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是他的武器:罗伯特·奥尔特曼

在乎的名字里有x么日期:电影冷知识阅读:13454

提到这位于去年年末驾鹤西去的美国电影大师,“群戏”绝对是他最具代表的电影标签。

与马丁采用白描社会和人性的方式不同,奥尔特曼选择了犀利的讽刺和揶揄的手法。

有人说他的电影太过荒诞,华纳公司的老板杰克·华纳曾这样评价奥尔特曼的作品,“这个白痴,他居然让几个演员在同一时间讲话。”

事实上,荒诞离奇只是他影片的表现手段,他真正想要达到的是让人触目惊心并深刻思考的效果。

他影片中的“群戏”通过展现各个阶层形形色色人生 活的零星琐事,将社会风貌更为全面地描摹出来。

《银色·性·男女》便是用这种方式,对美国1990年代的主流社会进行尖锐的嘲讽。

人们的物质生活 是很丰硕,然而精神呢? 影片一开场,直升机兴师动众地从天上散下杀虫剂。

电视台播报了一则新闻,现在重新开始了一场战争,不是打伊拉克,不是反恐战争,不是南斯拉夫战争,而是打果蝇。

果蝇是什么? 果蝇只是种对水果有害的昆虫。

这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做法,奥尔特曼先表明,这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事实上却把当时洛杉矾发生的“人虫大战”和美国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都讽刺了!

当然批判战争并不是影片最主要的意图,奥尔特曼是将矛头对准了美国中产阶级麻木病态的生活现状。

奥尔特曼通过数组人物 的日常生活,将一副世俗风情画全景式地展现出来。

一边喂奶,一边提供色情电话服务的家庭主妇: 工作值勤时还不忘偷情的交通警察貌合神离的夫妻,等等。

片中有一个场景,三名男子在郊外垂钓,发现了一具赤裸的女尸,非但没有迅速报警,而且还继续兴致高昂地在河里钓鱼,任由女尸漂浮在水中。

这应该是影片中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纵览奥尔特曼的电影作品,他的讽刺对象大体分为两类。

一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嘲讽,二是对政治和战争的揶揄。上面所说的《银色·性·男女》无疑属于前者。其实无论是底层百姓、小资中产,亦或是上流社会,人性都是共通的。

《高斯福德庄园》则是将下级仆佣和上级名流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大庄园里发生了谋杀案,奥尔特曼关注的不是谋杀事件本身,抽丝剥茧地寻找杀人凶手,而是将镜头转向了行行色色的人的嘴脸,势利的伯爵夫人、冷酷的男主人、天真的侍女,人人各怀鬼胎名流贵族们装腔作势,即便是身处底层的仆人之间也相互鄙视倾轧。

奥尔特曼在展现英国社会横截面的同时,也用冷静的手法对丑陋的人性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同片中所说每个人都隐藏着阴暗面。

在《超级大玩家》中,奥尔特曼将手上的“钢刀”大胆地挥向了好莱坞。

因为他自己就曾遭受过被好莱坞无礼拒绝,电影胶片被扔进垃圾桶的命运。

影片通过一名制片人的一系列遭遇,用黑色幽默 的方式进行调侃揭露了电影王国辉煌背后真实的面目,行业内种种潜规则,无数有才华的编剧被扼杀。

影片中随处可见戏谑式的对白,譬如,“说重点,请哪位明星来演? 讲剧情来听听,但不要超过25个字。”

这是对好莱坞制片人信奉的明星论最好的揶揄。奥尔特曼在影片结尾对好莱坞式的“美好幸福 结局”进行了更为尖锐的嘲讽。

“不要明星,不要好莱坞式的结局!”其实,细想起来电影的片名——“ The Player”(玩家)就已是最醒目的讽刺标语了。

《高斯福德庄园》中出场的众多,人物中便有两名演员和好莱坞制片人言谈之中,也对电影行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拍摄于1994年的《云裳风暴》则揭露了巴黎时装界的内幕。除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注外,奥尔特曼本人对战争也是深恶痛绝。

1945年,他加入了美国空军,亲历过战争的他自然 有更为深切的体会。进入导演界后,他曾花了四年时间拍摄了一部名为《老鹰和鸡》描写一战的影片。

而1970年的《陆军野战医院》不像大多数战争题材的影片将镜头瞄准战争本身,相反是把视角落在了战争后方4077医院中发生……

《嘲讽是他的武器:罗伯特·奥尔特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578335.html

电影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