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华||仙居纪行

果色心情°日期:学生随笔阅读:8270

机缘巧合,我是被临海市杜桥镇推船沟村宗长吴兰钜拉进了台州吴文化研究会(筹备)群。在群里,我认识了台吴会会长吴焕宰和台吴会秘书长吴方杰,以及各位来自台州各地的宗长们。我的二篇散文《夜游杜桥老街》和《家乡的小河》,很幸运被选进《台州吴文化》第六期刊物。

己亥(猪)年正月十二,因台吴会会长吴焕宰和秘书长吴方杰的邀请,我有幸参加了《台州吴文化》第六期组稿研讨会。我们临海市,有三位参加,分别是我、青松宗长、高通宗长。

这次会议地点选在仙居白塔镇家德工艺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吴相龙宗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会议由台吴会秘书长吴方杰宗长主持,台吴会会长吴焕宰做了《台州吴文化》第六期主旨发言,和内容安排,大家开诚布公,百花齐放,展开热烈商讨围绕《台州吴文化》第六期主旨组稿审稿事宜。各位宗长、老师都提出了宝贵而衷恳的意见和建议,会上气氛包容融洽,求大同存小异,统一思想,认真逐项落实《台州吴文化》组稿思路。会议圆满完成既定议程。

会议期间,我认识了很多的宗长,吴焕宰会长待人真诚,礼贤下士;吴方杰秘书长,德高望重,知识渊博,带着术后初愈的身躯来参加会议,难能可贵;吴高通、吴青松宗长百忙中积极参加吴文化研究工作,并亲自操刀,撰写文章,让人钦佩;年轻有为的三门吴会吴伟根会长,担任村里主任书记多年,工作事务繁忙,却不辞辛苦,赶来参加《台州吴文化》组稿会,用实际行动支持关心台吴会工作;吴良根副秘书长,沉稳内敛,做事认真;潘玉凤女士诗心独慧,文思敏捷;吴长城老师书法泼墨老辣,自成一格;吴伟平宗长热成洋溢,发言积极,思路颇多;吴才友宗长为招待大家忙前跑后,不辞辛劳。还有仙居吴氏大宗理事会吴明土会长百忙中赶来看望接待我们;吴相龙会长为赶在雨季前按时完成水利工程项目,日夜赶工,虽然不能亲身参加审稿会议,但他精心安排好会议场所,安排好接待工作,晚上抽出时间,赶来看望慰问与会人员;玉环吴会吴思德会长,作为集团公司领导,村民主任,新年上班伊始,就远赴外地出差奔波,在旅途的车上还特意打来电话慰问和关心审稿具体事宜。在此,我们衷心感谢支持和关怀我们工作的亲们。这次活动我很高兴认识了很多宗亲、老师,他们在各自的事业上出类拔萃,在吴文化研究上努力奋进,自强不息,令我敬佩不已。

会后,在吴焕宰会长、吴才友宗长陪同下,参观了仙居吴氏大宗祠堂,全智文化保护中心,和高迁古民居、乡贤馆。

仙居吴氏大宗祠堂,坐落在仙居县白塔镇厚仁下街村东南角,祠堂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己酉(1129)年,历代屡有修葺。现存宗祠,属明代木结构建筑的四合院,三进三透,四厢房,两边二排廊房,共计三十七间。建筑设计精湛,结构端庄,雕梁画栋,别具匠心,具有较高的历史、学术研究价值。因年代久远,年久失修,损坏严重,于1995年4月重修,历时一年,翌年4月竣工。

祠堂门口端坐着两尊古拙的石狮子,有些年头了,传说是宋朝的物件,威严端庄,默默守护着吴氏大宗祠堂,守护着吴氏宗族血缘族人的福禄安康,族运久长。整座祠堂古朴大方,气势肃穆庄严,走进祠堂,让人产生莫名的肃然起敬。

为了保护吴氏大宗的文化遗产,经政府批准,在吴氏大宗祠堂的南边规划建造一座全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仙居吴氏大宗理事会牵头,组织血缘宗亲族人集资建造。

走近吴氏大宗祠堂,吴氏大宗牌坊矗立在公路边,整个牌坊高近二十米,全部采用青石制成,牌坊上“吴氏大宗”四字的下方,端庄的书写着:全智文化中心,显得非常气派庄严。施工的场地上堆积着各式各样的原木,等待着木匠们精雕细琢,是为建造全智文化中心准备的。整个全智文化中心工程浩大,吴氏宗亲集资投资三千多万元,已修建经年,预计二0二0年底能基本完工。

仙居吴氏肇基始祖吴全智,字诘士,号如愚。据《仙居吴氏东宅家谱》记载,全智公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已九月,是泰伯第74世裔孙吴石庆公之长子,世居遂昌马埠里。唐末因朱温之乱,全智公为避战祸,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巳未迁徙乐安县(今仙居县)下砾村,就是现在田市镇吴桥下村往东一带,号其宅曰:“厚仁”,时年二十七岁。

