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写法”之乱弹

心淡然如菊っ日期:伤感随笔阅读:4613

“文章的写法”之乱弹

文/憨仲

春节过后,得些许空暇。时间一久,无所事事,闲的难受自在情理之中。因之,许多好友便来“请教”我,想用文字来消磨时光。把“文章怎样写”的问题交给了我。明明知道是赶着鸭子上架的事,碍于情面又不得不装腔作势,摆出一副为人师的面孔,按照自己多年鼓捣文字的“经验之谈”,来和亲友们谈谈这个问题,就来他一个“姑妄言之故听之”吧。今天就以“散文”为主体,不着边际的瞎扯下去。

“文无定法”。写文章都是表达个人思想,抒发自己情感的事情,至于用何种形式来表述,那就要看自己的知识掌握以及文字的驾驭能力。其选用体裁形式多样,可以杂谈、散文、词赋等,形式不拘,可按自己喜好去取舍,喜欢什么就用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无须看别人脸色行事;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这般。余认为,开头可以随心所欲,不按章法,不要被顺序、倒叙、插叙所左右,言论、语言、故事 、诗词 等都可以作为开头的主题 ,自己认为怎么能够把情感发挥到极致,能够把思想传递给别人就行;文章结构是许多人不易掌控的一大环节,这个问题应该取决于自己对所表述对象的认识。当然,虽说文无定法,然而,无法即有法,这就像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是一个道理。初学者,还是按照规矩,先学习一下历史名篇,那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筛选的精华,循序渐进之后,才能去做自己随心所欲的文章。实际上,就是先继承后发展,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去攀登高峰。我想这一点不用细解释,个中道理都会明白的。

"形散神聚”,这是一般作者都知道的老生常谈。真正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那就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了。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你写的文章就是一棵大树,不但有粗壮的枝干,也就是中心思想,还要有侧枝、树叶、根系、树皮,别以为这些可有可无,对于这棵树来说,离了哪方面都不会根深叶茂,生机盎然。有的人写作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就像树的侧枝脱离了树干,形不成一个整体,这肯定是行不通的。那又该如何解决偏离主题的毛病呢?还是按照上面所举的例子延伸开来,当你所叙述的问题偏离方向时,一定要当机立断收回或转身,归到树干上来,然后再选树干的另一条侧枝进行下去。这样一来,树冠就会在诸多的树枝衬托下庞大起来,形成了整棵的树体。至于它的形状好看与否,也在于作者在延生侧枝掌握上,当这条树枝长到了一定程度,就不要再继续下去了,否则树形就不会自然 美观。说来说去,形散而神不散的意思,“形散”(树枝)不外乎三方面含义:取材广泛;结构多变;表达自由。“神不散”,就是主题集中,线索明晰。不要乱出脱离主干的枝条。一篇散文不管篇幅长短,不管其外在的“形”看上去如何散乱,其内在的“神”(主干)总是集中、凝聚的。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建议初学者还是从树枝单调的小树(短文)开始为好,这样就不会“脱神”了。

做人老实,作文不要老实。这是我一贯的思想主张。如果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甚至像八股文一样形成格式化,那样的话对于读者就是一种精神蹂躏,试想,天天吃一种味道的饭菜,谁还愿意吃呢?比如拿土豆来说,可以变着花样来做菜,可以清炒土豆丝,可以酸辣土豆丝,可以凉拌土豆丝,也可以炒土豆片、炒土豆棍,还可以炖土豆块。同样是土豆,做法不同,口味也就不同,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记得安徽的一个地方,单单用豆腐就能做出一千多个花样的菜来。文章也是如此这般,想让别人喜欢你作品,并且能够百读不厌,那就要学会变花样。像驴配马生骡子才会健壮,墨守成规着驴配驴、马配马的不变意识,怎么能获得骡子的体魄,为人类所用呢?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放开思想,大胆尝试,只有这样才会突破传统,叫你的文章异彩纷呈起来,给读者以花样多变的精神食粮。

文章定位。诗意性、哲思性、生命力。简单一说可能没什么,真正运用到实际操作,那就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简单的来说,诗意的语言,不仅仅言简意赅,语句 华丽,还要给人以美好享受;具有哲思的文字,寓意深刻,耐人回味,使读者通过你的文字受到启迪和思考;即使你的文笔不怎么优美 ,文章里也没有发人省醒的含金量,但是你的文风朴素自然,承载着历史属性,具备着传承价值,那样的话,也不要放弃。比如你是某些大事件的亲历者、历史的见证人,你把它真实记录下来,它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你下笔之前,如果文章中心思想不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其中之一,建议你不要费心劳神的去写,即便写出来也是无用的垃圾。也许,你会说“我是写着玩的”,我认为这是借口,没有自信的借口。“文章千古事”,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人生 的“三立”追求,并不是人人可以达到的。假若真是这样的话,我倒建议你不如喝茶、听曲、休闲,那样的生活 比玩文字更有乐趣。“无案牍之劳形”的悠然,何乐而不为呢?

