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迎合:小什字,江津的“解放碑”

恨你对我关心不多°日期:写景散文阅读:15361

在重庆都市中心解放碑附近有一地名小什字,大凡重庆人无人不晓;而在其顺水而上的古码头江津,亦有一地名小什字,闲时与朋友谈起,听者无不惊讶:啥子?江津也有个小什字呀……是的,江津有个小什字。从江津自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建县,后县治移至今址几江镇,小什字向为江津老城繁华的商业中心,被百姓称为江津的“解放碑”。

民谚中的市井风情

在江津街头百姓坊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小什字的钟——不摆了”。这谚语何以形成?自然 得从“钟”说起。据上了些岁数的江津老人讲:民国时的江津县城只有一条正街,仅限于从通泰门起到小什字左侧至衙门口为止,街道狭窄,房屋破旧。1928年,四川军阀混战后,由刘文辉部师长张清平驻防江津,遂大力推行街道改造,把正街翻修成洋马路,两边商铺,一律退后5米,建成西式铺面。经过这次改造,城内正街,不仅可通黄包车、自行车,还可通吉普车、小轿车,使那时的江津城颇有了几分繁华都市洋场的气派。为了规范、维持秩序,在小什字中心地带建起了一座指挥交通的岗亭,岗亭上设置了时钟,让来往市民随时都能知晓时间。但此说法江津相关史书上均无从查考,只留存在江津古城的记忆里。

90年代,在江津老城中心真的有了一座“钟”。这座钟高高挂在小什字商业中心一楼房顶楼,成了江津城市的一个标志。这座“钟”的形成也有一段经历,此楼原为江津县食品公司大楼,于90年代初由食品公司在原址修建,高八楼,为当时江津最为现代的大楼。此楼最引人注目之处即是在楼顶处设置一座在江津绝无仅有的大钟。此钟由重庆钟表公司专门定制,为机械钟,长宽直径均为2米左右,一经亮相,遂成了江津老城中心一道亮丽的风景,惊喜着来来往往人们的眼目。那时,很多市民尚无手表,于是,每天钟楼上那“当当当……”的报时声便准时响彻在市民们的耳鼓,提醒着人们闻声晨起暮睡。然而,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后,由于猪肉放开导致经营亏损等种种原因,食品公司渐渐陷入困境,已无力承担此钟的日常维护,在响了一阵后就经常“停摆”,不响也不动,成了摆设,于是,便有人笑谈“小什字的钟——不摆了”,此言一出,不胫而走,传遍江津城,遂成了江津民谚中的经典。后来,由重庆金桥集团公司出资买下这座大楼,出资维修管理,才使停摆的钟声重新响了起来。

难以忘怀的旧时光

古往今来,身处江津老城核心地段的小什字,不仅在百姓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周边那些经历不凡的“老字号”,“老商铺”里蕴含的民间故事 亦如窖藏的江津白干酒一样,历久弥香,活在百姓心底,成为抹不掉的记忆。

在旧时的江津大街小巷,时有“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撩起孩童们的食欲,撵着挑夫的担子追逐,而这炒米糖却与矗立在小什字路口的“太和斋”和陈氏两兄弟密切相关。因为,江津名产油酥米花糖即为其招牌产品。

陈汉卿(1885——1949),陈丽泉(1889——1964),重庆市江津长冲乡人。陈汉卿在家排行老二,故人称“陈二爷”。陈丽泉是陈汉卿的嫡亲胞弟。陈氏家贫,清光绪30年(1904年),青年时代的陈氏兄弟即到县城谋生。经过数年刻苦勤俭打拼,于民国6年(1917年)创建了“太和斋”京果糖食杂铺,专营米花糖。兄弟俩针对炒米糖色黄,不爽口,带沙的不足,亟思改进,改阴米沙炒为油酥,红糖为白糖,再加冰糖、桃仁、花生、芝麻等辅料,经反复试验,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工艺,于民国13年(1924年),制成油酥米花糖。随后,陈氏兄弟又进一步精选宜宾柏树溪糯米,云南昭通桃仁,内江花生米、花生油为原料,经15道工序精心制作,从而以洁白晶亮、酥脆化渣、香甜爽口、营养丰富等特色迅速占领市场,遂成江津一大名产,声誉鹊起……解放后的1956年,陈丽泉以太和斋全部资产入公私合营江津糖果店。1960年,糖业公司将太和斋工人调入江津糖果厂,对油酥米花糖生产工艺又作改进。次年,经国家工商局注册定商标为“玫瑰牌”。1978年,为弘扬传统老店,江津国营太和斋糖杂副食经营部投资14万元,在小什字私营太和斋原址修建五楼一底砖混结构营业大楼,次年恢复“国营太和斋”店名,店堂明亮宽敞,商品琳琅满目,慕名前来购买米花糖的顾客络绎不绝。可惜,在21世纪初期,江津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员工亦被分散安置,代之而起的是更为现代气派的“重庆百货大楼江津店”。“太和斋”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如今,人们徜徉于此,唯有老者们尚能记得曾经的“太和斋”……

