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4小时演讲,普通人最该铭记的6句话。

茸茸的小爪子日期:励志演讲阅读:3031

撰文|阿何

这几天,朋友圈很多人都在转张小龙的年终演讲 以及各种解读。

大家把他称之为“微信之父”,一个在方方面面都对我们生活 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他的年终演讲讲了差不多4个小时,我也花了几个小时将完整内容看了好几遍。

演讲大部分内容当然都与微信、生态有关,但我认为里面表达的很多思想、价值观对普通人,特别是创业 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

演讲里面有6句话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01

“我觉得在中国来说,每天都有5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事情”。

我有两家创业公司,生意模式都和微信生态有极深的链接,可以说是最关心微信产品功能的一小群人。

这几年,我和一些同行最深的感受就是,微信真的是一个非常“任性”的团队。在产品开发迭代上,它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步调在走:很多我们设想中顺理成章会推出的新功能,可能几年都不见踪影;时不时,它又会有些完全预料不到的举动。

可以说,这几年吐槽微信的次数简直数不胜数。但也就是这几年,使用微信的人却越来越多,它对我们生活各方面的渗透也越来越强。我自诩是一个对产品挺有感觉的人,但回望自己当初设想的“微信应该有的样子”,再和现在的真实情况相比,会发现还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作为一款国民级的APP,微信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0亿,每天收到的产品反馈和吐槽数量可想而知。这些建议中,固然大多数都是毫无价值的吐槽,但也不排除有很多具备洞察力的反馈,如何对待它们、处理它们其实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张小龙却始终能保持初心,这点实在让人敬佩。

创业圈一直非常迷信“快速迭代”这个词。产品有个最小模型就推向市场,然后根据用户建议迅速迭代升级,最终越来越好赢得用户和市场——认识的每一个创业者几乎都能跟我讲出上述的道理,然后再介绍自己的宏伟计划。

然后无数人都在迭代,真正能走到最后的却是少数。更多看到的,是产品并没有通过无数次的迭代赢得用户的心,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了。

在“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东西”和“用户想要的东西”之间,如何去平衡和定夺是件考验人的事情。哪怕是再诚恳的反馈者给出的建议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更多时候用户其实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没搞清楚。这时候,它们需要的并不是你的“快速迭代”,而是你的坚持。

我发现但凡杰出的“创造者”,如乔布斯,如张小龙,几乎都有这方面的特质。

做产品如此,其实做人也差不多。相信每个人都遇到过很多长辈、领导、朋友在“教自己怎么做人”,在这些反馈和自己真实的想法之间如何把握,可能就是普通人和杰出者的重要区别。

02

“自豪的是,做异类是表示你与众不同,那就是很优秀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其实从小到大都特别害怕自己哪一天会显得“与众不同”。因为这样会显得你很怪,更容易遭受攻击和非议。

记得读书的时候,一个宿舍的同学都在睡懒觉,我会早起去图书馆看书。没几天就会有人阴阳怪气地说,“哟,你真是一个努力的人啊!”,然后就一个宿舍的人都盯着你看。惭愧的是,在这种压力下,我很快就放弃了自己的阅读计划,也开始睡起了懒觉。

好像很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特点,非要把自己藏在人群中才能找到安全感。哪怕心中有要去改变的想法,也因为害怕被讨论而不敢表露出来。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天一天变得和所有人都一样了,而这往往意味着平庸。你可以说这是大环境的错,但何尝又不是自己的问题呢?

所以,“敢于不同”其实是中国人非常稀缺,也非常有用的特质。该任性的时候,我们适当还是要任性一把。

03

“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

作为一个10亿用户规模级别的产品,微信的每一次升级和改版都会引来无数人的吐槽和抱怨,成熟的压力可想而知,那张小龙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呢?

他说了两个要点:

第一个是好的产品一定要有自己的基本原则,为此他还引用了德国产品设计师Rams的十个设计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

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

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

第五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

第六个原则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

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

第八个原则是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第九个是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

第十个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所以,微信很多看似“没有逻辑”的产品设计其实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是在这些基本原则驱动下做的选择。

那些新的改变是因为原则,那些坚持不变的同样是因为这些原则。

第二个要点是去接受“永远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这个事实。你做不到让所有人满意,这也不应该是任何一件事的出发点。但是你可以让自身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如何去确定真的“越来越好”呢,有时候并不是外界的评价,而是自己最初确立的那些基本原则。

04

“我们后来的很多产品,都有邮箱阶段的影子在里面。”

