为我们不想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之中,也不愿意活在未来的恐惧之下。

我们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可是我们也很容易发现我们内心的冲突无法解决,最后迷失了方向。

这些无法解决的冲突,最后会累积起来,最终影响到我们的人生 。

恐惧,是冲突导致的一种表现。

我们从小开始,就运用各种手段建立起一个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可以让我们遗忘冲突,避免冲突,但就是不能真正的解决冲突。

于是我们便会产生恐惧:我们害怕有朝一日,这个防御体系会崩塌,现有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被破坏,我们害怕改变,这最终让我们没办法面对自己。

所以,想要获得完整的人格,拿出勇气来面对这些恐惧,是走过救赎之路的唯一办法。

人格衰竭,是冲突会导致的另外一种后果。

那些尚未解决的冲突,会让我们的精力分散。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有拖延症,遇事犹豫不决,其实这很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些未曾被解决的冲突,在耗费着我们的生命力,影响到我们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

这些人格衰竭的表现,其实都源于未能解决的冲突对我们的影响。

处于绝望情绪中的可怜人,会认为生活 毫无意义,为了在心理上获得补偿,缓解自己的痛苦,

他们会通过暴力来让别人分担自己的不幸,通过侮辱和排斥来表达情感,通过攻击他人来自我保护,试图去缓解自己的痛苦。

这种因为自卑和焦虑所导致的施虐冲动,我们就称之为施虐狂倾向。

对改变感到畏惧、人格走向衰竭、丧失了信念的绝望、倒行逆施的施虐狂倾向,这四种表现都是内心冲突得不到解决时,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尽管我们难以找到到冲突的根源,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对自我情绪的观察,去辨别在自己的心中,是否存在一个尚未察觉的矛盾,导致了我们那些难以名状的消极情绪,及时并且积极的寻求帮助。

应对冲突的方式

几乎每一次内心的冲突,都来势凶猛,似乎无从抵御,也无从预测。

事实上,所有冲突的爆发都不是偶然的,它有着一个累积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未曾察觉,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其实就已经采取了各种应对冲突的方法。

为自己建立一个理想化的形象,是应对冲突最常见的方式。

想想看吧,我们心中的自己,和别人心中的我们,往往有着极大的区别。这是因为我们会为自己建立理想化的形象。

一位害羞的男生,可能在他的想象中,他是世界上最善良友好的男人。一位有着极强控制欲的油腻中年人,可能在他的想象中,自己在年轻可爱的女生面前,其实是一位睿智、有远见,且充满正义感的骑士。

理性化形象,实际上源于对现实形象的贬低。

肥胖的中年妇女,会时常幻想自己是一位苗条的少女。一位懒惰的差生,会故意夸大自己在某门学科上的天赋,认为自己是天才少年。

我们从想象中汲取优越感,通过想象来否认自身的缺点,以此来逃避冲突。类似这样的行为,便是塑造理想化形象。

与理想化形象相反的,是外化作用。所谓外化作用,是把冲突转移到别人身上。

有这么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位女性患者经常向医生抱怨,她的丈夫优柔寡断,却又举不出有力的证据。

医生察觉这位女士的愤怒来得莫名其妙,在了解过后,他发现这位女士其实也有犹豫不决的特点,医生向她暗示,她所谴责的缺点,在她身上也同样存在。

女士便怒火中烧,说自己坚强果断,怎么会有优柔寡断这种缺点呢?

这位女士感到的愤怒,其实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感到的不满。

她无力解决自身的性格和愿望之间的冲突,于是把这个缺点外化到丈夫身上,想象是丈夫也有类似的缺点,把对比自己的不满都发泄到丈夫身上。

这种把自己内在的感受过程,假装是在自身之外发生的思考模式,就是外化作用。

除了理想化形象和外化作用以外,在面对冲突时,我们还会采取其他几种避免冲突的办法。

例如分隔作用。一位在白天和蔼可亲的领导,回到家却变成了暴虐的父亲;一位对待朋友友好善良的女生,却在男朋友面前无理取闹。

把各个不同的身份分隔开来,拒绝承认这两者之间是有冲突的,这便是分隔作用。它本质上也是逃避冲突的一种表现。

理想化形象,外化作用,分隔作用等等方式,其实都是错误的解决冲突的方法。

这些方法并没有真正的解决冲突,而是把它们转移,掩盖,以及逃避,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煎熬。

事实上,想要解决内心的冲突,自我分析是最好的办法。

所有绝望、恐惧和敌视等情绪,其实都可以因为分析而得到降低。

同时,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疏离程度,也能因为分析而变小。认真的审视自己,是解决内心冲突的其中一个办法。

真正能解决冲突的办法,其实就是生活本身。

大量的生活体验,足以造成人格的改变。你可以学习别人的榜样,来汲取他人积极的生命力;可以通过和异性的密切接触,来摆脱自私的孤独;你可以与善良和有爱的朋友交往,在友好的陪伴之下,缓解冲突带来的压力。

生活是我们解决冲突最有效的良药。只要我们继续完整人格,对生活充满期待,用开放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冲突,也就难以对我们造成困扰了。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在看本书之前,也许你和我一样,时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我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有时候我希望单独相处,却又在孤独的时候,渴望别人的温暖?为什么有时候我对人友善,却又在特定的时候,希望超越并且征服对方?

我时常能感觉到,在我的内心深处,有各种相互矛盾的力量在互相撕扯,它们让我困惑,让我无法认识自己。

现在我意识到,在我对待他人不同的态度背后,其实隐藏着恐惧、不安、失望等等连我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问题。

那些童年时我未曾察觉的创伤,对悲伤的逃避,对孤独的恐惧,对喜悦的渴求……在我漫长的岁月里,逐渐交织成顺从、抗拒、疏离三种人格。正是这三种人格之间的对立冲突,让我的内心时常充满矛盾。

所以,我对爱人有着难以抑制的控制欲,其实是源于我内心的不安;我时常以莫名其妙的理由责怪他人,可能是源于对自身缺点的厌恶;我离群索居,不喜社交,是因为我既疏远别人,又疏远自己……

那些让我彷徨挣扎的冲突,也许无法为外人所知,但我清楚的知道,它们确确实实的存在于我身体里,却一直得不到抚平。阅读《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内心反省的过程。

在书的最后,霍妮说“我们要争取人格的整体性,不对情绪进行掩饰,真诚的对待感情,把自己整个心思都融进感情、工作、信念之中”。

所有矛盾的根源,都源于我们的固步自封,在自我的世界中,对生活的不承认。

其实,我们寻求的一切答案,都在生活之中。

唯有生活有如此巨大的能量,通过爱和友善,抚平内心的创伤,让我们再次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文:段不可,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致力于还原文字语境,想替每个人准确的描述生活,微博「段段段不可」。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人这一生,终究要学会与自己和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2782640.html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