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模式及其贡献与不足

爱笑的姑凉 °日期:其他金融相关阅读:12662

摘 要:在对国内外治理城市 交通 拥堵的零散现象、对策和相关 理论 研究 的基础上 总结 了三种治理模式,即增加供给模式、需求管理模式及制度完善模式。增加供给模式、需求管理模式及制度完善模式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 问题 上具有不同的贡献,它们对缓解交通拥堵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否能彻底解决交通顽疾,还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拥堵;治理模式?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问题,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一个热门话题和难题。据估计,2000年美国因交通碰撞事故、交通拥挤以及噪声污染等造成的 社会 成本达到4060亿美元,其中84%属于交通事故损失,15%属于交通拥挤损失,1%属于噪声污染损失。有人认为,交通拥堵是一种 现代 城市病,极其复杂,极难解决。因此,有必要 分析 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模式类型,选择适用的治理模式或策略组合。?

一、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模式的主要类型?

(一)增加供给模式?

欧美国家在进入汽车社会早期,城市交通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整个路网的交通容量。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道路的供给总不能满足需求,这几乎成为20世纪各国的一个共同难题。Anthny Dns已证明,单纯靠增加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是无效的。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增加供给模式并不主张单纯地增加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该模式认为城市交通路网存在缺陷,由于规划管理的不合理以及城市交通结构调整和交通管理方式滞后,导致道路资源的低效利用甚至是错误使用,引发严重的交通拥堵。该模式主要强调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以及交通管理与智能交通的有效提供和使用。核心思想就是对稀缺的道路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

1.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研究城市交通未来 发展 ,探索城市交通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城市空间平衡的长期规划。城市交通综合规划的先河是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法,始于60年代中期,推动其迅速发展的是美国交通部门。70年代以来,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研究 内容 集中于交通 网络 设计,其触角已延伸到交通规划以外的领域,出现交通规划与智能交通系统(ITS)相结合的局势。?

2.交通管理与智能交通系统。7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交通系统管理,将解决交通拥挤与能源、环境问题紧密联系。20世纪末,政府不再修建更多更好的道路,而是加强对现有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 目前 ,世界各地的道路交通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新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手段,充分利用现有交通网的通行能力,较为突出的就是ITS的普及以及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各国都期望通过高 科技 手段解决交通问题。?

(二)需求管理模式?

60年代,新加坡最早采取交通需求管理(TD)策略。真正进行TD研究,是在80年代后期。可以说,最主要就是倡导公共交通,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使用。?

1.倡导公共交通?

以小汽车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其人均交通能耗比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高出2.5~4倍。显然,一个极度依赖汽车的城市是不可持续的。40年代,英国就开始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欧洲大城市几乎都建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设施,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等还是世界上著名的最可持续的公交大都市。70年代以来,日本依靠轨道交通把大城市及其 影响 地区组成为一种多中心的结构体系,使之承担了城市60%以上的客运量,大大减轻了交通拥堵。美国也逐步改变城市交通方式,90年代新城市主义先驱althrpe提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理念” (TD) 风靡世界。90年代中后期,快速公交BRT也走进人们的视野,巴西的库里蒂巴市成为公共交通发展的国际典范城市。国内外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公共交通是高效率、低资源消耗、环境友好的交通方式,是决定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避免现代诸多城市病的关键。?

2.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使用?

随着我国 经济 的增长和小汽车拥有门槛的降低,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由于我国公交系统的低效率,原有使用公共电汽车的出行者,已有相当一部分转用小汽车,致使占用道路网容量相当大的小汽车占据了目前市区道路网负荷能力的绝大部分,而小汽车仅承担了市区全部客运量的很小一部分,这造成了道路容量分配上的严重失衡,加重了交通拥堵。如果不有效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使用,只会严重导致人们的出行需求无法满足。目前,主要手段或 方法 有:收费调节方式,如拥挤收费和停车收费;限制私家车的使用。有人认为限车举措不利于汽车业的发展,也不符合人们追求小康生活的要求。其实限制汽车使用与汽车业的发展并不冲突,只有道路顺畅,汽车拥有与使用才会有价值。此外,许多措施被用于有效使用汽车,如鼓励多人共乘汽车,限制单人乘车,相当于变相减少上路的汽车数量。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提高,在家办公的方式对于减少通勤出行量的贡献较大。总之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有效方法管理交通需求,缓解交通拥堵、实现顺畅交通。?

