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创新:永恒的课题

我爱你不是我碍你日期:教学管理阅读:8236

摘要:语文教学在创新 教育 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知识创新对人们运用母语读写听说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如何发挥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育自身如何创新,已成为紧迫的 研究 课题;新世纪语文教育要不断创新,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创新,其次 理论 研究要创新,第三,教学实验也要创新;希望研究中辩证法多一点,视野宽一点,目光远一点,合作气氛浓一点,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才能快一点。

关键词: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教育观念;理论研究

一、从创新视角反思百年语文教育

在世纪之交,语文教育成为 社会 关注的焦点之一。近两年来,“圈外”人士的批评相当尖锐,促使“圈内”同仁认真反思。各地报刊发表数以百计的文章,谈到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本文从创新的视角反思语文教育,并提出几点想法,与关注语文教育的方家讨论。

教育具有 时代 特征。其 发展 总是受到 政治 、 经济 、文化等因素的 影响 。母语教育又是教育中最敏感的,常常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改革母语教育既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本世纪的 历史 难题。

教育学专家指出:20世纪的 中国 教育学史上、有过四次热潮,两度曲折。(1)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废科举兴学堂,个别教学变为班级授课,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的引进与仿效,形成了第一次热潮。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其实质是教师中心、学科中心、教材中心。(2)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杜威来华讲学长达两年多,实验主义教育学的引进与传播形成了第二次热潮。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是中心”,以儿童的亲身体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3)1949到1956年。 学习 和推行原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形成第三次热潮。凯洛夫教育学的指导思想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4)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狠批凯洛夫,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生了不小的负效应,是一个小曲折。(5)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教育是一次大破坏、大曲折。(6)1977年恢复高考,中国教育重获生机,近二十多年来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第四次热潮一直持续至今。

从上面简单的回顾可以看出:本世纪的中国教育学步履蹒跚,是在摇摆之中前进的。

语文学科教育百年来的发展轨迹,与教育学的历程大致吻合。(1)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各级学堂均设“读经”科,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和师范学堂设“中国文学”科,标志着中国 现代 语文教育学科的正式诞生。辛亥革命后,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并规定“国文要旨,在于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这些规定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是自由发表思想、培养文学兴趣和启发智德的工具。1915年袁世凯复辟后恢复“读经”,倒台后“读经”随之废止。(2)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1921年实行新学制后“国文”读本改为“国语”。30年代复古派借救亡图存,再掀读经波澜,广东、湖南军阀明今读经。这时文化界、思想界对民族传统已有较为辩证的认识,一方面反对完全读经,一方面重视了国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课文重新获得了适当地位。(3)新中国建立前夕,国文、国语科改名为“语文”。50年代,前苏联专家普希金的“红领巾教学法”风靡全国。(4)1958年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5)“文化大革命”十年,语文教育更成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工具,读的是毛泽东语录,写的是“大批判文章”。(6)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得到恢复、发展,但“标准化 考试 ”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成为近年语文教育讨论中争论最多的焦点。

纵观百年语文教育,总的来说在前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空前活跃,思想比较解放,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正确观点,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编写出多种教材,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语文教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一代青年教师正在成长。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不容抹杀的。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对教育提出了新使命,作为教育基础的语文教育首当其冲,势所必然。当前的语文教育状况,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原因相当复杂。从创新的视角来反思,我认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世纪以来,常常在“崇洋”与“复古”之间摇来摆去,我不准自己的位置。学赫尔巴特,学杜威,学凯洛夫,学普希金,学布鲁姆,常常丢掉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说到“返璞归真”、回归传统,又拒斥现代教育思想,贬低国外经验。二十多年来,语文教育在 科学 化、中国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步伐,但进展不能算顺利。我们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教研员和广大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究其原因,客观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历史告诫我们:继承传统是为了发展,借鉴外国是为了创新。古代教育家解决不了新世纪的语文教育 问题 ,外国的教育家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汉语文教育问题,国外人士也不能代替我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因此,还得我们自己解放自己。

二、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奠基工程

如果说高等教育主要承担知识创新的任务,那么,中小学的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造素质为主,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品德、创造美感及创造技能技法。

当前中小学创造教育的模式主要有:(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2)开设专门的创造训练课;(3)组织学生开展创造发明活动;(4)实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5)创办专门的创造学校或发明学校。我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是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基本模式。这种形式不论在设施现代化的城市学校,还是在条件简陋的 农村 中小学,只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作指导,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而普遍地经常地实施。它未必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却可以对一代受教育者终身起到潜在的影响,因此应该大力倡导。