朱温代唐称帝,建立后梁,吴全智五代时中举,后梁开平二年戊辰(908年)及进士第,《仙居县志》载为仙居第一位进士,历任梁朝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侍御史等职。后汉乾祐三年庚戌卒于正寝,享寿七十八岁。原葬于下砾居第傍,因两水相撞,于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六月初二日迁葬于下东山西麓颜婆墓之上(今田市镇),1984年再迁与四世孙福公合穴。

全智公娶妻陈氏,有一子:吴陈,字祖虞,生于唐昭宗天复三年癸亥,幼习文,壮习武,仕后晋,后晋天福元年丙申(936)由右科官至副将,后汉乾祐二年与后周郭威军交战时阵亡,终年四十七岁,当年敕牒表公忠义,载于邑志。吴陈公以后,三世发、四世福、五世奉均是一脉单传。五世孙吴奉生有四子,除了四子吴纬过继给柳氏外,其余三子吴皓、吴经、吴设,后分居上宅、中宅、下宅三地。

此后,上宅的后裔迁居吴桥,中宅的后裔迁居东州;下宅一派的十世孙吴渭,生二子:吴栝、吴桩(椿),其后裔迁居现在的厚仁村,以全智公的宅名“厚仁”为村名,后再分居东、西二宅。吴栝公后裔为东宅,即厚仁上、中、下街等村;吴椿公后裔为西宅,演变成高迁、金店、前洋、上叶等村。

再往后,仙居吴氏裔孙向外开枝散叶,基本上都是从这三支吴氏后裔中走出去。

又据1830年编修的《台临吴氏宗谱》和1899年编修的《黄岩湖头东吴氏宗谱》记载,“吴氏为宋、明仙居名族,名人甚多。宋进士有吴芾、吴谦、吴詠、吴浚、吴津、吴嬢、吴焕、吴坚等。吴芾宋史有传,吴坚为德祐时官左丞相。明吴时来亦其族。”可见,在古代,仙居这片土地上生活 着吴氏名门望族,在台州地区名气也很大。

作为仙居吴氏共同祖先发祥地,仙居吴氏大宗祠堂,每年清明,供几千吴氏裔孙前来烧香祭拜缅怀。

下一站,我们参观了高迁古村。全智公第十七世孙浙江副元帅兼仙居县尹吴熟择居高迁,为高迁派吴氏始祖,此后人丁兴盛,仙居吴氏发脉尤以高迁吴氏为最。高迁派始祖是由仙居厚仁村迁来的,因从地势低的地方往地势高的地方迁移,所以取名为高迁村。

走进高迁古村,仿若走进明清的世界。十三座古宅院,虽然有几座遭遇祝融之灾,留存的也有些破败腐朽,但都是明清宫廷式四合院木结构建筑,屋舍整齐俨然,十分讲究风水布局,村内七星塘、七星墩、鹿月河等古迹,村外三面环山、一面绕水。村口清澈的小溪水潺流不息,村民生活悠然自得。

村中乡贤馆建得非常有特色,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木结构戏台,玲珑剔透,建筑精美。两边建有两层厢房,厢房里挂满高迁村历代的名人贤士的简介。中间明堂镶铺着卵石子,显得古朴整洁大方。我们与会一行在戏台前,在蒙蒙细雨中,留下了开心 快乐 的合影。

绕着村道,我们走进一座古民居,推开大门,里面别有洞天,雕梁画栋,精工细琢。木窗精美,所雕刻的飞禽走兽、梅兰竹菊、神仙眷侣、历代人物 故事 传说,栩栩如生。窗棂上雕刻的诗词 歌赋,龙飞凤舞,颂扬耕读传家。石子镶嵌成八卦图案的明堂,典雅整洁古朴,明堂里暗藏的排水系统,几百年来从未失灵过,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破四旧立四新那会,被不肖子孙破坏了,把凡是雕刻在窗棂上的人头都凿掉了,实在让人痛心不已。

这座古民居叫慎德堂,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来年历史,为吴树凤、吴熙河所建。他们以德育人,勤俭持家,是一个典型的耕读世家。据记载,这块宅基地当时户主用500亩地换来的。可见,这块宅基地对户主来说,是块风水宝地,不惜重金购买。从这座慎德堂走出去的军队将领,政府要员,名人贤士,不在小数,真是人才辈出。现在,他们的子孙都搬出去住了,房子大都空着,供游客参观游览。这里只住着一位九十来岁的老爷爷,舍不得离开故土,坚守着这座老宅院,坚守着这份曾经荣耀的沧桑岁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立春在不知不觉中将过去,雨水就近在眼前,离百花齐放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夜色朦胧,春雨绵绵,白塔镇街道张灯结彩,还弥漫着春节的喜庆。来自台州各地的宗贤,在雨中握手惜别,依依不舍,互祝珍重。这次仙居行,让我收获颇丰。不但让我大开眼界,更主要的是我认识了许多热心于宗族文化传承事业的吴氏宗亲和老师,让我深深感动血缘亲情 ,体会到一个氏族、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家庭血浓于水的真实感受,和继承、弘扬、拓展至德文化、吴文化的重要。

短短一天的仙居《台州吴文化》组稿、审稿之行,真的不虚之行。

注:特别感谢台吴会会长吴焕宰先生提供史料并修改文章。

文/吴方华

《吴方华||仙居纪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2481557.html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