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礁:十八堂秋韵

欲忘日期:伤感随笔阅读:11071

文/海礁

前天,也就是10月20日,星期天,天高云淡,秋清气爽,正是赏秋的好天气,唯一的缺憾就是沒有望见南飞雁,但天空中祥鸟相随,时而低飞,时而盘旋,鸣叫声似吟如歌,不绝于耳,这无疑给了我好心情 。几个同学和朋友一行10人带上喜悦,相约上了一趟十八堂。

本来不打算写点东西,但印象在脑际中实在抹不去,那只好动动笔算是留点纪实文字吧!

这一天,清晨8时左右从县城起身,两辆车直奔翠屏山下的郑家庄,老同学陈桂举早已站在那棵有名的大柳树南边他临街储蓄所门前的大路上,远远的就打招呼了,看得出他已经等了很久了。

沒多停留,拉上他就走。经上苏庄上坡,穿过张石高速桥下涵洞直达陡道峪脚下,停好车,大家整理好行装、背上吃的就出发了。

陡道峪,按桂举的说法他们叫陡陡峪,还真是陡哇!一眼望去,一条不太长的峪道,从山脚下直通后山的半山腰,坡度至少在50~60度,更陡处在70度左右。可不,大伙没爬多少台阶,一个个都呼噜喘气的了,上气不接下气,一会儿也顾不上说说笑笑了,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也好,三步一回头,正好四下里瞅瞅风景。你看,近处高速路上车辆如飞,阡陌纵横,秋收后的田野有点寂静;五步一回首,大唐电厂的烟囱直插云霄,那红白相间的警示圈看上去尤其显眼;坐下来歇歇脚,更远一点的一个个楼群也让古老的蔚县城焕发着青春,小县城也在向现代化小城市迈进;再往上走,就可以观赏两边的山峰了,仔细观察你会欣赏到人物 、动物,景物,或静或动,或像人面或似雄狮;有的像烽火台、有的像小城堡,有的像~~~等等,只要你的思维不枯竭,你眼前的景色就会变幻无穷。

陡道峪十八堂景区因开发而修了台阶的小路好爬多了,但还沒修完。有的路段沒有台阶就相当难走,脚下的石子滑滑的,需多加小心。由此可以想见,当年十八堂的村民下趟山是多么的不容易;更有当年修十八堂佛寺的建造者们是多么的艰辛;也可知十八堂村民为何搬迁他乡和十八堂佛洞后来为啥香火不旺、衰败残破的缘故是必然的了。

不知爬了多少台阶,一抬头,前面有坐千仞石崖壁立、恰似勇夫横刀立马挡住去路。左右一看,峰回路转,两侧山谷均能通向峰顶,桂举领着我们向右拐了。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慢悠悠的爬着台阶,心想能坚持下来就不错了,好在大家沒有一个掉队的,尽管嘴里嘟嚷着:“走不动,不上去了",但脚却又蹬上了一个个台阶。

终于爬上了第一道山梁。这个峰顶如果从山脚下往上看,其实也就是前山的一个小山峰,并不是很高;可从山顶上往下看,蔚州的河川风貌却尽收眼底。还好,我带了望远镜,同学们你瞅瞅、我望望,感叹着大自然 的风光无限。何谓名山大川?岀了名的、盖了庙的、有了仙的、大文豪们留了墨的久而久之就成了名山大川。而我眼前的风景也绝不逊色,只是缺乏文人们的包装罢了。

身旁的那个施工运料揽车架和直通山下的揽绳提示着景区工程还在建,但没见到施工人员。景区开发好几年了,除了修了些台阶,似乎还停留在原生态。听桂举介绍:当地百姓与景区开发商一直因利益协调无法达成一致而影响施工。峪门口那几间房子只砌了墙而盖不上顶就是明证。蔚县不乏自然景观,但旅游市场和环境堪忧。

再往里走,路就平一些。天也大了,远处的山峰层峦迭嶂,眼界更宽了,正好是观赏秋色的好时候。不知不觉,己到了第二道山梁。左望,莲花山崖壁上已经能够看到三个洞窟了。同学们多数是第一次来,桂举也是多年前从草沟村那边过来一次,从这边上来也是头一回。

刘凤龙的妻子邵玉梅与骑行队的队友们来过一趟,她观察了一下让大家往山梁下走了。

下坡路总是好走的。边观景照像边谈天说地,就到了十八堂村旧址。这里已是断垣残壁,草木疯长淹沒了人迹,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惊人,只有村边那棵歪脖树在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这里还是国家自然保护林区,向南望去,满满的一座山,从阴坡山脚下的针叶林,到往上是针叶阔叶混交林和再往上的阔叶林,以松、桦、山杨和山榆树种为主;这里又有多种灌木,植被丰厚,草木本植物茂盛,加上山势险峻,景色十分秀美。难怪古人在这里凿洞建寺,续延香火,实为佛界一块清净世界。西与浑源恒山悬空寺齐名;下与郑家庄峰山寺相守相望,被称为上院,而峰山寺则称为下院。