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汉语汉文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母语,就像母亲的乳汁、温暖的怀抱哺育了炎黄子孙,维护着中华民族的统一,也保存了民族优秀文化。在新的世纪,它也是我们走向世界、对外交际的有力工具,在解决了汉字输入 计算 机的难题之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字必将在国际互联网上逐渐成为强势语言之一。因此,如何发挥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育自身如何创新,就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

语文素质是创造素质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创造活动的必备条件。创造的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直接参与社会实践,二是间接接受前人经验。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通过阅读,从前人的创造成果中受到启发,进而思考、探索,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整个创造过程中,都离不开听说读写活动。广泛深入的阅读,使创造思维得以萌发、酝酿、丰富,为创造成果的诞生准备条件,据国外统计,科研人员在一项研究中,用于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项课题时间的50.9%。可见学会高效地阅读(包括文字阅读、屏幕阅读、网上阅读),已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当代的创新活动,大都需要许多合作者同心协力去完成,在创造过程中,通过交谈碰撞出创造思维火花,经过争辩找到最佳方案,是创新活动的普遍 规律 。听懂别人的意见,说清自己的看法,也成为创新活动的基本要求。而当一项创造成果诞生之后,如何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阐述它的意义,使之得以传播、 应用 ,则是对交际和写作能力的考验。总之,知识创新对人们运用母语读写听说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当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是中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上述要求有较大差距,许多人没有学会高效阅读,不善于口语交际,也没有学会用书面语顺畅地表情达意。二是标准化考试的唯一答案,限制了多向思维,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下面的例子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一个10岁的男孩随父母到美国,老师要他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要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 分析 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作业”会今我们的许多高中生瞠目结舌,家长们也未必能完成。但这个孩子天天从图书馆背回来一包书,过了几天,居然在电脑上打出了一本小册子,长达二十多页,题为《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分章分节,文后还列出了 参考 书目,俨然像一篇硕士论文。(见杨东平编《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这类带有挑战性、能激发孩子创造热情的“作业”,在美国、欧洲甚至日本并不罕见。相比之下,可以发现我国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正在于不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阻碍了他们创造精神的发展。

其实,语文教学培育创造素质有许多方便的途径,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奠基工程。首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是数百篇古今中外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作者大多是富于创造力的一代杰出人才,了解其创造成果,有利于培养创造意识。其次,许多文章的 内容 至少在当时当地是新颖的,甚至今天仍然能读出新意。理解作者的观点有利于激发创造精神。第三,欣赏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可以有多种视角,得出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体会,有利于

培养创造能力和创造美感。第四,文章、作品贵在创新。课文思路、结构丰富多样,语言风格各具丰采,学生可以从中借鉴创造技法,培养创造个性。第五,中小学生作文虽是“习作”,却无疑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语文活动,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如果我们给中小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自由创造的空间,我相信我们中小学生也完全能写出《 中国 的昨天和今天》之类的“作业”!

关键在于,语文 教育 工作者和家长都要转变观念,下决心把孩子们从“解题机器”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希望全 社会 都来关注和支持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在 学习 母语的过程中成为热爱母语、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母语的一代新人。

三、新世纪语文教育要不断创新

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育不能原地踏步,自身要不断创新。

1.教育观念要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 科技 发展 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 考试 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语文是民族的根,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主要学科。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的 影响 尤其深远。所以要把是否有利于培育学生创造精神作为衡量语文教育成败的一条重要标准。

2. 理论 研究 要创新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有 科学 理论的支撑和指导。 目前 许多基本理论还没有取得共识或者没能指导实践。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其理论研究的发展,需要借鉴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更需要众多同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十年前我不揣冒昧,从基础理论,学科理论和 应用 研究三个层面列举了教育 哲学 ,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阅读学、写作学、学生学习 方法 、语文教师素质,考试方法等十多个研究课题(《期待着理论研究的突破》,《山西教育》1990年第9期),希望“有权、有识之士来牵头,加强总体规划,形成研究系统”,“减少重复研究的无效劳动,填补研究课题的诸多空白,改进研究的方法,提高研究的效率”(《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际》,《山西教育》1991后第4期)。近10年来,许多课题的研究有了进展,但时至今日,中学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自发的、分散的、各自为战的封闭状态,没有形成自觉的、有组织的、整体协同的开放系统。一些本来应该由国家承担的重大课题,不得不由少数有志之士勉力支撑。近年圈外人士纷纷指责语文教育,也许正因此授人以柄。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应该关注并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东北师大朱绍禹教授曾开列同语文教育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包括哲学、思维、语言、文学、教育、心理、社会七个领域的52门学科(《语文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版)。本文限于篇幅,仅略举数端,为亟待解决者:

