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梅:常回家吃饭

桃心韬肺i日期:抒情散文阅读:7928

文/张宝梅

最近很喜欢中央二套由王小丫主持的一档节目叫《回家吃饭》。每期节目会请一位嘉宾来做一道自己拿手的家常菜与大家分享。尽管做节目总免不了有表演和作秀之嫌,但与现在电视里很流行的那些名厨大师所谓现场示范指导要真实谦和很多。可操作性更强,也更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 。记得有一期是由来自河南的张泽群教大家做炝锅面,河南盛产小麦,所以面食在河南人的生活中是主食,而那样一碗普通的炝锅面相信一定会唤起很多河南人美好的记忆和想念。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家的味道不仅是由味蕾来记忆的。我们记住的那些味道,不光是好吃的饭菜,还有那些难忘的场景和伴随我们成长的那些人。我记忆中家乡的味道,充满北方质朴的泥土芬芳。我们那时吃的粗粮没有细作,现焖的土豆,煮熟的玉米,还有刚出锅的毛豆,泛着食物本来的香味,健康又营养。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和习惯的改变,很多美食已成记忆中的味道,随着季节的变化,如图画般在大脑里更迭反刍着,温暖又美好。

入学之前,我基本在姥爷家的小山村里度过。秋天,对农人意味着收获也标志着忙碌,而对我而言,则意味着愈发丰富的食物和更加新鲜的口味。我觉得,秋的丰盛是从糯糯香甜的煮青棒子开始的,是从小姨菜篮子里满满的胖豆角开始的,是从饭桌上甘甜金黄的熬大瓜开始的……秋风吹起,谷穗弯腰,玉米泛黄,这时姥爷常会带我到土豆地里挑那些根部松散的土豆秧,稍一用力就能把缀着一嘟噜土豆的秧子连根拔起。焖新土豆是早秋的尝鲜,也是对今年土豆质量的检验。好的土豆暄,绵,甚至透着隐隐的甜味,就着自家腌制的泡菜,吃起来都觉得没个饱。中秋一过,真正的秋收开始了,男人们挥锹一垄垄地把土豆挖出,女人们则紧跟在后一筐筐地捡起来,装进袋子里。小时候常常站在地边望着满地白花花的大土豆充满对土地的敬意,春天那些小小的土豆种子土地就能结出这满地的果实来。起过土豆,掰完棒子,打了谷子,收回豆子忙完众多的农活之后,仓满窖丰的满足感充盈着农人的内心。农民丰收的汗水是要用朴素但丰富的食物来犒赏的。 勤快的姥爷常常是村里完秋较早的人家,小姨就会用新红豆煮馅,用新米磨面,新榨的麻油炸糕。再熬一大锅的土豆圆白菜和豆腐。全家人围坐在炕上,吃着今秋所有新鲜的粮食,享受着自己劳动的成果,觉得竟是那样的幸福 美满。然后小姨让我把放在炕头大饭盆里捂得软软的炸糕送给村子里那些还没忙完的人家,看着他们接过糕时朴实的微笑,听着他们吃糕时由衷的称赞,我那幼小的心灵真切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 。秋的丰盛是无法用文字一一写完的,转眼一场雪的到来,我们便走进了冬天。

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回到了父母 的身边。北方的冬天清冽而寒冷,有两个关于冬天的画面,时常徘徊在我的记忆中。一个画面是:冬天的早晨,天还不亮,我们兄妹三人,醒来后在被窝里听父亲 教我们背诗,学用四角号码法查字典。背得都是最简单的绝句,比如《静夜思》比如《回乡偶书》那时父亲鼓励我们三人比赛,谁背得快,查得对,就能从父亲那里获得奖励,奖品就是一块水果糖或者几颗花生。然后等天亮了,摘下窗帘家里窗户的玻璃上会结了厚厚的冰花,我们三人会把几块玻璃分开,任意在上边涂鸦画画,吵嚷着让父亲做裁判,评价谁画得最好,现在想来那结着冰花的玻璃给了我们三人想象力自由驰骋的机会。我们四人在炕上嬉闹之中,母亲已经开始准备早饭了,那时最好的早饭应该是混合面条子。(所谓混合面,是指用白面和玉米面参和起来做成的面条,因为那时白面还是很稀缺的粮食。)母亲擀的面条均匀而细长,尽管混合面没有纯白面劲道,但适当的软硬和恰当的火候,依然可以让母亲把手艺发挥到极致,浇上最简单的香喷喷的油酱汤或者用酸菜加土豆条熬制的汤,都是香滑爽口,回味无穷的。另一个画面是:初冬时节,刚刚收完秋,土地还没有被翻过,父亲就会带我们三人到地里捡拾农民落下的豆子和玉米。虽是初冬,但早晨已经很冷了,走在窄窄的小路上,迎着开始冻脸的风,身子不由得会瑟瑟发抖。记得父亲曾讲过一个穿的很少的穷樵夫靠劳动战胜寒冷在比赛中打败一个穿着貂皮大衣不愿劳动的少爷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劳动不仅光荣而且让人变得强大。当我们兄妹三人从一块地的一头捡到另一头常常不会有太多的收获,但每一串豆子和每一个玉米都是我们亲手捡起来的,会更深刻地理解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觉得格外珍惜。当我们随着父亲走在回家的路上,当我看到暖暖的阳光照在西边的山头,当因为劳动而逐渐变暖的身体轻快的跳跃在父亲的身旁,我幼小的心灵相信了劳动的力量。回家之后,母亲作为奖赏有时会为我们三个每人煮一个鸡蛋,然后奢侈地每人一碗素馅馄饨汤,加上辣椒,加上自制的烧白菜,吃起来那感觉终身难忘。我知道,现在依然驻扎在我记忆中的不仅是食物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是爱的味道。因为有这浓郁的爱,冬天不冷!

