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勤”和英国人的“懒”

-半世惆怅日期:名家散文阅读:9620

原创 彦子 彦子随笔

中国人的“勤”和英国人的“懒”

说起来,这真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光看标题,就容易把人带入争议的漩涡。不管怎样,我想表达的,或许,跟我所总结的题目,并没有归根结底下定论的关系,只不过从局部观察和体验,得出的主观感受。

其实,很早就想写这么一篇文章,但激发我写这篇文章的最直接因素是——快递:中国快递和英国快递。

在中国寄快递,一个电话,选择很多,快递人员基本会在你所希望到达的最快时间出现在你面前。

“女士,您好!请问你想寄什么东西?”一到门口,快递单子递给你,快递袋子也准备好了。如果你需要纸箱,此时,快递纸箱也随身携带。

“嗯,我想寄的就这些!”你要么把东西抱到快递小哥面前,如果东西比较重或者体积较大的话,只要你大手一指,人家迅速上前帮你打包。

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毕竟人家这么热心地带上包装材料,上门取货已超出我的预期,竟然还有打包服务,实则已喜出望外。

快递小哥不愧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三下五除二,包裹打好了,一称,快递费也算好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万事大吉,搞定了,你就坐在家里,翘首以待包裹到达时间。

话说,在英国,我也有过寄送包裹的经历,说起来,稍微复杂了一点。先在网上下订单,你要寄什么,长宽高、重量,这个长宽高,当然是包装纸箱的长宽高;下订单,不可怕,可怕的是——打包!打包!打包!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几乎想吼三十遍,你可别小看这个打包,蕴含的工作程序可真多,可复杂。

首先,你得有合适的包装纸箱,快递小哥可不管这一块;其次,纸箱里的填充材料,你要自己搞定;再次,你还要一层胶、一层胶,粘来粘去,万一哪里没粘好,在运输途中被某位快递小哥,重重一拉,散了架,那你只能自认倒霉。唉,白忙活了一天。

寄过不少国际快递,所经过的流程:下订单(这一步已经交好快递费)——打包——叫人上门取货或自送邮寄点。通常情况下,我会事先打好包裹,再去填订单,不然,包装尺寸没法把握,商品重量也不好精准,只有打好包以后,才有底气去填订单。

打包,这个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相当复杂,考验智力、耐力和毅力的活儿,我暂且抛到一边,表示无力吐槽。听说,也可以请人代打包,不好意思,250元人民币/个,这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工费就这么贵。

寄快递,浩瀚星空里的一粒沙而已,比这寄快递更让人心胸郁闷,欲一吐而后快的是——收快递,或者等快递。在英国等快递,那才叫折磨人心。

上次,本人需要买一个什么东西,实体店缺货,就去官网下了单,官网宣称3~5个工作日可以送达。

掐指一算,最多五个工作日,也就是一个星期,于是,我在前一个周六毫不犹豫地下了单,准备五天的时间去等待。等呀,等呀等,犹如饿了的瞎子在等香喷喷的糯米饭,只是,等来等去,迟迟不见糯米饭飘香,肚子却饿得咕咕叫,最后,实在等不及了,才发现,米还没开煮呢。

在英国等快递,恰如瞎子等糯米饭的感觉,我周六下的订单,周一看了一眼,订单状态没变;周二看了一眼,订单状态还是没变。一狠心,不看了,直接等周四看吧,按道理,周五要送到,周四起码要发货吧。周四一转眼就来临,我check一下,还是没有变啊,忍不住给客服发了一封邮件,询问一下为什么还没有发货,顺便也提了一句,五个工作日很快就到了。

By the way,在英国,发邮件貌似比打电话更管用,打电话常常是无人接听,要么是忙音。忙才怪,电话就是虚设,只适合打出去,不适应打进去。邮件,虽说慢是慢了点,但至少零零散散,还有回复,虽然也来得姗姗。

周五,收到回信,说宝贝昨天已经发货,今天你就在家等快递吧。我这心花怒放,翘首以待地,真的就坐在家里等着快递小哥来敲门。可是,从早上九点等到晚上六点,竖起耳朵,连门铃声都没听到,更别说,有人来敲门。

中间没忍住,还特意跑去前台,问:有没有我的快递,从昨天到今天,我已不下四次光顾前台,而主题 只有一个:Excuse me,Is there a package for me?

“Sorry ,Wait a minute , I check it.”前台先生满脸阳光地说。

我就耐心地站着,等呀等!

check 来check 去,“Sorry ,there is no .”东欧帅哥用一双迷死人的眼睛,两手往胸前一摊,无奈地说。

好吧,木有,本想周末让朋友带回国呢,这个时间点还没来,估计今天没戏了,但愿明天上午能送到,我只能怀着侥幸,等待明天。

正在我失望与侥幸并存的时候,手机“叮叮”地响了两下,有短信 。迅速打开,一串英文字窜入我眼帘,看得我直想摔手机。什么跟什么啊,发送者是快递公司人员,而且是没法回复的信息,信息内容是:你的包裹,已经在我们这,但周一才能送到你的手中。

言下之意,就是周末休息呗,我的天呢,包裹里的东西周日还等着赶飞机,你说,周一才能送到,请问,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意思!

