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萧瑟的红——读《放河灯》随感

暖爱日期:读书随笔阅读:18211

多年前,还在少年不知愁滋味时,喜欢看余光中、余秋雨等男作家的散文,在男人的大气、稳健与深邃中品味人生 的“苦旅”,似乎也可以给自己尚短浅的年岁增添点自以为是的阅历与沧桑感。

多年后,成为众人口中的“家庭主妇”,90、00后女生鄙夷嘴角蹦出的“老女人”后,被家庭、工作、孩子束缚了头脑,斩断了时间,已不再能像多年前那样清清静静地看散文了,总觉得那应是在特有闲情逸致,天公也得作美阳光和煦之时,换上舒适的衣服,泡上一杯香茶再细细、慢慢咀嚼的文章类型。那种时机和情绪的蕴酿现在已是难之又难了。

如今,看得最多的已是恐怖、悬疑、言情等小说 之类能迅速抓住思想紧跟着走下去的故事 情节。就如生活 节奏般单刀直入,切中重点,才符合生活的现实感。

有一日,在学校图书馆随意借了本女作家萧红的文集《放河灯》,原本想着像以前一样,随意翻翻不喜欢便还回去的,没想到这本不经意间借到的书却让自己久违了曾经的心静与震撼。在一篇篇文章中体味着作者的悲苦与喜悦时,心中竟也萌生了些许别样的感受。

《放河灯》为收录在本书中的每一篇萧红女士的作品都写有一篇简要的导读,介绍了这篇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出处,以及作者写这篇作品时的感受、境况,并对作者写有简单到位的评论,通过导读更容易让读者产生情绪上的共鸣。看萧红女士本书中的作品让我震撼于,她可以在那样困苦的时间里依然拥有灵动、跳跃、自由,甚至还透着孩子萌萌童心般的情绪。文章中的每个字、每处转折都折射出她的洒脱不羁与思维的信马由缰,但她更胜在,即便如此的曲折迂回,读者却总是能情不自禁跟随她的文字一起跳跃,丝毫不觉得牵强难解,或许这也离不开导读的提前介入吧。

透过《放河灯》才知道,在我所读过其作品的女作家们之中,萧红女士的一生应是最悲惨的一个。她的悲惨人生让我震撼,幼时缺少亲人的疼爱,情路异于常人的坎坷,生活一度困顿不堪,最终在31岁的美丽年华早早离开了这个亏欠她太多的世界。她的人生短暂却深刻,于是,在临终前,她自己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句话足以让读者为她的才情感叹不已,为她的凄苦扼腕叹惜,至少,当我看到这一句时,从心底里悄然升起一股感同身受似的悲凉。

母亲早逝,父亲 贪婪,幸而祖父带给了萧红女士这一生中最温情的画面。她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了与祖父在后园里的缠闹,往祖父草帽上插花的恶作剧,祖父、后园和她,似乎就一起稳稳地构建出一个快乐 无忧的人间天堂。

“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正是祖父的温暖和爱成就了她日后面对挫折与困境时的坚韧与不屈,尽遭白眼与冷遇时的超然与无惧。祖父在她的心里已不仅只是一个亲人的存在,更是代表了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光明的力量源泉。

长大以后,在困苦无助,饥寒交迫时,她曾想到了要去“偷”周围领居门外挂着的“列巴圈”、牛奶,虽然最后理智战胜了自己那刻的饥迫,那段文字的描述却是那样的直插心灵,似乎让读者也产生了正拼命压抑着饥饿的逼仄感。

“过了好久,我就贴在已关好的门扇上,大概我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纸剪成的人贴在门扇。”体现着作者极端矛盾的心理,“偷”还是“不偷”,直接关系到灵魂的存亡,而那饥饿感一定让她已虚弱不堪到极点,才会像个“纸剪成的人”一样轻薄无感了。

“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试问哪位读者看了这样真实又带着“孩童般天真”似的疑问不感到心酸不已呢?那份饥饿让人都失去理智似的,多么可怕。幸好此时三年前旧学校的图画先生来了,给萧红女士送来了一张她写信去要的票子,用这钱终于饱餐一顿后,“这回又饿不着了,又够吃些日子。” “闭了灯,又满足又安适地睡了一夜。”是呀,正如她所说“只有饥寒,没有青春。”在这样的生活境地还能对自尊、舒适、身份有什么过多的要求呢?

我佩服她,即便如此仍能坚守自己的信念,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对她的严苛。从她回忆与祖父短暂却是人生中最温暖的一段时光,偶带童趣的文字中看到她依然心存希望与童心。从她对日本人轰炸重庆的文字中看到她强烈的正义感和善良,不论自己身处何种境况,哪怕自己只是一个孱弱女子,也要用自己唯一的武器——笔,唯一的子弹——文字,用悠然、细致的语调,看似柔弱无力,实则掷地有声地控诉日军的暴行,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她对生活的坚毅不屈在此也可见一斑。从她自然 又自由的文字中看到她思维的灵动与生机,也许上下段文章没给你任何起承转合的想像,却能直接顺畅地把你带入下一个世界,这种顺畅也体现了她热爱自由的洒脱与爽朗。

同样作为一个女人,我应该比她幸福 了百倍,可是人生的收获,面临挫折时的承受力等等,是无法与之相比的。甚至还会怀疑,花费业余时间看书有用吗?记性这么差,有时一本书看完后面前面就忘了,更别提过段时间还记得些什么了。偶读女作家三毛的一段话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的确,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气质与谈吐,用文艺点的说法: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而女人又是这世界上如神秘禁果般与众不同的存在,女作家冰心曾写到: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由女作家萧红的《放河灯》,让我想起女作家这个群体,她们用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字,专属的女性特质,妆点了这个世界,描绘了生活的实景;她们用“真”、“善”、“美”,为浩瀚的书海添上一片属于自己的亮丽“风景”,把众多的读者带入这美景之中,沉醉、畅想。正如,我所看过的一些著名女作家的作品,每个人的文风都与众不同。在我看来,张爱玲的文字中总透着淡淡的忧伤,灰暗的色调弥漫每一个角落,却能揪着读者的心,让人欲罢不能。张小娴的文字淡雅而又透着轻轻的浪漫与温情,那种微甜却能引得人在心间久久回味。池莉的文字满是大写的现实,真实得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般时而焦虑,时而欣喜。严歌苓的文字富有极强的生命力,灵动而鲜活,哪怕是一桌一椅,一片纸屑,一枝铅笔,任何无生命的物体都能被她的笔尖点化成真似的。毕淑敏的文字凭借得天独厚的医学专业优势,及与一众女作家不同的从军生涯,把藏北的军旅生活神秘又细致入微的呈现于读者眼前,真正展现了她真性真情,不矫情造做的坚强女人形象……

《放河灯》的萧红短暂、凄苦却精彩的人生,如一幅水墨画般只有灰黑白的色调,浓淡相隔,层层叠叠,但她用充满才情的文字蘸上自由、不屈与真挚凝炼的染料,为自己的水墨人生勾勒出一抹萧瑟的红。

《那一抹萧瑟的红——读《放河灯》随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277426.html

随笔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