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调研

城歌日期:散文精选阅读:12701

作者:祝效民

1979年,我在西藏公安厅工作。那一年,西藏公安厅副厅长刘传炳、边防处副处长边巴,带着时任研究科副科长的我,到西藏的亚东、樟木、吉隆三个口岸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之路不仅是艰苦的、遥远的,也是复杂的、危险的。途中要跨越雪山险峰,崇山峻岭,还要防范敌特叛匪以及盲目过境人员的袭扰和误解。

接受任务后,我不敢给家属写信告知,又怕长期不通信,家属担心我发生意外,更心神难安。故给山东省劳改局发了一封信,说明我要执行特殊任务,不便与家属联系,请领导多多关照。这次调研,条件艰苦,路程较远,时间较长,使我经受了锻炼,学到了知识,见证了边防战士的艰苦,看到了圣地多是苦地,崇高必多奉献,担当必多磨难的真实场景。

刘厅长向我传授优良传统

刘传炳副厅长,曾任公安部三局副局长,是建国初期就直接由青年学生调公安部参加工作的老公安。他对罗瑞卿、于桑等老部长们十分崇敬。调研开始,刘厅长就告诉我,罗部长曾给公安部机关干部立下规矩,凡到省区市和基层单位工作和办案,到达出发地以后,一定不能先安排吃饭住宿,而必须首先安排工作,抓紧办案。刘厅长指示我说,西藏条件艰苦,我们更要发扬公安部的老传统,到达每个目的地,都要先工作,再休息。我们行程一月有余,途径十几个县域,除基本的能保证工作需要的食宿保障外,从来没有接受过当地公安机关和边防连队的接待和宴请;除必须陪同协助现场调研的工作人员外,我们坚持以最少的人员实地勘察了解实情。

1980年春夏时节的西藏,还十分贫困,当到某些藏族群众家中了解情况时,我不太适应环境,站立都很不自在,但刘厅长进屋后随意就坐,亲切与当地群众交谈。晚上休息前,刘厅长告诉我,越是生活 居住条件差,我们更要与群众亲近,不要产生距离感。少数民族格外有尊严感,我们不要因细小的环节,让藏族群众产生隔阂,不向我们讲真心话。真心才能换来真情,贴近才能听清真话。刘厅长还教导我,记录情况,整理材料,不要在文章本身下功夫,关键是要多看、多听、多记,掌握实情。写情况反映和简报,情况一定要准,过程一定要实,文字一定要少。一个字,一个标点,该省略的也毫不吝惜。

我那时是从山东省一个基层劳教所调到公安厅在领导身边工作的,调研这方面没有什么经验,经常手忙脚乱。刘厅长看到后,就告诉我,多带几个信封,把粮票、钱、边境证件、各种材料,分别放置,写明标注,装在专用行李包中,出差时把包一提就走,用什么顺手就可取出,这样一不误事,二也显得干练。刘厅长教给我许多做人、做文、做事的道理,是我一生的财富。我到保定两劳学院和山东省监狱局工作,刘厅长都一直与我保持联系,他退休后,还曾三次到山东,并到我在监狱局研究所的办公室,与我长谈过。

初到日喀则

从拉萨到边境口岸,不论选择什么路线,都要由高原的相对高处,到口岸的相对低处。因为口岸大都在可以让人员、骡马、车辆交流往来的地方,是地势较低的河谷或峡谷地带,而西藏的内陆广大区域则峰峦连片,雪峰不断,高原莽莽。我们小小的调研组,孤零零的越野车,要由高处向低处前行,路途遥远,非常的危险。

由于三个口岸在行政管辖上均属于日喀则地区,故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日喀则地区公安处。日喀则地区,不论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在西藏自治区都有着重要地位。而且,这里是四世班禅之后,班禅大师的驻锡之地。班禅大师主持的寺院——扎什伦布寺,以及寺院管理机构——堪布会议厅(简称堪厅)就建在日喀则地委所在地。到达日喀则的第二天,在公安处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我们特意拜访了扎什伦布寺,虔诚地会见了“堪厅”主管和住寺高僧,向他们了解了寺院的管理情况,亲眼观看了到该寺朝圣、拜佛的人群,又听取了寺院有关工作人员关于寺院治安与消防安全的情况介绍。

班禅大师是爱国的、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深受僧众和藏族群众热爱和拥戴的宗教领袖,我们亲身到达了大师主持的寺院,寺内静悄悄的讲经大厅,巨大庄严的佛像,寺外五体投地,磕着长头的信众,使我们对宗教信仰的力量,对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的重要性,深有感触和思考。当寺院堪厅的主管和高增,双手合十,说着“扎西德勒”,祝福 我们,礼送我们的时候,我们真的十分感动。

奇遇佛光

我们的调研活动,不是旅游观光,包括越野车司机,只有四人。我们没有携带装地图的图桶、图版,也没有携带照相机,背包里只有笔和工作的笔记本。

就凭着老司机是一个老西藏,边巴处长是西藏本地的老公安,刘厅长就带着我们四人,像西游记师徒四人一样,一股劲的向着边境口岸闯去。

在向樟木口岸前进的路上,在经过定日、聂拉木之前,要跨越一座5200多米的山脉,在盘山路上,人缺氧而感到憋闷不适,车也是烧油多,动力小,速度慢,只闻发动机呼呼响,车距离山头的高度,距离缩小的极慢。