我心里的春天是和风,是细雨,是花香。漫长冬天的孕育之后,北方的天被春风“咣当”一声吹开了,伴着青草芽子的清香,和着槐花柳絮的芬芳春天摇曳而至。 上初中后,我家随父亲搬到他任教的乡中 。环境的改变,身边同学玩伴也在增加,那时结交的朋友如今很多已我是终身的挚交了。当时住校的同学吃食堂条件是很艰苦的,有时我会带同学来家蹭饭,妈妈的巧手让普通甚至简陋的食材活色生香,一位现已在外地的朋友,见面时还常说起念书时在我家蹭饭的情景,言语间充满着留恋和向往。 那时,在我家旁边父亲开了小一片荒地,种了一大畦韭菜。冬天父亲会用农家肥把韭菜畦盖起来,等到天气变暖,就用水洇着。春风吹来,韭菜就会破土而出,妈妈教我们割第一茬韭菜时茬子一定要特别低,那样再长上来的韭菜叶才会宽大厚实,质地也更鲜嫩。“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的诗句多好地表达了冒雨剪来的春韭乃待客的上乘之品呢。记得,一个春日的中午,我带几个因故周六下午不能回家的同学来家吃饭,母亲见我带同学来家,急忙到园里割回一把韭菜,我们七手八脚地帮忙把韭菜捡过洗净,嫩绿的韭菜,泛着阵阵清香,母亲熟练地把韭菜切碎拌上一点腌肉沫,加入花椒调料,这在当时条件下已是很精致的馅了。母亲把醒好的面搓成一个个的剂子。然后擀成外薄内厚的面饼,像表演一样快速地包馅,接下来用手轻轻按压,直到把饼馅按均匀,把整个面饼按成薄薄的圆形。烙饼的过程在我看来也是满含技术的,当时麻油还很精贵,所以,母亲会在烙饼翻转刷油的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点点水,让馅饼香焦中透着劲道,入口时外焦里嫩,好吃极了。当母亲把一盘凉拌土豆丝,一盘炒柴鸡蛋,一盆酸辣豆腐汤,加上一张张外皮焦黄中还冒着油泡的馅饼放到桌上时。我的同学们都震撼了,对于吃一个星期大锅饭的她们而言,这餐饭食真的是太丰盛了。其实,在今天看来,那是多么普通的饭菜啊,但是正因了那个物质还匮乏的时代,还有那个年龄中的我们,那个温暖的春日,那食物中清香的味道成了我们记忆中的永恒,也成为我们日后漫长的岁月中回味年少时光,纯真友情的线索。所以,就在今年暑假,父母从弟弟家回来避暑,我好几个初中同学依然耍赖般要去再吃老太太做的饭。于是,我的老母亲又如当年一般为我在家招待了同学们。那天我的说说是这样写的:不惑之年,仍然有老爸和老妈在家帮我招待初中同学,吃着熟悉味道的家常菜和充满老妈风味的粗茶淡饭,大家都感觉似乎又回到了周末到好朋友家蹭饭的少年时光。感谢岁月帮我们把友谊酝酿成酒,感恩 有父母疼爱着的每一寸光阴。

暑热难耐之际,最好的解暑之方是奔波之后,回到家里,依然可以吃到母亲亲手做的饭菜。无论离家多久,无论你身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无论你后来曾经吃过多少珍馐美食,养育你长大饭菜中那种妈妈的味道在你记忆里不会改变。我弟弟从读高中起就离家住校了,后来在外地上班,一年中很少能回家,但他每次回来都要吃一顿母亲做的玉米面凉粉。所谓玉米面凉粉,它不同于我们一般印象中的荞面,粉面凉粉。它的原料就是玉米面,加水后混合成流体,然后在锅里把水烧开,加入少许的白矾,把混好的流体慢慢地倒在锅里,同时要不停地搅拌,防止玉米面结块,直到变成了软软的玉米糊,这才完成了凉粉的第二步。第三步是把这些面糊用铁勺舀起倒进一个叫漏勺的器皿里,然后面糊透过漏勺底部均匀的窟窿落到下边的凉水盆里,这时面糊就在漏勺的作用下变成了一个个蝌蚪状的玉米面凉粉。捞一碗再浇上妈妈自制的酸菜汤,加一点芝麻辣椒油,就着几个可口解暑的小菜,那份酸爽,那种清凉,在我们的记忆中堪比任何美味。然后在和妈妈的闲谈中,躺在自家的大炕上,迎着窗外吹进的阵阵凉风,听着村里隐隐的鸡鸣狗吠,沉沉地睡去。放假在家时心里的那份宁静与平和是这个夏季最迷人的清凉。

不觉间,我记忆中家乡的味道又走过了一个四季轮回。仔细回味起来,我所谓的美食真的没有一个能称得上高雅和精致,甚至连一点高大上的食材都没有用上,可就是这些平凡普通的饭菜养育了我们,无论今天物质怎样丰富,我们曾吃过多少小时候无法想象的精致奢侈的食物,可常常萦绕我们唇齿之间的还是那种记忆深处老家的味道。所以,常回家吃饭吧,就让我们的孩子一如当年的我们能吃着妈妈的拿手菜长大,心里永远铭记家的味道。常回家吃饭吧,或许父母已经老到不能再为我们做饭,让我们做给父母吃吧。在爱的味道中,我们陪着孩子长大,我们伴着父母老去,如此,路途漫漫,因为有家,无关冷暖;岁月悠悠,心中有爱,沧桑亦圆满。

《张宝梅:常回家吃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276224.html

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