重要的是,官网宣称最迟五个工作日,我等了整整一个星期,到头来,你跟我说,下周一才能送到。谁说,资本主义国家有强烈的契约精神,这明显就是商家违约。大概,商家也有托词,我的货早就发了,是快递公司没送到,我也没办法。唉,快递小哥任性,周末想休息,才不管你急不急呢。

与之相反的是,我在国内电商平台下的订单,前一天提交,第二天天还没亮,手机就响个不停,不管是淘宝的还是京东的,人家第二天就送到了。快递小哥还要打电话向你确认,那个热情啊,那个劲头啊,真恨不得你这一刻下订单,下一刻,订单里的宝贝就送到你手里。你能感觉出那份如闪电一样的速度,还有快递员恨不得多送几单的激情吗,想想真感动。

在英国,一切都慢腾腾的,说得好听一点是平和,说得不好听,明明就是懒惰,是贪图安逸。每天工作时间就这些,我可宁愿包裹少一点,拎几个慢悠悠走,多好啊!这才是英国快递员的心声。一天最多一趟,还开着大卡车,一个地点,一个地点地停,周六,偶尔还有几个快递公司送货;到了周日,那简直就是全民休息日。

当然,不仅仅快递行业如此,其他行业,如零售业,商场、小店之类的,周日大都只营业半天。这还是在伦敦这样的大都市,若是一些小城市,小镇,周日连半天也没有。之前,我们周末去英属殖民地的直布罗陀游玩,那里不管是商场还是街边小店,周日一律不营业。

在伦敦,一般商场,平时,晚上八点多就打烊了,不管是五点就夜幕笼罩的冬季,还是晚上十点仍然亮如白昼的夏季,商场规定八点打烊就八点打烊,哪怕七点五十,你想再进去,都有人拦住你,提醒道:不好意思,不能进入,我们要关门了。

平时都这么严格,更别提重大节日,更加是全民RELAX & HAPPY的时刻。复活节,停止营业一整天;圣诞节,停止营业一整天,或许,还有其他时间。

这在中国,几乎不敢想象,每一个节日,都是刺激消费的最佳时刻,商家恨不得每个节日都变成购物狂欢节:

情人节,情侣们的购物狂欢节;三八妇女节,妇女们的购物狂欢节;五一劳动节,劳动人民的购物狂欢节;六一儿童节,小朋友的购物狂欢节;九九重阳节;老年朋友的购物狂欢节;十一国庆节,全国人民的购物狂欢节;没有单身节,那就创造一个“双十一”,单身狗的购物狂欢节;有了“双十一”还不够,再来一个“双十二”,继续购物狂欢节……

有这么多购物狂欢节,背后,就要有这么多人奉献力量,为大家服务;比如商场里的店员;电商里的理货员,快递员……很多很多,牵一发而动全身。商场一般营业到晚上十一点,才恋恋不舍地关门;若是碰上重大节日,不是提前打烊,而是延长营业。

我记得,在衡阳,就是除夕那天,商场都营业到晚上,听说,初一下午继续营业。店员们能休息的时间,不过是大年初一上午,尽管这样,她们乐意,或许,勤劳惯了,或许,为了赚更多的钱。

在英国,似乎每一个人都不怎么看重钱,如果要在休息享受和赚更多钱之间选择,可能大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前者。

也许,英国人的懒,体现在方方面面。刚来伦敦那会,天天经过的小路旁,有一栋房子在建,那时早已围起来,半年过去了,几乎没什么动静,偶尔有工人来来回回,好像在忙作,但似乎还没见雏形;一年过去了,房子总算有了雏形,不过是一座三层楼的小房子而已,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要建什么高楼大厦,摆了那么多机器,站了那么多工人,结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也只是一个框架,整个房子的修缮工作还得继续。

小时候,我们村里建个这样的三层楼小洋房,三四个月时间就搞定了,还没什么现代化工具和机器,全靠人力。不过,人们都很勤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会如此高效率。

貌似之前参观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讲到TUNNEL,也就是隧道,顺便提到隧道怎么建成的。听他那个意思:他爷爷的爷爷开始建这个隧道,从年纪轻轻一直修到满头白发,结果,隧道还没完工;爷爷的爸爸辈继续上,又建了几十年;最后,是在爷爷的孙子辈手里,这个隧道才终于竣工通车。