微信的诞生有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某天深夜,张小龙在听歌的时候突然有了要做个新产品的想法,于是马上给马化腾发了一封邮件,而且得到了后者的认可,而这个产品就是后来的微信。

这个故事很美,但也容易给人这样的误导:天才们的成功 都来自灵感。

张小龙当然是一个神级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当年凭一己之力撸出了Foxmail这个牛逼的邮箱应用,后面又将QQ邮箱做成国内占有率第一的邮箱产品,再然后更是放出了微信这颗大卫星。

但他自己也承认,微信后来的很多功能(比如朋友圈、订阅号)其实都可以在QQ邮箱的功能里面找到影子。也就是说他的很多“神来之笔”并非无迹可寻,同样是多年积累的结果。

我自己是做在线教育 的,刚起步的时候公司员工很少,自己一个人兼任了讲师、运营、设计师等多个岗位。当时就有朋友很惊讶,说我为什么能同时在这么多方面都有突出的能力。但他不知道但是,在这之前我已经做过无数个失败的项目了。那些项目虽然都失败了,但依靠项目我锻炼出的营销、培训、运营方面的技能却留在了我脑海里。直到做在线教育的时候,这些积累终于爆发出了威力。

一个人吃了5个包子终于吃饱了,问题在于很多人只追求那第5个包子,而对前面对4个毫无兴趣。连张小龙这样对神同样需要积累,更何况我们呢?

05

“人们会以为很多东西是正常的……”

张小龙自称微信是一个很“另类”的产品,比如微信从来没有开屏广告,不会像很多APP一样逢年过节就改头换面添加很多花里胡哨的产品。

他还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像APP胡乱推送营销信息、用文字来欺骗点击等行为,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在这样干,结果用户的容忍度越来越高,甚至觉得这些都是“正常”的。

也就是说:

一些事情明明就是不对的(不好的),只不过因为大家都在这么干,结果就显得“正常”了。到后面你不这么干,你反而显得不正常了。

但张小龙并不认可这一点,他认为好的就是好的,应该被坚持,而不好的就是不好的,应该被抛弃。也就是说做产品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哪怕周围的人已经纷纷突破了这条底线。

这段话给了我特别深的震撼。

环境对一个人的塑造能量是巨大的,这种塑造包括了对人的价值观、自我要求的改变。

我自己曾经经历过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还在读大学的时候,一次回老家跟老同学聊天,他问我高数考了多少分,我说这次没考好才考了90分(满分100分),结果他就说我在装逼。

他不知道的是,我90分的成绩在我班里只能排倒数几名,很多人都拿了满分。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评判的标准也不一样。我自认为考的差是真的,因为我是拿身边的人作为参照物。他认为我装逼其实也是真的,因为他身边的参照物可能只能考60分。

所以人对自身对“堕落”往往是毫无自知的,因为他身边的环境迷惑了他。而张小龙给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1、自己内心要对自己有很高对要求(底线)

2、要选择优秀的参照物(尽力融入优秀的环境和群体)

我想这对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

06

“一切盈利都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后的自然 而来的副产品”。

曾经有段时间,我沉迷于营销和文案之中。因为我发现,在这两方面下功夫是提高公司营业额最有效、最快速的方式。

一篇好的文案,转化率可能是坏文案的5倍。多找一个合作渠道,可能一个星期销售额就能翻一倍。由此带来的刺激简单、直接,导致我花了超过90%的时间在这两方面。

头几个月,效果确实非常好,公司的生意蒸蒸日上。但越到后面情况越差,因为客服人员、技术人员跟不上,公司的服务越来越差,客户满意度越来越差。客户反馈的很多产品确实存在的问题,也因为繁忙而没有时间去改进。

直到后来一个客户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是不是一家骗子公司呀?!”,我才警醒过来。

后来我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基本原则,一定要将产品和服务作为公司发展的驱动力。虽说短期内公司的业绩回落厉害,但后面回头客越来越多,慢慢的反而超过了之前的峰值,而且得到的基本都是好评。

这几年创业,最深的体会就是发展还是要回归到用户体验上。用户体验好了,其他方面的努力带来的是乘法效应,公司可以指数级增长。用户体验不好,所有的努力最多就是个加法效应,而且一切都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随时崩塌。

作者简介

阿何,清华理工男,职场 充电宝&唯库创始人,感性理性兼备的写作者,专注于励志 、职场、情感、亲子、社会话题等接地气感悟与分享,帮你成为更好的自己。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欢迎分享,置顶尤佳。

《张小龙4小时演讲,普通人最该铭记的6句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274565.html

励志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