当越野车艰难的爬过山顶不久,司机师傅说,太累了,咱们歇歇吧,我也检查一下车况,让汽车也喘口气。

当我刚从车中出来,走了七八步远的距离,一种梦幻的奇景在我面前出现了:在青藏高原,雪线在4300米,我们的站立点在雪线以上,往下看是一望无际的云海,翻腾着,流动着,那一座座雪峰就像巨大的白帆,撒播在云海上,而在这辽远广阔的云海与白帆之上,有一个巨大的七彩光圈,投射在上面。

我一阵恍惚,好似进入了天界圣境一般,不敢确定这是真是假,是虚是幻。边巴处长见我神态异常,就问我有事吗?我指着那云海上的光圈说,你看这是什么?他走到我站立的地方,惊喜地说,这不是祥云佛光吗?他说,他生在西藏,长在西藏,工作在西藏,却从没有见到佛光,而我这刚到西藏不久的援藏干部,不知佛光是何物,却有幸见到了佛光。

当时我们没有照相设备,只能把此情此景写在笔记本上。十几年后,我在四川成都开会,有机会到峨眉山金顶参观,当天山下下着雨,但到达山顶后,却头顶一片蓝天。在从金顶往下看时,在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绕山漂浮的云海中,峨眉金顶佛光出现在我的眼前。四川省司法局的同志为我照相留影时说,来这里参观的这么多人,很少遇到这一奇景,而我却赶上了。我说,我与佛光有缘,十几年前在西藏就结下缘分了。至今我的家中还保留着峨眉佛光的存照。佛光是一种特殊的光学现象,像海市唇楼现象一样,不足为怪。但我却把奇遇佛光,看做是大自然 赐予我的一份特殊美的恩泽。

雪山下惊魂

40年前的西藏边境公路,不仅是简易的,也是险峻的。经常要从雪山下的悬崖绝壁上凿穿的狭窄路段上跨过。惊险会随时与你相遇,恐惧会时常突袭而来。

在向樟木口岸前进时,雪山融化的水,形成了从高而下的小型瀑布,这个瀑布在山崖凿穿凹陷的山体部位,从高处飞溅着冲向盖板似的山石,我们的越野车要头上顶着盖板石上的飞流,要轮下压着坑洼不平的碎石路上浸漫的水流,穿水而过。若稍有不慎,车子熄火,撞上拦路石,那都将是车毁人亡的惨痛悲剧。

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真的身临其境,我还是十分紧张。在车行险段的时刻,我甚至闭上了眼睛,屏住了呼吸,听天由命了。

当我们平安度过这惊魂一刻后,我常想,人们远远观景时,好像越奇越好,越险越美,也越刺激、越高兴,但真的经历奇景、异险,坦然者极少,心惊者更多。因而,人生 观景者多,历险者少!

一日跨四季

我们调研的三个口岸,均在西藏的最南边境。由于海拔高度落差的巨大悬殊,北高南低,北冷南热,高寒低暖,在到达每个口岸的临近地区时,都出现过山顶积雪,雪下草地,草地下灌木,灌木下大树的山地奇观。

同在一天中,开始是穿棉衣,走着走着就感到热了,逐步减衣,真的是有种看植被一山四季作物皆存,观天气一日春夏秋冬同在之感。那种抬头见雪山,低头看森林,早上穿棉袄,午间换秋衣的现象也极为平常。

在拉萨是很少见到蚊飞蛇行现象的,在口岸地区,蚂蟥、蛇类、蚊蝇已十分普遍,稍不留神,就会被叮咬伤害。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口岸附近的山崖河畔上,看似美好的花,鲜艳的果,秀丽的树,竟只可远看,既不能手摸,更不能口尝,因为有毒,甚至剧毒。

这种气候、地形、生物,瞬间就急剧变化,转眼就立体跃动的现象,我们过去见不着也想不到,但调研中却就在眼前和身边。

边防战士的艰辛和奉献

我们的调研活动,有时需要边防中队给予食宿的帮助和支援。在去吉隆、亚东口岸的路上,我们曾到两个边防中队用餐,中队主力已经到边境巡逻去了,中队营区内只有几个留守人员,中队的文书是临时负责人。当边巴处长与他们说明情况后,他们便为我们四人准备餐食。

哪个年代,西藏没有大棚和温室种菜的设施,边关吃不到鸡蛋而用蛋粉代替;吃不到蔬菜而以罐头为主。简单充饥的饭菜做好后,我们与几个战士一起用餐。这些战士常年在强烈紫外线照射下,身处高寒缺氧中,夏季要鏖战泥石流,冬天要抵御暴风雪,一年收不到几封家信,满面都是粗糙干黑,双颊都是高原红。

除了身边的战友们,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和场合极少,也不关心厅长、处长、科长的职级层次,对我们所有人都是一个师傅的称谓,省却了许多不必要的寒暄和解释,也让我们亲近自然了许多。