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写文章亦为如此。首先在动笔之前,相关的历史、环境、人物 、事件、文化、风俗等等资料,全部搜集一起,这就像做八宝粥一样,仅仅有烹调技术还不行,大枣、枸杞、豆类哪样也不能缺少,否则就不会做出应有的味道。写文章也是这样,仅仅有写作技巧还不行,还要有用着的各种材料,用着哪样用那样,用不着的可以舍弃,但是不能不准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有营养,适合大众口味。散文不同于学术论文是小众化的,它是面向大众群体的读者,所以在写作中要考虑到它的接受面,这样才会将你所写文章的思想及意识扩展到最大化,达到传播的目的。

写出的文章,有人总是用篇幅的长短来论“大小”,认为字数越多就会越显示出作者的文学水平。我认为:其实不然,文章并没有什么大小之分,纵观古今中外文坛盛事,并没有谁去按照文字的多少来划定作品的文学价值。纵然你洋洋洒洒数万言,虽恣肆纵横却不着边际,又有何用?想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仅仅二十个字,却万古流芳。似这等例子,不胜枚举。曹操的《龟虽寿》、左思的《三都赋》、王羲之的《兰亭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篇幅也都不算长,不过千字文而已,其文学光芒,无不璀璨夺目。再者,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生活都是快节奏,没有哪个人在关注你的长篇大论。那些顶级大咖的作品还顾睱不及呢,谁还来你草根身上浪费时间呢?在此套用一句大俗话:文章就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话虽俗不可耐,想来可是意味深长的。

敬畏文字。汉字自产生以来,可以说,每个汉字都有着其深刻的内涵。中国汉字都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又运用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式,注入进祖先的灵魂和智慧,方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汉字。所以,我们在使用文字时要有着一颗敬畏之心,珍惜、珍重、珍爱每一个汉字,信笔涂鸦、践踏文字是对祖宗的大不敬。所以在使用文字时要像古人那样惜墨如金,不要随随便便。现在拿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章,没有哪一篇是废话连篇的。今天我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是要人们向文言文学习,主旨是写作时一定要注意絮絮叨叨的废话、空话、套话,能用一句话表示清楚的,绝对不要重复第二句;能用一段讲明白的事情,坚决不要再画蛇添足。说句大白话,不要自认为读者的水平低,这就像绘画留下空白一样,给人以想象空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说到这里,我想人们也应该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还有的朋友说,有着想写作的欲望可又无从下手,甚至无啥可写。关于这一点,我倒提醒朋友们,如果在目前的生活中找不到感觉的话,不妨过了“疫情”,到自己曾经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再走一走、看一看,肯定会触景生情,有了诸多感慨。这样的话你就会感觉有好多的东西可写了。再者,就是向社会、大自然要灵感,天天坐在家了苦思冥想是不会有啥结果的。所以在工作之余要走近田野,走向乡村,去观察草木的生长、飞禽的动感、昆虫的活动,甚至动物的交配等等,不要以为这些东西可有可无,写作中这些素材是难能可贵的。就像画家经常到外地写生一样,哪个有成就的画家没有写生这一课呢?不妨也学学他们,经常出去采采风开阔一下视野,必定会打开思路,对有意涉足文学者是大有益处的。可以大言不惭的说,我在写作之余就是这么做的。

有些写作激情高涨的初学者,苦于自己的写作知识匮乏,便拼命地读书查资料来恶补相关知识,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就像有些小学生为了写作文,背经典、背华丽词语一样,当然这肯定是有益无害的,根据我多年的实战经验,窃以为:走路比读书还重要。君不见,历史上的司马迁、郦道元、徐霞客,哪一个成就不是走出来的?《柳州八记》《醉翁亭记》《超然台记》等名篇,哪一篇是坐在书斋想出来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丰子恺的《庐山游记》、徐志摩的《泰山日出》、王统照的《卢沟晓月》等等,哪件作品不是通过游走而触发情感写出来的?我那270万字的齐风三部曲,也是毫无虚假的依靠自己的双腿,走遍了半个中国得出来的。因此,建议朋友们在学习的基础上,抽空也要多走走看看,即使去不了名山大川,自己生活的周边,也必然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名胜古迹,多了解一下肯定会受益匪浅。另外,提醒一下大家,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出门游览时随身带上笔和本子,一产生稍纵即逝的灵感,抓紧记录下来。遇到有关的碑文题刻、诗联等重要史料,也要不怕麻烦的记录下来。这些都是你写作的灵魂,是必不可缺的干货。

本文没有什么主题思想,也没有名利可图,完完全全是信口开河。啰里啰嗦,絮絮叨叨,老年痴呆一般。但愿我在东扯葫芦西扯瓢的胡说一通间,其中能有点滴对朋友们启发或可取之处,也便欣慰了。否则,引入歧途那就是罪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行文的初心。阿弥陀佛。

《“文章的写法”之乱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575303.html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