一条隧道,凝结了三代人的心血,历经上百年,难怪有人戏称,在中国,一辈人可以建几条隧道;而在英国或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几辈人能建成一条隧道,都颇感欣慰。

不知道,这个笑话是为了突出资本主义工程在质量方面的把关,还是为了突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就是做事慢。或许,兼有。

说到这,我又想起最近一条很火的推送:一个法国面包师因为太勤奋,而被政府罚了款。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法国面包行业有规定:一周最多营业六天,休息一天。而这位面包师竟然无视面包行业的这个规定,为了给顾客提供方便,勤奋地劳作了七天,结果,飞来一笔罚单。

原来,在资本主义国家,勤劳还有错,还要被罚款;这若要在我们大中国,大概都要笑掉大牙。在我们眼中,勤劳,才是一个人引以为豪的品质,也是人们为了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当然,我们也不能凭这些表征现象,就妄下言论:中国人都是勤劳的,而英国人都是懒惰的;也许,大部分如此。每个国家都有勤劳的人,每个国家也都有懒惰的人,我之所以用这个标题,说的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当然,“懒惰”这个词不见得用得十分精准,或许,更接近于闲适、安逸之类的词。

说到这,笔者忍不住来琢磨琢磨,中国人的勤与英国人的懒,造成这种局面的背后原因有哪些,全当管中窥豹,谈一谈自己拙见。

第一、截然不同的文化根源:勤奋&人权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信仰是:勤、俭才是人们致富的法宝,也是一个人过上幸福 生活 的必然途径。勤能补拙、勤学苦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业精于勤荒于嬉……说到有关于“勤”的成语、谚语,古诗词 ,那几乎三天三夜都数不完。

每一个即将入学的孩子,都被告知要勤奋;每一个即将要走入社会的年轻人,也被苦口婆心地劝导,要努力工作;只有勤劳,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

英国,不仅仅是英国,绝大多数受过文艺复兴思潮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他们的字典里,“人权”“自由”才是第一位。

比如,人有工作的权利,也有休息的权利;有劳作的权利,也有享受的权利;我不需要一味地付出,我也要享受得到。一周工作六天,剩下一天,我用来休息,用来享受;法定工作时间该多长,就多长,我绝不多工作一秒;这大概是他们内心的想法。当然,像英国很多有孩子家庭的女人,都选择一周三天的part-time job,而且还不用坐班。

资本主义很多文化思想,大多传承于十四世纪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人们提出以“人”为中心,主张人应该有享受生活之美的权利,人可以去怀疑、探索、甚至创造这个世界。既然人是主导,他也能主导自己的生活。

第二、工业化阶段不同:小农社会&工业革命

大中国,虽然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发,小作坊的出现,间歇地也伴随一些机器生产,但因为进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严重受阻、滞后。

当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第一次、第二次工业大革命的时候,中国还处在“小农思想”、手工作坊阶段,不知道机器大生产为何物,全部靠人力。在这种经济局面下,只有倡导“勤”,才能激发更多劳动力投入劳作,才能得到更多收获。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正因为中国一直处于“农耕文明”为主导的社会,工业生产不发达,从而也诞生不出像西方国家所出现的工业化大革命运动。

而英国,不仅跟欧洲大陆联系紧密,而且又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很多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都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大大降低了劳动力的需求,解放了一大批劳动者。

也许,在他们的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准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他们也曾倡导勤劳,倡导努力,倡导夜以继日劳作的励志 言语,但是,等他们的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多曾经需要人工、手工才能完成的工作,都被机器取代,绝大部分劳动力被解放。

人总是要劳动的,整天游手好闲,终究,会出现社会动乱,于是,这绝大部分劳动力开始平均地享受某些领域内机器无法取代的工作,平均分配,平均劳作,这样,才能彰显公平。

第三、社会福利不一:零福利&高福利

人要生存,总是要穿衣、吃饭、住房子,生病了要看病、到了一定年龄要生孩子、养育孩子,送孩子接受教育 ……这哪一样不需要花钱,在中国,所有这些花费只能靠自己去赚取。

重要的是,每一样都不便宜,刨去吃饭穿衣,或许还能应付。说说这个住房子,中国的高房价,应该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大有站在世界巅峰的感觉,光这一项,就足以把人打入十八层地狱。

再来说说看病的钱,有句俗话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中国的医疗一方面,贵;另一方面,毫无保障可言,人们很没有安全感。哪怕是一个小康之家,若家庭成员稍微得了重一点的疾病,这个家基本会被医药费给掏空,家徒四壁,变卖房产都不一定。

生孩子、养孩子的花费,更不用提。生孩子,本身需要一笔医疗费;孩子生下来,奶粉钱;稍大一点,各种教育费用;就算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依然逃脱不了各种变本加厉比学费本身不知高了多少倍所谓的学杂费,每一笔,都是昂贵的开支。

