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

人不范二枉少年丶日期:临床医学阅读:3664

作者:谢丽琴 张静平 焦娜娜 彭芳 叶曼

【摘要】 目的 探讨 农村 空巢老人抑郁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各因素对抑郁发生的作用。方法 以湖南省459名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年抑郁量表、社会支持问卷及应对方式量表,对他们的抑郁症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评定分析。结果 抑郁的发生与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对抑郁情绪有更直接的影响。结论 空巢老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可以从多途径、多方面对抑郁的发生进行预防和干预。

【关键词】 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老年群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6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0.85亿〔1〕。而空巢老人作为老人中的特殊群体,其精神保健和医疗卫生问题则是农村老年群体健康的首要问题。 “空巢老人”既要经历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还要经历家庭周期的转型;同时,随着机体开始逐渐衰老,个体的组织结构及脑功能发生改变,各系统的功能活动明显下降,这都促使“空巢老人”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如忧虑、抑郁、孤独、老年痴呆等,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抑郁〔2〕。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空巢老人抑郁情绪的发生及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促进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提供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07年11月在湖南省永州市调查5个村的空巢老人,年龄≥60岁,意识清楚,没有可以混淆测查的精神问题,并愿意参与调查的500名老年人,回收有效问卷459份,回收率91.80%。459名农村空巢老人中,男244名,女215名,年龄60~100(平均69.52±7.51)岁;婚姻状态:在婚350人(76.3%),不在婚109人(23.7%);受 教育 程度:小学及以下252人(54.9%),初中105人(22.9%),高中及中专61人(13.3%),大专及以上41人(8.9%); 经济 状况:很差24人(5.2%),较差90人(19.6%),一般242人(52.7%),较好91人(19.8%),很好12人(2.6%);宗教信仰:有信仰者86人(18.7%),无信仰者373人(81.3%)。

1.2 方法

1.2.1 人口社会学调查 根据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人口社会学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婚否、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

1.2.2 老年抑郁量表(GDS)〔3〕 采用Brink等人创制的老年抑郁量表(GDS)的中文修订版来评定被试的抑郁程度,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5,聚合效度为0.82,主要作为专用老年人的抑郁筛查表。它包括30个条目代表了老年抑郁的核心,采用“是”与“否”的定式回答,对最近1 出现的抑郁感受进行评价,10个条目反序记分后,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高。总分<10分为无抑郁,11~20分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3〕 由肖水源设计,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 和社会支持利用度(3条) 3个维度。分值越高,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1.2.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SQ)〔3〕 由解亚宁编制,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组成,包括20个条目,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9,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

1.2.5 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由研究者和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农村老人进行入户调查,对于思路清晰、能够书写的老人,调查员进行统一说明后,由老人自行填写;对于不能够独立完成书写者,由调查员逐条口述问卷内容,老人回答,调查员填写;当场发放问卷,填完后当场收回。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n相关分析、Stepise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量表的测查结果 全体被试空巢老人(GDS)平均得分为(14.12±3.9)分。分数小于10分者(无抑郁者)88人,占19.1%,11~20分之间者(轻度抑郁者)336人,占72.9%,分数大于21分者(中重度抑郁者)35人,占7.6%。表1的结果显示,轻度、中重度抑郁组在社会支持及积极应对上的得分要低于无抑郁组,但差异不显著;而消极应对的得分显著高于无抑郁组(P<0.01)。表1 三组空巢老人抑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量表测查结果与无抑郁组比较:1)P<0.01;与轻度抑郁组比较:2)P<0.05

转贴于论文联盟 .ll.

2.2 抑郁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Pears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抑郁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具有相关性,其中抑郁与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和积极应对呈负相关(P<0.05),和消极应对成正相关(P<0.01),见表2。表2 抑郁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r值)

2.3 对抑郁症状的回归分析 将人口学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示无抑郁组、轻度抑郁组和中重度抑郁组组间的受 教育 程度、婚姻状况、 经济 状况及宗教信仰有差别(P<0.05),因此,将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和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当作自变量,对GDS均分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在抑郁的回归等式中,消极应对、支持利用度、宗教信仰和经济状况4个变量都进入了回归等式,且β系数有显著性(P<0.05) 。表明此4个变量可以预测抑郁情绪的发生。其中,消极应对和有宗教信仰会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及程度加重,而支持利用度、良好经济状况对抑郁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表3 对抑郁的逐步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 农村 空巢老人的抑郁比例为80.5%,高于一般人群的10%~20%〔4〕,提示应注重对农村空巢老年人群抑郁的研究,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与心身健康呈正相关〔5〕。而作为重要的个体变量的应对方式,则决定着人们对付内外环境的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从而影响应激和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6〕。本研究结果显示消极应对的强度对空巢老人抑郁情绪的影响最为明显,它是阻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次,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抑郁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7〕。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与抑郁得分呈弱相关,这可能与样本量来源较单一且研究的内容比较局限有关,而其中以对支持的利用度的影响最大。应对方式则会影响获得社会支持的程度,采用消极应对的空巢老人在遭遇生活事件时较少向别人倾诉,也不能建设性的寻求帮助,因此所得到的社会支持也就更少;采用积极应对策略的老人通常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帮助,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所以,更应该注重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支持利用度,这样可以部分缓解抑郁的发生。最后,宗教信仰和经济状况也是抑郁的影响因素,这可能是因为经济不能独立,经济状况较差使农村空巢老人缺乏就医、改善生活的主动权,而宗教是被定义为在人类事件、行为中产生一定影响的超 自然 力量或超越存在的一种信仰,它多探讨生死问题,以生命终结与最终归属来省思人生的意义,因此,信教者通常更多关注消极现实,从而更加重了抑郁程度,本研究结果与某些社会心 理学 家〔8〕的观点相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对于抑制不安和抑郁症会产生非常有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的干预可以考虑从多个环节、多途径入手,既要村集体和卫生服务人员引导老年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农村空巢老人积极的应对方式或帮助其利用并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也需要子女和社会各界应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预防和缓解抑郁的发生。

【 参考 文献 】

1 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 中国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6):1193?5.

2 刘 淼,王爱红.老年空巢综合征的社区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10):2511?2.

3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17;127;109.

4 TieEier H.Bilgial risk fatrs fr late life depressin〔J〕.Eur J Epideil,2003;18(8):745?50.

5 翟永莉,张桂青.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654?7.

6 吴劲东,吴国丽,刘学兵,等.个性、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社区女性抑郁发生的作用〔J〕.中国行为医学 科学 ,2006;15(7):637?40.

7 Priere R,Frn E,Russell ,et al.A lngitudinal del f sial ntat,sial supprt,depressin,and alhl use〔J〕.Health Psyhl,2000;19(1):28?38.

8 ann JR, Ken RE,Ban J,et al.Religisity,spirituality,and depressive sypts in pregnant en〔J〕.Int J Psyhiatry ed,2007;37(3):301?13.

转贴于论文联盟 .ll.
《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lunwen/233966.html

医药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