据传:十八堂寺院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增修于嘉靖4年、嘉靖25年重修,据今500多年,位于蔚县南部深山区,翠屏山九宫口峪和飞狐峪交汇夹角处,海拔1500~1900米。

十八堂又称千佛洞、朝阳洞、悬山寺,在莲花峰绝壁上天然洞穴中开凿建造佛寺的困难可想而知。这里冬暖夏凉,静心凝气,能容下天下难容之事、亦能放下世上难放之心,居于寺堂可长生不老,是当年那些向往清净天地人们的好去处。

据玉梅介绍:洞中佛像已被砸碎,各种设施已不能用,但仍残存着许多壁画和石碑,见证了十八堂曾经的辉煌和没落。战乱和人为的破坏让十八堂面貌全非,瓦砾遍地,寺堂颓废,有人还运上去一台机器在那里准备挖掘寻宝,不知被哪几位有正义感的志士推下山崖了。十八堂阅尽人间春夏秋冬,尝遍世上酸甜苦辣,沧桑巨变,可谓是一部佛家春秋史了。

因为走错了路,在松林间的羊肠小道上绕来绕去已是中午1点多了。凤龙他平时每天走3~4万多步,坚持了30多年,自然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孙行者,轻轻松松探路,探来探去却没有探到通往十八堂的正路。十八堂洞窟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就是上不去。

那就只有听进过洞窟佛寺的桂举和玉梅讲讲洞穴里的近况了,但无论怎样发挥想象力,还是不如亲眼所见有种真真切切的感受好。我们只好原路返回,走到一个三岔小路口,大家说先歇歇在说。这一歇,肚子都在叫了,索性吃了再走吧。于是大家把各自带上山的自热式方便大米盒饭拿出来,按说明弄好。不一会,不动火焰便吃上热气腾腾的米饭红烧肉了,真让人感慨这种方便食品发明人的独到之处。

大家席地一坐,就着满眼秋色用餐,听着松间涛声喝酒,别有一番风味。还是桂举细心,转瞬间用树剪子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下山的拐仗。下山坡陡,一根拐仗让人的安全感踏实了许多。

读高中时,红卫中学42班让桂举最小,不仅是年龄,个子也数他矮。毕业几年后他却长到1米78左右,算是高个子了。他在村当过书记,现在还是支部委员,又担任信用点信贷员,还在一家采石场当会计,加上他的几十亩世外杏园和种的那几亩谷子,够他累的,但勤劳让他在村子里的小日子过得像模像样,很让人羡慕的。桂举还好喝一口,常常是喝点酒,就能写几句诗,赞美家乡,贴近生活 ,很接地气,算是一个农民诗人 吧。他把他的家乡吹得名声在外,村里的峰山寺、大柳树、还有毛主席汉白玉塑像、李存壮雕像,小长城,美丽乡村建设把郑家庄打扮的像一位待嫁的小姑娘。2018年春节到元宵节,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人山人海。这与老同学桂举的不懈鼓吹是分不开的。

走错了路,也不是没有好处。起身下山已经近3点了,留连忘返,好好欣赏一下十八堂的秋韵也是一种享受。远远望去,阳光下的莲花峰墩实厚重,峰顶上的松树林随风摇曳,发出阵阵涛声;绝壁上的洞窟外建筑墙体依稀可辨,昔日的香火旺盛、热闹不凡、晨钟暮鼓似乎还有回声;向西一望,远山朦胧、蓝篮的天空下道道山岭层次分明;向南一看,伟人笔下的层林尽染感同身受,绿的黄的红的针阔叶林尽展风姿,好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图画!

置身松林间,看着阳光从树顶上一缕一缕的洒下,松塔落满林间的小路上。同学们摆出各种身姿屡屡拍照,笑声伴着童心、童趣、童真尽情展露,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上山时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早已精疲力尽;下山时虽不气喘吁吁,但也不轻松,腿软脚麻,需更加小心,不能着急,脚踏稳了才能迈步。这不,有一位朋友在半路下台阶时,一不小心,腿一软摔倒了,惊险之余,还好无大碍,歇了歇继续前行。我与我家那口子殿后,她平时锻炼少一点,很少走山路,所以比较慢。人家凤龙两口子,县医院的甄合医师早早就出了山。同学王宝玉、韩立萍还有他们初中的那个女同学刘秀英步履蹒跚,好不容易走出峪门口,等我俩岀山时,夕阳已等不见与我们见面,早早下了山。

满满一天,累并快乐 着。

其实也沒多远,据说来回20里。上了车,我从手机上看了看,走的步数才是16650步,当然,爬山也许与平地走计数有差别。除了吃饭那一个多小时外,大家一直在走走停停,还累了个贼死。

沒有进入十八堂洞窟,那就把十八堂内的神秘留在心中、留待下次吧。人的一生常常是不完美的,遗憾也是必不可少的值得珍藏的一种美!

《海礁:十八堂秋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592028.html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