那我们再来掰扯掰扯,在英国,是否也需要这些花费。无可否认的是,如果你想生活过得更好,更有品质,钱,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你只是想生存下去,对生活质量并没有多大追求,恭喜你,哪怕你一个月不工作,一年不工作,也不会饿死,或者病死,或者被孩子高额的养育费、学杂费给拖累死……

我们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来比较,还是先刨去吃饭和穿衣,首先说到住房。我去年写过一篇关于《英国人的平和》那篇文章,谈到我们去一个朋友家做客,他们家住的是HOUSE,类似中国别墅,在伦敦1区,对应北京的西城和东城。

我们对她的房子垂涎三尺,并羡慕地戏称,周围的邻居肯定都是大富豪。谁知,她淡定地说,隔壁住着一个单亲的女人,没有工作,带着三个孩子。

“啊?没有工作,还能住这么大的房子?”这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事情多着呢,人家不仅住着豪宅,不用上班,每个月还有人给她发钱,而且按人头算,养育孩子的费用都包括了!

天哪!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你是不是惊呆了。

天下真的有这么好的事,当然,不是她的前任丈夫给的,也不是某位功勋卓著的亲戚给的,而是英国政府给的。在英国有个COUNCIL的机构,我想,应该是这个英文,如果可以翻译成中文,应该是国家贫困救济组织。

英国的COUCIL 不仅给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士(当然是英国居民)提供基本的住房,每个月还有一笔保证基本生活的救济金,如果有合适的工作,也会优先推荐给他们。话说,衣食无忧了,谁还想工作,还想勤劳。

看病,全民医疗。如果你有钱的话,也不妨碍你去追求质量更好、更高端的私立服务;如果,你只是想治愈疾病,公立医院,完全满足你的要求,而且还不用花钱。这个真的很重要,至少让人有安全感,不会出现人人自危的情况,也不会出现“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的局面。话说,公立医院的设施着实还不错。

生孩子,一切都是免费;小孩若有什么疾病,就像全民医疗不包括的牙科 ,在英国,只要你没有工作,20岁之前,这些医疗都是免费提供。

教育,有私立学校,也有公立学校;有钱人不吝惜花钱,那就去私立吧;钱不多的平民阶层,大多选择去公立,不仅不用交学费,有些还有特殊补贴,也没有所谓的学杂费,就连午餐,也都是学校无偿提供,说得确切点,政府提供。

正因为英国的福利政策如此好,所以,对于一些人来说,根本就没有劳作的意义,如果只想求一个温饱,一个生存,不劳作也能实现,为什么要勤快呢。

第四、人的欲望不一样:对金钱的饥渴&对金钱的平淡

说了那么多客观原因,再来谈谈主观原因,说实话,人的主观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客观原因影响。

譬如,说到人的欲望,很显然,中国人对金钱的占有更加强烈,甚至饥渴;而英国人,对金钱的追求平淡很多。

中国人为什么对金钱有强烈的占有欲和攫取欲呢,那是因为在中国,没有钱,没法生存;而在英国,就算你没有钱,一分钱也没有,你依然可以生存下去。

关乎到生存这样的大问题,谁还敢松懈,我们先不谈高质量的生活品质,我们只追求基本的生活,但这些基本的生活条件都离不开钱。没钱买米,人们可能饿死;没钱买衣服,人们可能冻死;没钱买房子,人们只能住在桥洞下;没钱看病,人们就要病死;没钱给孩子上学,孩子小小年纪就要浪迹于混混之中……

在中国,这一切都需要钱,没有钱,你不仅不能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就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没法保证。如果你在这个世界的生存权都被剥夺,你还不努力,不勤奋吗?

人们只有努力去攫取金钱,占有金钱,才能实现生存权,不管用得是什么方法。当然,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勤奋,来实现对金钱的获得,也许,这也可以算作中国人勤劳的一点点原因吧——因为对金钱的渴望,对生存的渴望。

在英国,不存在这些假设,他们根本不需要拼了命一般去赚钱,也不需要拼了命一般去勤奋。如果,有人拼了命一样去勤奋,大概也不是为了基本的生存,而是为了更高的生活品质,抑或是某种信仰。

其实,在《英国人的平和》里,也可以窥见,英国人的金钱观。

或许,中国人的勤和英国人的懒,还有其他原因,比如体力劳动者工资也很高,他们用很少的时间也可以赚取很多金钱,所以,他们不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多劳动;或许,还有更多……

笔者也只是用生活中的小事件、小感受,来阐述这么一个大问题,确有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的嫌疑;更多的,权当抛砖引玉,激发别人的真知灼见。

彦子

2018年3月20日星期二

《中国人的“勤”和英国人的“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meiwen/118701.html

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