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当代文学导航的一盏明灯

森离九°日期:现代文学阅读:14049

为当代文学导航的一盏明灯

在文学批评领域,似有&ldqu;南陈北雷&rdqu;一说。这&ldqu;南陈&rdqu;,就是上海的陈思和,而&ldqu;北雷&rdqu;即北京的雷达。陈思和、雷达是我涉足文学创作后久仰的两位大师。他们似乎均与我有些缘分。近幾年,每当我见到启东籍著名学者宋炳辉老师时,总会不由地想起上海复旦大学的博导陈思和教授,因为陈思和是宋炳辉教授当年读博时的导师。而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则早已是我心中一座巍峨的山。2011年上半年,青年作家李新勇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高级研修班。期间我出差北京专程到鲁院看望他时,听说雷达是他在研修班上的导师,我便南衷地向他表示祝贺。

生活就是一部书。而在生活这一部宏篇巨著里,因了&ldqu;无巧不成书&rdqu;的这句古语,不外有许多机缘巧合?譬如,不经意间,雷达这一座令我仰慕已久的巍峨大山,于2012年5月4日上午10时30分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2出口处,巍然耸立于我的面前。

雷达这一次是应邀为南通市文联&ldqu;五月风&rdqu;活动第三十二期&ldqu;文联大讲坛&rdqu;作《当前文学的精神生态及内在变化》专题讲座而来。我与李新勇相约前往接机,并参加有关接待工作。于是,就有了与雷达老师零距离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文学之路上奔跑的一个草根作家和文学高地上一座巍峨大山的有幸相遇,仿佛是上苍的安排。我为此而感到庆幸。

雷达在中国文学界的位置,似乎用一段简短的文字即可概括: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十楼会议室里,雷达有一个幾乎固定的位置,即主席台右手的头个位置。多数研讨会步人专家讨论的正题时,雷达总是第一个发言。(2009年9月28论文联盟.Ll.日《中华读书报》)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批评的风采》一书中,评价雷达是名副其实的&ldqu;雷达&rdqu;。白烨的这一评价十分准确而生动。事实正是如此。数十年来,雷达扫描纷至沓来的新人新作及时而细密,探测此伏彼起的文学潮汐敏锐而快捷。仅此两点,雷达在评坛乃至文坛上就有了无可替代的一席地位。2009年9月28日,《中华读书报》以《探测当代文学潮汐的&ldqu;雷达&rdqu;》为题,以访谈形式,展示了雷达数十年文学评论生涯的卓越成就。今天,当我走近雷达,发现雷达老师不仅仅是个名副其实的&ldqu;探测当代文学潮汐的&lsqu;雷达&rsqu;&rdqu;,而且是始终执着地为中国当代文学导航的一盏明灯。

三十多年来,雷达老师已发表三四百万字的文学评论文章,先后结集出版过九部评论集。其中,一批活跃在中国文坛的当代作家的第一篇评论或最早的评论都出自雷达老师之手。

当谈起结缘文学评论的经历,雷达不无感慨地说:&ldqu;我走上评论道路,与当时在《文艺报》工作有直接的关系。&rdqu;1978年8月,《文艺报》复刊。作为委托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联机关报,《文艺报》复刊号刊发了&ldqu;中国文联二届三次扩大会专辑&rdqu;,发表了茅盾的开幕词,郭沫若的书面讲话《衷心的祝愿》,黄镇、周扬的讲话和巴金的《迎接社会主义文艺的春天》等文章。特别是巴金的文章深深触动了时在新华社工作的年轻的雷达。如果文艺真如巴金先生所说的那样,他愿意成为这文艺之春乐章中的一个音符。他即毛遂自荐,向《文艺报》主编冯牧、罗荪写信,表达了他想去《文艺报》工作的意愿,并附上了他的一些文章。雷达早在兰州大学读书时,就写过一组杜甫诗歌的阅读札记。这组初涉文学评论的读书札记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后,电台编辑原以为文章出自兰大老师之手。显然,雷达是位颇具潜质的文艺评论人才,冯牧、罗荪主编慧眼识宝。连雷达本人也未曾想到,写给冯牧、罗荪的那封信发出一个星期以后,他即顺利地从新华社调到了《文艺报》评论组。

雷达似乎对文学评论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和责任。新时期文学诞生之初,雷达就表现出了独有的敏感,对新的文学现象和潮流作出及时的反应。而这种及时的反应,为当代文学导航所必需。

正是由于雷达的这种敏感和作出的这种及时的反应,新时期文学便很快呈现出了一派满树新枝、鲜花竞放的喜人春色。

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是一篇散发着新时期文学芬芳的代表作。1977年的文学作品被载入文学史的为数不多,而《班主任》就是其中之一。雷达早在1978年初就对这篇作品进行了评论。他在《人民的心声&dash;&dash;赞<班主任>等作品的出现》一文中指出,尽管《班主任》等短篇小说在思想深度特别是人物塑造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点,但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踢翻了&ldqu;三突出&rdqu;之类的清规戒律,思想解放,敢于大胆地看取人生真实的血和肉,写出人民群众的爱与恨,喷射出人民感情的炽热岩浆,回荡着时代精神的铿锵旋律。