(1)语文教育性质。近期的论争已有两三年。从创新教育的视角看,语文是记录、交流、传播创新成果的工具,而创新精神是一种人文素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2)语文教学 内容 。“语文”的内涵究竟有哪些?主要有三种理解: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叶圣陶先生有过权威的解释:“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学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确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的文章。近年对语文教育的批评中,圈外的部分人士往往混淆了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区别,要把语文教育变成单纯的文学教育,从而取消文学以外的文章教育,削弱语文教育的社会应用功能,其实是行不通的。80年代初以来,以狭义文章(非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学”兴起,明确了文章学是语文学的主要分文学科,探讨了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方方面面的关系,认为语文学包括口语学和文章学,口语学下分听和学——听话教学和演讲学——说话教学,文章学下分阅读学——读文教学和写作学——作文教学。这方面的研究已受到普遍关注,但还未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3)语文知识体系。这里仅说语法知识。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诞生于1898年,其开创之功已载入史册。但它全面模仿西方拼音文字的语法体系,让非形态语言的汉语削足适履,从一开始就与中国语文传统发生冲突,虽经30年代、50年代、80年代三次革新,仍与汉语格格不入。中学的汉语教学虽几经调整,仍难走出困境,以至有“淡化语法”之举。80年代后期“文化语言学”兴起,使汉语研究回归汉语本体。其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开拓语文教育研究的视野。

(4)语文能力构成。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即培养读写听说能力,这一点已基本取得共识。但究竟什么是语文能力?仍众说纷纭。1997年语文高考《考试说明》首次把“语文能力”划分为五个层级:识记、理解、 分析 综合、应用、鉴赏评价。这是语文教育评价科学化的尝试。但这种划分,显然从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六级分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脱胎而来。笔者认为,为“语文能力”分层分级的思路是对的,但上述五个层级并非“语文能力”,而大多是通用于各学科的“思维能力”或“一般智力”,“鉴赏”一项至少也适用于 音乐 、美术等 艺术 学科。我们认为,“语文能力”应该指读写听说的能力,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才是语文学科独具的个性和独自承担的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把语文能力训练分解为48项要求,是一次 历史 性进步。但具体描述多,理论概括不够,显得细碎而缺乏提炼。试验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初中的基础上列举了18项能力要求,仍然概括不够。以阅读能力为例,目前尚未取得共识。阅读学研究认为,阅读能力的纵向结构可分为认知、理解、鉴赏、创造等层次,横向方面联想、想象、记忆、筛选等能力贯穿每一个层级。其核心是理解,又可分为若干操作技能。这种研究思路可以进一步探索。

(5)文学教育。应改变对课文单一、刻板的评价,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审美空间。

(6)语文教学评价。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法上应关注脑科学研究,特别是近年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的进展。

上述研究需要借鉴社会学、创造学、心 理学 、脑科学、文章学、阅读学、美学和教育侧量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与语文教学实际相结合,生搬硬套是无济于事的。

3.教学实验要创新

全国中语会申报的“九五”课题立项并取得进展,全国中语会教学实验研究中心成立并开展了活动,将为语文教学实验提供范例和增加科技含量,改变低水平重复的现状。

社会在不断进步,语文教育就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是个新课题,也是永恒的课题。语文教育创新,重在发展和建设,希望研究中辩证法多一点,视野宽一点,目光远一点,合作气氛浓一点。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才能快一点。

参考 文献 :

[1]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J],教育研究.1998,(12).

[2]李杏保,顾黄初.中国 现代 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3]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

[4]王钦韶.中国现代文章写作学的历史发展[].郑州:文心出版社,1997.

[5]申小龙.当代中国语法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6]曾祥芹,甘其勋.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7]曾祥芹,甘其勋.阅读学新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8]沈政.脑科学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9,(8).

《语文教育创新:永恒的课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lunwen/723446.html

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