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风 细 雨 上 里 镇

Makes me so embarrassed日期:优美散文阅读:8616

和 风 细 雨 上 里 镇

文/晴川(四川)

上里是一部厚厚的古籍,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

这个叫做上里的古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它的存在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她隐藏于三山合围的中心、两河相交的夹角,依山傍水,得葱绿青山呵护,得清亮河水滋润,瘦小的古镇渐渐丰腴,慢慢就成了西蜀一颗璀璨的明珠。陇西河上清风明月眷顾,河水清清亮亮潺潺湲湲,如同静静的时光缓缓地流淌,不经意的流过两千多年的岁月。镇口,那“吱吱呀呀”的老水车,转动着历史的车轮,让人走回远古的喧哗与宁静。

隔着上千年的历史,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的山路上走来的背夫,佝偻着赤裸的上身,背负着能承载三百斤重量的背夹子,手持丁拐子和汗刮子。油黑发亮的脊背,阳光洒在上面,竟然粘贴不住,都滑落在青石板上,摔碎了一地残阳。挽起齐膝的裤脚显示小腿上暴突欲出的血管,光着脚板走在青石铺就的狭长逼仄的街上,任凭长满老茧的大脚把地面磨得油光水亮。夜色降临的时候,古镇的驿站,总为他们备好了白面馒头和热气腾腾的面汤。粗糙的大手,抹去一脸的辛劳,松去肩头的重负,从肺腑里发出来"嗨--哎"一声长长的吼叫,吐出来一口口疲惫。吃完馒头,喝着面汤,打着饱嗝,卧倒在铺着干草的大通铺上,说着暧昧的话题,偶尔哪个背夫会扯着嗓子暴胀了颈上的青筋,吼出一串串雄浑粗犷的山歌。睡吧,趁着今夜有和和暖暖的风,趁着今夜有清清凉凉的雨,明天又是火辣辣的太阳。背夹子一旦上肩,沿途不管翻山越岭还是涉水过桥,地势再陡险,都不得卸下歇息;明天,又是头也不回的雄关漫道。背夫,用双脚丈量从南到北的距离,从唐、宋到明、清,背出去的是茶,换回来的是战马。

“韩家银子,许家女子,陈家谷子,张家锭子,杨家顶子。”古镇因此曾名“五家口”,官宦人家、富商人家、土豪乡绅、英俊武夫、妙龄女子,官场、商场、情场聚汇,怎能不演绎出许多爱恨情愁、旷世绝恋?

古镇的街是井字型的,狭长、逼仄,街道由规格统一的青石板铺就。陇西河从街边绕过,街两边摆布着明清风格的建筑,木屋为舍,青砖青瓦,雕花的木门,雕花的木窗,吊脚楼一个接着一个,吊脚楼底层是有门板的商铺,商铺多为外地人租赁,仿制的古玩和现代化的货物错落有致陈列于各家,咸菜、豆豉、腊肉、香肠熏香了古镇,香甜的麻花和糯米糕甜蜜了古镇的岁月。清晨,和和暖暖的风吹醒了山峦,长街上早起的女人开门洒扫,地面上留下扫帚扫过的灰色菊花纹,助火的鼓风机轰轰吹响。闽南话、湖北腔、当地口音此起彼伏,父辈飘泊最后落脚于此,日子久了,邻人成为亲人,他乡亦是故乡。

街道四周小河环绕,傍晚时分,各人自扫门前,家家装上门板,歇息了白天的繁华,一点点晕黄的灯,远看如豆。仿佛还是远古的习惯,日落而息,人间烟火的气息,渐渐浓郁,又慢慢飘散。风中散布着森林和树叶的幽香,还有野花淡淡的清芬,坐在客棧天井院的阶梯上,静听河水汩汩流过,静听微风习习吹来,凝神闭眼,静夜中可有丝竹声?“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淡淡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问知音何处有……”是谁在轻拉琴弦,一弓一字,一声低吟一回首,让人一下就跌进江南的梦里。

常有丝丝细雨浓雾般弥漫,古朴的长街就如悠长悠长的雨巷,油纸伞已成为过往,身姿妙曼的姑娘,没有太息般的目光,长街转角处,或许遇不到一个象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古镇长街的雨巷中,只有面若桃花的许家女子,她们个个持家有方,勤劳、美丽、善良。