&ldqu;伤痕文学&rdqu;是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现象。1978年8月11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江苏南通籍学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文汇报》发表后,雷达含着眼泪读完了这篇小说。雷达感到,这篇小说对&ldqu;四人帮&rdqu;法西斯专制给民众心灵上留下的伤痕的把握,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作品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围绕《伤痕》这部典型作品,《文艺报》和《文学评论》联合组织一次大规模为&ldqu;伤痕文学&rdqu;鸣锣开道的会议。《文艺报》将这一大型报道的任务交给了雷达和同为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雷达的师兄闫纲。雷达熬夜连续奋战,写出了一万多字的第一稿。雷达和闫纲合作的这篇以《短篇小说的新气象新突破》为题,用&ldqu;本报记者&rdqu;名义发表的长篇报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新时期&ldqu;伤痕文学&rdqu;一篇文献性报道。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1978年还在新疆,尚未

完全平反。立志为文学的春天放歌的雷达,到《文艺报》工作不久,即以《文艺报》记者的身份前往新疆采访王蒙,随后在《文艺报》1979年第4期发表了《春光唱彻方无憾&dash;&dash;记作家王蒙》。这是新时期的第一篇作家访谈和评述。文章一刊出,便引起了文坛内外的极大关注。于是,王蒙这位沉寂了二十余年的著名作家再次成为中国文坛的热点。那时的雷达相对于王蒙虽然年轻,但他具有拥抱文学的春天的伟大抱负,他不愿看到王蒙们的宝贵青春和文学生命如此被无端地耗掉。

对一篇新时期标志性文学作品、一种新时期文学现象、一个新时期焕发创作青春的当代著名作家的倾情关注,雷达就像一盏为当代文学执着导航的灯火,倾其所有的能量,将温暖的光芒发挥到了极致。

从《文艺报》评论组负责人,《中国作家》副主编,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到茅盾文学奖第四届以来评委、鲁迅文学奖多届评委、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雷达老师由风华正茂的青年,步入了年届七旬高龄。导航当代文学数十年,雷达成就卓著。作为文学高地上高耸的山一样的重量级评论家,雷达有着独特的成长经历。他三岁丧父,母亲守寡一生将他抚养成人。母亲是位音乐教师。在雷达上小学前,母亲就逼他每天认三个字,记不住就不准吃饭。母亲性格忧郁敏感,对古典文学和书法都有很好的感悟力。无疑,母亲的性格、气质和爱好,在岁月的轮回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了雷达的血脉。

搞文学评论要讲真话。雷达的评论总是那么真诚坦率,既视野开阔,又实实在在,如同导航的灯火总是那么真诚坦率那样。这就是雷达的性格和气质。雷达老师对我说,如今人们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听恭维的话。一些地方将他请了去,就是要你去说些好听的,因为雷达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当地的作品能否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有关文学奖。可是,雷达有雷达的原则。雷达老师说,我不怕得罪人。他坚持正反两方面的话都说。他说,不然,就是不负责任。当然,有些问题可以用探讨的方式进行交流,尽量将复杂化为简单,有些问题点到为止即可。

做事的原则,就是雷达做人的原则。雷达的真诚和坦率,体现在文学奖的评奖上。他坚持他的评判标准。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跟风,不随大流。好比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最后一轮(第五轮),明知某作者的作品已经不能进入前五,但他仍按自己的评判标准给这部作品投了一票。如此的真诚和坦率,正是雷达的与众不同之处论文联盟.Ll.。

雷达的真诚和坦率,还体现在对他所带的学生上。他先后带过十幾个博士生,在鲁迅文学院也带过二三十个学生。他以他的真诚,爱他的每一位学生。2011年4月初,李新勇和北京的徐则臣、山西的李金桃到鲁院后,雷达老师要求这三位学生每人交三篇小说给他。一周后,他开着自己的别克凯悦从潘家园到鲁院贵宾室给三位学生&ldqu;开小灶&rdqu;,对作品一一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长处、潜力和标志性所在。也指出哪些方面需要突破,哪个地方是突破口。这样的小灶,前后开过好幾回。有同学听说后,纷纷前来旁听。雷达老师的真诚,令他的学生十分感动,总想找机会请他吃个饭。但到最后,总是雷达老师做东请学生。李新勇回忆说,雷达老师带他们常去的地方是鲁院旁边的三苏大酒店。在餐桌上,师生间也总离不开探讨作品的那些话题。在浦东机场前往启东的路上,我问雷达老师:&ldqu;您为什么这样爱您的学生?&rdqu;他对我说:&ldqu;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rdqu;轻言细语,经典而朴实,未加任何修饰,但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将雷达老师比作为当代文学导航的一盏明灯,其光源来自他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的营养。马、列、毛泽东的文论对他的影响较深,19世纪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以及后来的泰纳对他的影响很大。新时期以来,雷达注意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学理论成果。他喜欢读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萨特、加缪的论著,也喜欢读本雅明、巴赫金、福柯、伊格尔顿、杰姆逊的论著。文学高地上耸立的山一样巍峨的雷达,靠的是山一样厚重的知识的积累。

