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让高考作文文采飞扬

浅末日期:学科教育阅读:8325

有文采是高考语文《 考试 大纲》“ 发展 等级”评分的 内容 之一。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中,一篇篇文采飞扬的佳作成为话题作文的一大“亮点”。而修辞出新,文句有意蕴则让这“亮点”更加熠熠生辉。在众多的修辞手法当中,排比特别引人注目,主要是考生使用排比句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即在使用排比的修辞出现了创新。排比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排比+比喻。

排比句更能充分地表情达意,比喻句可使文章内容表达得形象生动而有意蕴,尤其是连续运用比喻来状物抒情的博喻和排比句连用,不仅让文章的内涵丰富起来,而且更显文采,加深读者的印象。例如:

(1)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人;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说他的命运 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葱葱郁郁,油油绿绿。

(2004年福建一考生的《人生的斗士》)

(2)爱像大海般的深沉,可以包容一切;爱像露珠般的清纯,可以滚滋润心田;爱像火焰般的炽热,可以熔化冷酷;爱像白云般的纯洁,可以点缀蓝天。

(2003年陕西一考生的《莫让白云遮住了阳光》)

(3)选择,是深邃的天空中霎时滑过的一颗流星;

选择,是青春的面庞上掠过的一丝神秘的微笑;

选择,是如水的碧波上荡起的一层美丽的涟漪。

(2002年山西一考生的《在选择中起航》的开篇)

二.排比+引用。

排比可使文章的句意气势磅礴,引用化用古诗词,又能使文意计庄重典雅,语言流畅而不失华丽之风。这种句式避免了描述性语言的刻板平淡,议论性语言的繁冗拖沓,成为几年来增加作文文采的“流行式”。如:

(1)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2004年重庆一考生的《独上高楼》)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的人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的人渴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有的人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而感动。

(2003年陕西一考生的《其实阳光很灿烂》)

(3)我听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岸。

(2002年山西一考生的《选择心灵美景》)

三.排比+对偶。

排比,能加强语言气势;对偶,能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这种句式不仅让文章的语言变得流畅华美,而且能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深化文章的主旨,让人回味无穷。例如:

(1)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

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

智者,相信自己,也信别人。

(2004年山东一考生的《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

(2)初观其文:沧海日,赤城雪霞,峨嵋雪,巫山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诸般宇宙奇观;左传文,子长史,贾生论,相如赋,薛涛笺,右军帖,摩诘画,少陵诗,几多古今绝艺。

(2002年山西一考生的《<道士塔>的联想》)

四.排比+设问。

设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一组组设问排比句,不仅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思考,而且还能让他们感到诗一般的美感。例如:

(1)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

(2004年福建一考生的《壮哉,猛士》)

(2)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靺鞨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

是什么让伽俐略不以旧 理论 为纲,让真理之步提前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

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者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曲》?

是感情这把尺……

(2003年湖南一考生的《给感情一把尺》)

(3)是什么,倏忽划过心头,留下瞬间华彩?

是什么,静静浇灌心田,培植廿甜记忆?

是什么,轻轻扣动心扉,带来永恒美丽?

是什么,让你的心我的心他的心,一齐奏响那壮美的乐章?

就是那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选择……

(2002年山西一考生的《选择的足音》)

五.排比+反问。

反问排比连用,不仅文章语句的语气强烈,感情充沛,而且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富有文采。如:

岂可让黏稠的精神血液停止流动?岂可墨从于命运的戏谑与安排?岂可让绵绵的泪水滑落年轻的面庞?少年捂住流血的伤口,选择沙砾与严霜,选择孤独与寂寞,选择坚强与希望……

《排比,让高考作文文采飞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lunwen/720521.html

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