(三)制度完善模式?

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指用来规范人类行为的规则,其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一方面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冲突和摩擦,以避免由此带来的效率损失;另一方面使人们对未来形成较合理的预期,降低不确定性。制度完善模式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经济学观念,认为政府应提供最有效地利用道路设施的政策法规,强化市民的交通守法意识,由被迫减少违章行为到自觉减少违章行为,从而消除人为造成的交通拥堵及交通事故。该模式不仅包括立法等正式制度,还包括观念、习俗等非正式制度。以日本为例,人们上班时都会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主要是用来节假日一家人出行用的。这种家庭用车理念也大大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

依据新制度 经济 学的观点,我们知道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相互 影响 、相互促进的,非正式制度是基础,正式制度的强制实施有利于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二者的一致性将导致较低的交易成本,从而导致较高的经济绩效;反之亦然。发达国家常常制定严厉的法规,重罚违法违章者,反过来又提升人们的遵纪守法意识。在德国,一旦查出违规行为,将重罚驾车者,且对个人信用等级造成终身影响。经常违法和发生事故者不但难找工作,连购车的保险费率也比他人高很多,这也使驾车者将遵守 交通 规则提升为自觉意识。

?

二、各模式的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

1.增加供给模式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城市和交通的合理规划与管理,配备高新技术手段,高效利用有限的道路及土地资源,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不足之处:供给的慢变性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的快变性,总会存在供需缺口;各种规划及技术投入需要资金保证,对供给的前瞻性、准确性的要求较高,一旦失误,后果严重;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协调配合,否则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需求管理模式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诱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矛盾,这种模式只是限制某种出行方式,并非限制出行。不足之处:规划不合理的城市,不能有效运用此模式引导人们的出行需求;高 科技 手段欠缺的国家或地区不能快捷便利地使用收费调节方式,相反落后的收费手段会造成新的拥堵;“富人开小车,穷人乘公交”的观念对此模式的推行有一定阻碍;建立完善的公交系统也要花费较大投资。?

3.制度完善模式的主要贡献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确保最有效地提供道路设施和资源,并使其得到有效利用,从强制性规范人们的行为到人们自觉自发地形成良好公德意识,为交通的可持续 发展 提供保障。不足之处:它是改善交通拥堵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无法单独发生作用。?

对各模式的评价和选择,最终要以它们所起到的主要效果为基础,即看这类模式或不同的策略组合减少交通拥堵的效果,以及为之所付出的成本,还要考虑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配套设施可利用的情况。如果在城市发展初期就考虑到将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合理地结合,首要考虑增加供给模式,效果将事倍功半;如果城市发展较快,供给空间有限,考虑需求管理模式并辅以制度完善模式,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由于各模式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存在着将各模式或不同模式中的策略混合使用的趋势,人们看重的是最终的治理效果,而不是执拗于某一模式。日本在需求管理和制度完善 应用 较好的情况下,重点考虑增加供给中的智能交通技术的提高与改进;而英国 目前 则看重需求管理中的收费调节方式。?

三、 总结 ?

增加供给模式、需求管理模式及制度完善模式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 问题 上具有不同的贡献,它们不是完全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这几种模式是否能彻底解决交通顽疾,还在 研究 和探讨之中,但确实能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积极作用。即便交通状况相对较好的发达国家大都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迁入人口的迅猛增长,新的问题也在层出不穷。作者认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需要跳出交通本身,在更广泛的领域寻求答案。

?

参考 文献 :?

[1]陈新.城市交通 网络 布局与优化策略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2]杨曾宪.更新理念,破解城市交通难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46-49.?

[3]陆化普.基于TD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及其研究课题[J]. 中国 科学 基金,2005,(4):209-212.?

[4]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6,(4):99-100.?

[5]王中亮.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思考——以上海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6,(4):76-81.

《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模式及其贡献与不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lunwen/182334.html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