雷达是重量级著名文学评论家,也是著名作家。他除了著有9部文学评论集以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缩略时代》《雷达散文》《雷达自选集(散文卷)》。他的美文《天上的扎尕那》上了博客后,竟吸引了南通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吴强前往甘南的扎尕那风景区采风。这次听说雷达老师前来南通,他因出差北京,便托南通市作协主席冯新民带来了他在扎尕那采风创作的摄影作品,还有一本他从书店买来的《雷达自选集(散文卷)》请雷达老师签名。

年届七旬的雷达,如今还是那样忙忙碌碌。这不,5月上旬,中国作家协会吸收新会员小说组开会,他得参加。为扶植文学新人,中国作家协会和人民文学联合组织每年从各地推荐的数百部书稿中遴选出10部出版一套《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5月上旬的《丛书》2012审稿会议,他也得参加。5月4日上午,一家报纸的编辑电话里说要用他一篇在博客上的评论。他觉得有幾处需作修改,中午便顾不上休息,在启东市文联办公室的电脑上迅速将这篇评论改好,并发给了那位编辑。那一刻,我发现已经满意地交了差的雷达老师,好像一位出色地完成了一项战斗任务的战士那样,神采飞扬。为文学导航,雷达作风严谨。

雷达老师刚从广东&ldqu;导航&rdqu;归来。4月22日,雷达作客华南农业大学,在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ldqu;广州讲坛&rdqu;上发表了《当代长篇小说的审美经验反思》的演讲。

。讲座上,雷达老师系统讲述了长篇小说的状态、文体、传统、经验、现实和发展趋势,同时也谈到当代小说只有阅读快感没有阅读记忆等不足。但他说他&ldqu;对中国文学的未来感到乐观。&rdqu;4月23日是&ldqu;世界读书日&rdqu;,雷达寄语华南农大学子:&ldqu;多花些时间看书,为心灵多保留份诗意的栖居地。&rdqu;

与&ldqu;广州讲坛&rdqu;上的演讲一样,雷达老师5月5日上午为南通作家和文学青年的演讲,也是为中国当代文学远行导航一个颇有分量的动作。

雷达老师在演讲中说,当前,纯文学刊物发行量较少,根本原因在于现在是泛文化时代。上世纪80年代初,全民看幾部小说;今天大家都在看理财、炒股、养生、国学、名人传奇、谍战等等,关心的是官场、情场、职场题材的作品。文学,过去表现为精神的锻造,现在表现为肤浅的抚摸。当前,长篇小说有一种文体危机。别以为文字写多了故事编长了就是长篇小说。&ldqu;万顷荒山不如良田幾亩&rdqu;。《水浒传》的成功,在于它开创了英雄传奇,作品凸显了&ldqu;忠义&rdqu;二字;《西游记》的成功,在于它开创了神话传奇,作品传播的是佛家的慈悲为怀;而《三国演义》的成功,在于它开创了演义小说的先河;《红楼梦》则通篇充满了理想和追求。文学离开了传统就不可能创新。雷达老师说,中国作家必须要有&ldqu;三气&rdqu;:一是作家要接地气,就像司马迁说的那样,要&ldqu;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dqu;;二是作家要通过不断吸氧获得文学创作的新鲜空气,这个新鲜空气就是新的创作思想、创作信息、创作方式;三是作家要有正气,就是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充满信心,作品要体现忠贞、坚强和人生价值观。

&ldqu;文学不会消亡。因为人类是文化动物,人类语言的存在,就决定了人类文学的存在。文学的标高,标志着人类精神的高度。&rdqu;雷达老师的精彩演讲,犹若一盏导航的明灯,点亮了南通作家和文学青年坚守文学的信心。被点亮的文学信心之光里,有一片来自南通大学文学院的青年学子。互动时,青年学子争相举手提问。雷达老师乐了,他从中看到了南通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未来和希望。

台下一张张充满文学青春气息的脸庞,仿佛是一张张鼓满了文学理想的风帆。来自台下的阵阵掌声,仿佛是文学之船上众人的奋力划桨声。台上,为当代文学导航的那盏灯总是那么的鲜亮。

《为当代文学导航的一盏明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lunwen/184166.html

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