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艺术》创刊的前前后后

一纸荒年 Trace。日期:艺术理论阅读:14108

《黄梅戏艺术》创刊的前前后后

1981年5、6月问,马肇旺校长找我去,他说:&ldqu;我最近几个星期在思考一个问题,黄梅戏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了,据我的统计,在四五个省的县市大约有35个黄梅戏剧团,通过电影和舞台演出,国内外观众少说一点也近百万,我想为黄梅戏办一个杂志样的刊物,把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唱腔、舞美、演员、通过文字、图片介绍出去,扩大黄梅戏影响,宣传一下黄梅戏使黄梅戏今后发展能在全国成为一个大剧种。&rdqu;我说:&ldqu;这当然好了,不过单靠我们戏校一家,力量小了,你是否慎重考虑一下。&rdqu;过了半个月不到的时间,他对我说,&ldqu;这件事经文化局研究,报宣传部批准,由安庆市文化局创作组和安徽黄论文联盟梅戏学校两家合办一个黄梅戏的刊物。&rdqu;于是我回来即向教学研究室金乡主任汇报,金主任随即让我具体操办此事,并让我草拟一个计划。以后,我在一个星期内就把草案拿出来了。现在回忆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大项与子项:

一、剧种、剧团介绍

二、表演

1、演员介绍(分生、旦、丑角)。2、演员表演心得。3、老艺人介绍。

三、音乐

1、剧种音乐介绍、分析、研究。2、唱腔唱段。3、演唱方法。

四、剧目

1、剧本介绍、演变历史。2、整理、修改、创作、新剧本。3、整理、修改、创作、新剧本的心得体会。4、分析剧目、唱词的音韵。

五、导演

1、分析剧本、手记。2、怎样排练剧目与演员合作。3、与音乐、舞美、灯光合作。4、导演计划。

六、培养接班人

1、教育计划。2、教学经验与心得。3、教材建设。4、教师与教学研究。

这个草案经过教研室余建民、李刚毅等人研讨修改后,又请马校长审核同意,即油印成征稿、约稿信函寄发省内外的、地、市、县黄梅戏剧团、群艺馆、文化馆、以及文艺界我们认为他对黄梅戏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征、约稿信寄出一、二个月以后,就陆续收到二、三十件来稿,研究室成员大家分工看稿。正在这时又出现一个新的情况,有一天马校长把我找去对我说,池州的王兆乾要调我们学校来,让我去联系引荐。 在这以前一年多,省文化厅将余建民调来安庆市,他到了安庆市也是马校长让我去联系的。以后1985年王文治调来戏校,也是马校长让我去联系的。

因为我原在省黄工作,与他俩熟识。王兆乾原在省音工组时就认识,五五年我调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他在地区黄梅戏剧团,同搞黄梅戏音乐,来往频繁,交流较多,这些情况马校长都了解,因此让我与他们联系,这些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王兆乾来了以后,与我们大家一同看各地来的稿件。后来了解王兆乾原来在《皖西日报》干过编辑工作,于是领导决定让他主要负责这项工作,分工剧种、剧本、剧照、老艺人等方面的组稿审稿,我则分工音乐方面的组稿审稿,余建民则分工表、导演方面的组稿审稿,姚福群则分工封面、版面方面的组稿审稿,除去以上各项稿件剩余稿件均由李刚毅负责处理。

在处理这些工作以外,我们教学研究室(为了办这个刊物,所以把教学两个字删除了。创刊号的标名为,编辑:安徽黄梅戏学校黄梅戏研究室、安庆市文化局创作研究室)还专题开了一个会研究两个问题。它们是:1,刊物的名称回忆起来,当时大家提出了有以下几个名称。黄梅戏研究、黄梅戏季刊、黄梅戏剧团、黄梅戏艺术、黄梅戏界、安庆黄梅戏等名称,经过议论,观点逐渐明确。我们的刊物是有一点研究文章,但不是全部,而是通俗性的,介绍黄梅戏的普及性读物,因此称黄梅戏研究不合适;我们的刊物目前是不定期的,叫黄梅戏季刊显然也不恰当;我们是杂志性的刊物,起名黄梅戏剧团,那是文不对题;黄梅戏界、安庆黄梅戏,倒还可以,不过俗了一些,最后大家确定为&ldqu;黄梅戏艺术&rdqu;,既高雅又不俗。第二个问题是刊物的尺寸大小,没有发生什么议论,一致同意王兆乾的意见,杂志式的八开,不便于保存收藏,到最后当废纸论斤卖了;三十二开的有点小气,用大二十四开,象一本书似的便于保存收藏。