古镇街道虽小,可它却有着大山一样广阔的胸怀,它既能接纳南来北往的商客,也不冷落赤身光脚的背夫;更有前无古人的胆识,一九三五年六月一支打着红旗穿着灰布军装一脸风尘却表情肃穆的队伍来到时,古镇人民毅然接过那面红旗,举起镰刀和铁锤,把自己的信念锻造得钢铁一般坚硬。红军在古镇驻扎下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在石壁上刻下七十多幅宣传标语。红军离开后,古镇人凭着聪明才智,坚守钢铁般的信念,用石灰和泥土将红军宣传石刻标语覆盖保护起来,使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保存。

古镇以西,陇西河上,有一石桥,单拱上托,水面上半圆,清澈的水中倒映出下半圆,上下相联,型如满月。桥面两侧有石栏,正中雕刻龙头、龙尾。传说拱桥落成之时,地方官员和德高望众的乡绅踩桥定名,有二仙光临此桥,故名“二仙桥”。

二仙桥南,有良田数顷,阡陌纵横,平坦的良田中突兀地冒出十八个山包,伫立着,形象极美,宛若童话,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也有典故,相传十八罗汉宴请观音菩萨,菩萨接到请柬后,出一对联遣小神送往,上联是“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罗汉全是武夫,文字功底差,勉强凑字“弓长张,又又双,张生戏红娘,男单女成双。”观音觉得有调戏之嫌,大怒,斥十八罗汉六根未净难成正果,罚他们打坐思过,直到今天,他们还坐在那儿呢!

镇口高耸“双节孝牌坊”,是清朝皇帝为表彰大姓韩氏姑媳节孝双全所御赐,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所镶戏子正唱词,所镶花鸟若鸣香。

古镇往东北,有泉龙渊,相传唐朝圣僧前往西天拜佛求经途经古镇,白龙马渴饮泉水,此泉水与东海相连,见龙马便涨潮朝拜,喷涌而出,是为“白马泉”。不远处“突突”冒泡的喷珠泉更为神奇,泉涌泉退,与人命数相连:若巧遇灵泉水珠喷涌,则官者高升,商者财盛,耕者风调雨顺;反之,如恰逢泉竭水消,将诸事不顺。白马泉一带藏有宝藏,传说明末清初张献忠率义军来此,埋下宝藏,为方便日后寻找,在特定的方位用一整块巨石,雕刻一只水牛,水牛现在仍在山腰之上,石水牛前半身探出丛林,后半身隐于巨石中,“石牛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能识得破,买下成都府” ,宝藏的位置就藏在口诀中。为了找到这批宝藏,许多梦想一夜暴富的人前赴后继来到古镇,可惜只找到石牛,却始终找不到石虎。宝藏不是那么容易让人找到的,这是传说。其实古镇的宝藏不在地下而在古镇人心中,古镇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就是古镇不朽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财富。

古镇方圆几十里,居住着当地乡民。古镇,是生活的起点也是终点,家家的农药、化肥、种子都从古镇购买,户户的粮食、生猪也全都销往古镇。古镇三天一逢场,家里的红薯、小麦、鸡蛋、大米,镇里的布匹、油、盐等物质,就顺着蜿蜒的山路,从男人的担子和女人的背篓里往返于家和古镇。而这些汉子和婆娘则背负着全家的生计,满载着生活的艰辛。春天,红日一轮黄土暖,男人们牵着牛耕作在闲了一季的冬水田里,古铜色的汉子扶着犁犁出一个个饱满的希望,秋季,晴空万里白云低,健壮的女人们总是含着喜悦晾晒殷实的丰收。男人女人的一生啊,除了在田间地里劳作就是顺着家到古镇的山路不停的走,面朝黄土,背负太阳,看着庄稼收获了一茬又一茬,数着树木增加了一轮又一轮,望着血脉延续了一代又一代,直到凝成老照片,挂在自家堂屋的中央。

日月轮回,史海钩沉,老水车依旧“吱吱呀呀”转动历史的车轮。掠过古镇的风,依然和和暖暖,滋润古镇的雨,还是清清凉凉。如今,上里古镇已完成村村通公路,父辈肩挑背负上坡下坎的日子已成为过去,冬去春来,古镇还是那个古镇,镇外的荷塘却是荷叶田田,田野里的果树焕发片片生机,埋藏地下千年的金丝楠重见天日,敲锣打鼓的年猪节,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勤劳的人们,过着一天比一天更红火的日子。

古镇有和和暖暖的风,古镇有清清凉凉的雨,躲开尘世中吵吵嚷嚷的风景,让灵魂浸入悠远空灵,体会远离世俗的宁静。

《和 风 细 雨 上 里 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276384.html

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