小什字亦是美食之地,除有上世纪著名的江津饭店外,有一家名为“清真食堂”的老店亦相当有名。抗战时期,由来津避难的回民周开运开设,门楣上悬挂黑漆烫金字牌,拓用白崇禧手迹“清真食堂”四字。所用牛羊肉全由阿訇法玉恩和回民屠商郭永清、刘文彬、吴树荣等供给。经营至民国37年停业。1954年,回民法玉恩夫妇在政府支持下,在原址重开“清真食堂”,横挂回文汉文牌匾。清真食堂为江津唯一回民餐馆,政府对其所需牛羊肉原料尽量设法供应,入店工作的汉族店员,普遍遵守回民风俗习惯,始终保持其经营特色,烹饪的食品极具回民族风味,那牛羊肉独有的浓郁香味常诱惑着喜食之人邀约前往。90年代初期,由于城市改造,“清真食堂”也随之烟消于尘世中。然至今仍有其“法姓”回族后人在江津农贸市场内零散经营着牛肉,坚守着其民族的生活 习俗和信仰……

小什字不止有闻名于世的商号商铺,还暗藏着一个红色故事,闪光于《江津党史》和过来人的记忆中。1948年下半年,解放战争的洪流已直指国民党最后的陪都重庆。为配合解放,中共川东临委根据对敌斗争形式,决定将临委财经小组转移到江津,由谢长琮(化名谢石均)任组长,熊伯涛、李洁之(化名李雪波)、苏凡(当时名苏光凡)等同志为成员。通过谢石均的亲戚关系,由当时在县田赋管理处任职的阮曙曦出面,在县城新街子开设“裕民商店”,阮曙曦任经理,熊伯涛任营业主任。财经小组在川东临委直接领导下,以商店为掩护,从事党的工作。通过经营杂货、花纱,给园艺站代售果品等商业活动,为党筹集活动经费,同时作为川东临委领导人的一个联络点,当时川东临委领导人邓兆明、肖泽宽、李培根、李治平等同志都到此开展革命活动,为重庆、江津的解放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小什字,作为江津老城繁华商业中心的所在,每一座商铺楼宇,每一块瓦当地砖,每一面字号旗幡……都沉淀着酸甜麻辣地道的旧时风味,那些喧嚣市声中流逝的过往仍在这块土地上清晰地站立着,悄然注视着时光轮回和江津这座巴渝古城不可逆转的幸福 重生……

市民向往的“解放碑”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灵魂与标志。把小什字称之为江津的“解放碑”,当不为过!

民国时期,小什字就是县城核心之地。它北接通泰门,可由此下码头、渡江过河、摆舟放筏走南闯北;可南经老米市街,过南门、经武城、翻鼎山进入江津南部腹心地带;东可经大什字、板桥街、衙门口入东门、走仁沱、珞璜、下渝州;西可由新街子、出小西门、大西门、上泸州、川南……解放后,小什字更以江津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而备受瞩目。其周边半径内,除聚集了关系国计民生、吃、穿、用的大小商铺外,当时号称江津国营商业“八大公司”的百货、五金、食品、糖酒、煤建、蔬菜六大公司就安营扎寨于此;还有供销社的土产、日杂公司,以及财政局、税务局、工商银行、商业局、粮站等政府、金融机构也让小什字熠熠生辉,成为江津市民向往的“解放碑”。

进入新千年后,小什字在旧城改造中演变为更为时尚大气的“时代广场”。高18层楼的重庆百货江津店像靓丽的姑娘亭亭玉立在广场中心,吸引着津城男女老少追求的目光;重庆金店、周大生珠宝、香港珠宝等金店霓虹闪烁,彰显着江津的富贵与富足;电脑城、手机店、名仕城、商业街……移步换景,到处是看不完、赏不够的新奇新事新物件,徜徉流连其中,尽是现代江津的新模样、新生活。

施迎合 笔名诗意银河。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

《施迎合:小什字,江津的“解放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29868.html

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