以后在1981年的9月稿件能出刊一期了,我们选择安庆市最大的国营新华印刷厂印刷,这第一期《黄梅戏艺术》创刊号呱呱问世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当时全国还没有一个以一个剧种办一个刊物的实例。当时只有&ldqu;上海戏剧、陕西戏剧、河南戏剧……&rdqu;等等。我们地市级的小地方居然有此雄心大志,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会产生这样的事。为了说明几个问题,下面我将《黄梅戏艺术》出刊初期几本刊物列表于后,可以看到它的变化。

我不能再往下列举了,已经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1、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来,1986年以前的5年是不定期刊物,每年出两期,1984年出了三期。自1986年才正规化出四期,成为季刊。

2、1983年下半年黄旭初由市文联调来戏校,自1984年总第七期起与王兆乾轮换,一人负责一期或二期,而余建民在1987年总第18期也曾担任了这一期的责任编辑。王华龙在这一年也设计了一个封面(《黄梅戏艺术》是每一年只用一个封面)。自1987年总第16期起公开发行全国时,魏根生担任封面设计了。

3、自第三期起,《黄梅戏艺术》的刊名改用由余建民在上海请昆曲大师俞振飞的书法题签。

4、上表由于篇幅的关系,我还要补充说明两个问题:

①1981年总第一、二期的编辑单位是安庆市文化局创作组和安徽黄梅戏学校黄梅戏研究室。一年后自总第三期起改为安徽黄梅戏学校研究室和安庆黄梅戏剧院 (金彡、李刚毅和我三人在戏校均有教学工作,

1985年后,无形中就不参与这项工作,只有王兆乾、余建民参与了)。

②1987年由于发行全国,自总第19期增加了主编马肇旺副主编王兆乾。1990年自总第28、29期(合刊)起则改为主编徐炳孚副主编黄旭初。

5,王兆乾在编完1988年5月总第21期后就没有再参与《黄梅戏艺术》的工作了。1989年总第24期黄旭初由责编改为主任编辑。

6,由于黄梅戏在国内外的影响,以及编辑部大家的勤奋辛劳工作,《黄梅戏艺术》获得了文艺界和广大群众的热爱,于1987年自总第16期起可以公开在社会上发行 (由原安徽省人民政府出版事业管理局非出印字第24号文改为安徽省报刊登记证第93号,单位也以《黄梅戏艺术》杂志社面向社会了。这中间走了漫长的六年岁月。年末的第四期即总第19期起有了国内统一刊号:H34-1037,可以发行全国。二年后,于1989年,不但在国内发行,而且可以通过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国际书店)北京399信箱发行国外,截至2007年底,整整出版100期,时间长达27年,(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在王兆乾、黄旭初、何成结以及其他同仁们长期不懈的努力,辛勤劳作所取得的。)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啊,值得我们自傲。可是喝水不忘掘井人,要不是有当年的马肇旺创意和策划,又哪来现在论文联盟的《黄梅戏艺术》啊!

在将结束本文时际,我想引用总第16期《黄梅戏艺术》公开发行时&ldqu;编者的话&rdqu;中的几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我想它也许不是多余的话。

在艺术欣赏趋于多层次发展的今天,黄梅戏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艺术门类的挑战。一个剧种,如果在理论建设上跟不上时代,必然会在其前进的路途中出现盲目性,甚至陷入困境。我们深深感受到刊物的公开发行,是历史对黄梅戏,也是对我们的刊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后,我们仍然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思考与探索黄梅戏在新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总结改革的经验,使刊物能成为发展中的民族戏曲艺术的一个小小窗口。我们将调整、新辟一些栏目,面向未来、面向青年、面向基层,努力使刊物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黄梅戏艺术》创刊的前前后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lunwen/227100.html

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