口岸管理并非全是高大上

我们一说到口岸,就联想到港口的巨轮,自动化的吊车,海关的大钟,忙碌的人流,交错的车辆等。但在西藏与尼泊尔交界的吉隆、樟木口岸,那时的口岸仅有不多的一些管理人员,住处和办公合并一起的简易沙石土木建筑,也只有不多的房间。这里的贸易还仅限于边民互市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

亚东口岸那时处于封闭状态。在亚东县的一些互市和小额贸易活动,也大都是经不丹的一些传统习惯性山口而交流的。那时的贸易交流从西藏输出的主要是湖盐和活畜(以羊为多),从尼泊尔输入的主要是生活日用品。有时边民们甚至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物资或商品。市场非常简单,远不如内地乡村间的集市。但由于中尼两国边民比较朴实,很少发生纠纷和矛盾。

调研时,吉隆口岸的同志曾讲了一个案例:尼泊尔边民到西藏界内的市场上买了几只羊,赶回尼泊尔境内后,没有及时宰杀,结果羊失踪了,他们猜测是藏区的羊不适应闷热的尼泊尔气候,可能自己跑回藏区原地了。根据尼方反映的情况,口岸管理人员向藏区边民进行了调查了解,朴实正直的藏族群众说,确有此事,刚卖掉不久的几只羊,又自己回来了。在口岸管理人员的见证下,西藏边民痛快地将羊还给了尼方边民。

远眺珠峰

定日县有着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与人文价值,西藏公安厅和当地公安局经常派专人到这里调研了解情况,落实一些必要的具体的公安管理工作。我们调研组从樟木口岸奔赴其它口岸的途中,专程到定日县进行了实地调研。

定日县境内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座,举世瞩目的珠穆朗玛峰就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位于珠穆朗玛峰脚下的绒布寺,海拔5010米,称之为世界上最高的寺庙。是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僧尼混居寺。绒布寺与珠峰中绒布冰川遥遥相望,也是到珠峰大本营旅游观光的必经之路,是富有藏民族特色的旅游圣地,体现了自然奇观与古老文明的和谐统一。攀登珠峰的两个大本营,均在定日县境内,西坡大本营在扎西宗乡,东坡大本营在曲当乡的嘎玛沟地带,海拔5200米,与珠峰的直线距离约19公里。我们在当地了解各国登山爱好者到珠峰登山的大致情况后,征求了有关同志关于未来治安管理与安全防范的建议。

因为所处位置海拔高,身上特别冷,又不是登山季节,除我们孤零零的几个公安干警外,没遇到任何人。当地陪我们工作的干警,劝领我们到他居住的简易房间中,用牛粪炉子,一边取暖,一边为我们煮酥油茶。喝过一碗酥油茶后,稍感暖和一点。边巴处长建议,既然到了珠峰脚下,就远远的瞭望一下珠峰吧。

那天天气有些阴沉,只能看到珠峰的轮廓,但那种巨大的朦胧,磅礴的稳固,让我对珠峰充满了神秘感、朝圣心。祖国大地,山岳无数,秀峰叠出,峻岭无限,各领风骚。但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这真正的世界第三极,它的基座太厚重了,它的生命共同体太大了。

中国古人说,大象无形,珠峰不是以其峭美、峻美、秀美、奇美,引人关注,而是用它的无形之大,无形之高,无形之美,无形之重,在征服着我,教化着我。

向英雄城江孜致敬

在从亚东口岸返回拉萨的途中,边巴处长建议到江孜县停留几天。他说不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意义看,江孜都是应该了解和关注的。1952年,江孜曾成立中共西藏工委江孜分工委,阴法唐中将曾在此任分工委书记、军分区政委,这里还建有江孜宗山抗英遗址。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西藏军民在江孜以宗山为中心与英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近代史谱写了一曲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从此人们称江孜为英雄城。1961年宗山抗英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之一。宗山抗英遗址是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原西藏地方政府“宗”府所在地。位于江孜县城宗山广场,山顶海拔4187米,现有大小房间193间,现存古建筑7064平方米。我们参观了少量房间。

白居寺位于江孜县城西端。这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藏传佛教寺院,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永乐16年(1418年)由江孜法王热丹贵桑帕和一世班禅克珠杰共同修建,历时十年。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修建的,因此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寺中的扎仓分属格鲁、萨迦、夏鲁三个教派。各教派共存一寺同在一个大经堂内诵经,这在西藏寺院中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参观了寺中主要建筑,并听取了主持与管理人员的讲解。

江孜既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又紧密连接着拉萨、日喀则、亚东三个不同的区域,流动人员较多,经贸交易活跃,不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上,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所经过的十几个县中,江孜是管理较好,规模较大的一个县。历经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终于顺利完成了调研任务,安全返回了拉萨。这也是我到西藏公安厅工作后,出行最远,时间最长,经历最苦的一次出差远行。

(作者祝效民是山东省监狱管理局退休民警)

司法部犯罪与改造研究杂志社

官方微信幸福 的黄丝带

《边关调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2478271.html

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