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反思

半夏vienna日期:职业教育阅读:9109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 发展 使得信息社会已走进我们生活。信息社会的信息化从多个方面积极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它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和自由时间的延长,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它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它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发展。同时信息化又使人的全面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它使人陷入对技术的依赖之中,沦为 网络 的奴隶;它造成了信息贫困者和信息富有者的分化,加剧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文精神的指导,不但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积极效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抵御其消极影响。

关键词网络;信息社会;信息化;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

网络信息技术在20世纪的垂暮中为我们叩开了信息时代的大门,出现了人类社会自语言产生以来的第四次信息革命一智能革命,使我们人类自身的最后一块未知领域——大脑得到开发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人类的最终目标,是我们人类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我们称之为人的 现代 化过程,它是一个 历史 范畴。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现代化产生于 工业 革命,终结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农业社会,我们人类受囿于大 自然 的奴役,受囿于繁重的手工体力劳动,物质财富非常贫乏,此时人类所思考的只是怎样去维持自己的生计,此外再无能力、精力和机会去思考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到人们不再为衣食住行等生存条件发愁时,才有更多的欲望。总之,信息社会的存在,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个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信息社会也存在系列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使我们有必要对正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作深层次的反思。

一、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因极大丰富而不占主导地位

网络时代是以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特别是工业时代人类社会所创造和积累的社会财富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面貌,引起了生产力的突破与变革,引起了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化。随着 计算 机、自动化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人们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劳动生产率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不必再为养活自己和家人而整天忙碌奔波,从而使自由闲暇时间有了长足的提高,物质财富在社会观念中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人们的主要精力转向了促进人类自身发展并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这种发展的带来的生活变化,这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生存全面数字化、网络化

进入信息社会,人类运用全面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实现了高度的数字化,人开始在比特中生活,人类由此进入到了以比特为存在方式的时代。“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通讯、传播、文化、 政治 、 经济 、 教育 、科技等,无不进行了彻底的数字化,人们使用数字化的通讯手段、传播手段,进行 电子 商务、电子政务,接受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人们在比特的环绕中过着一种带有虚拟性质的真实生活。除了物质和能量以外,社会生活中一切过程和方式都将基于网络进行了数字化。在网络时代, 企业 的数字化成为大势所趋,“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数字化使主体和客体系统发生了跳跃式的发展,使人类由以前的语言符号文明进入到了更高级的数字文明。

(三)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历史性的提高

网络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后现代化成为话语的主流,而人将实现自己地位的历史性的变化——重新回归到人的应有地位。有人认为,“现代性的本质是力图综合和控制一切,迷恋秩序和权力,强调理性、逻辑、真理、基础和本质;后现代主义则对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乃至无情的质疑与批判。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性、开放性、创造性,强调突出主体性、透明性、和谐性(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在网络时代中,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居于日益重要的位置。美国未来学院院长扬·莫里森在《第二曲线》一书中,把工业社会比作“第一曲线”,把信息社会比作“第二曲线”。第一曲线依赖于金钱,在其间,资金、利润、成本和售价的差额是最重要的,它是公司或个人手持现金的基础。与此相反的是,第二曲线更多的是围绕人,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人的知识和能力。在网络时代,网络化提高了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了人的生活质量,培养了人的自主意识,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网络促进了人与人的沟通和理解,加强了权利平等意识,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手段。

二、信息社会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一)网络的发展满足了人的不同需要

美国心 理学 家马斯洛曾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依次向上构筑的是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一个正金字塔型的需求结构。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前二者归为人的物质需求,源于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动物性,而后三者是人的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源于人的社会属性。工业社会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即人的衣食住行的需求提供了坚实和丰富的物质基础。然而工业杜会在促进生产力极大发展并最大限度地解放人的体力的同时,对自然、社会,尤其是人自身造成越来越大的损害,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人口膨胀等已有目共睹。人们在工业文明中摆脱了自然界的奴役,却又受制于技术的控制。正如J·埃鲁尔所言:“技术越发展,欲以把握这种发展的社会问题就越是伦理的精神问题。”“而网络的产生是人超越自身生存状态的体现,网络空间的出现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条件,人们摆脱了单纯的生物需要,成为真正自由的创造性主体。”

(二)网络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类是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社会为个人社会化提供了场所和条件,社会群体中社会成员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往获得人的自我满足,自我认识及自我完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群体一般是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交往过程受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制约。而网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给社会成员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人的社会性得到空间的延伸和发展。单以职业关系而论,现代化公司内部成员之间联系已经不局限于办公室,联系手段也不仅仅是电话、传真。快捷而便利的电子邮件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通信方式,新型业缘关系开始出现。最重要的是,网络技术创造了新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社会关系。人们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将自己融合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范围成倍增大,思想和感情也随着网络跨越时空地延伸到世界每个角落,网络社会关系逐步形成。由于网络技术借助计算机为媒介创造了一个大众可以任意选择并同时共享又彼此分离的宽松社会交往环境,缓减了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给人的心理压力。同时,网络群体的宽容和慷慨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可以在自己选定的“网络空间”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获得平等和尊严。 (三) 网络 的 发展 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

个性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内容,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以个人独特的个性或行为特征,以心理品质和能力素质发展为主要内容。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最大不同在于对人的关注,首先表现为对个人、对普通人的关注。个人成为真正自我的主体,人们与谁就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方式交往,完全取决于自我意识的支配。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阐明:“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个人不再被淹没在普通性中,或作为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网络空间的发展所寻求的是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需要和希望的声音”。他提出“我就是我”的口号,主张“真正的个人时代”已来临。今天,网络构成了本世纪跨越地域最广的全球信息传媒。它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 电子 技术手段向人们适时传播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使人们能自主地在一个比以往更广泛的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个性。

三、信息社会带给人的全面发展的消极作用

(一)信息技术加剧了社会群体分化

由于信息基础设施、 教育 和信息化普及水平的差异,在发达国家、地区与发展 中国 家、地区之间,在高等教育程度、高收入人群和低教育程度、相对贫困人群之间出现了获取信息知识、发展机会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出现了所谓的“数字鸿沟”问题,从伦理上讲,贫富差距绝不是人类的理想。从很早的时候起,人类就憧憬着天下一家、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但只有在网络空间中,这似乎才能实现,因为无论你在现实中何等显赫富有,只要一进入网络空间你就变成一个符号,其他的一切都被省略,同其他人一样无任何特权。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因为进入网络空间的机会受到各方面情况的限制,一种新的两极分化正在社会上出现。一方面信息精英控制和管理着信息,他们拥有最强大的 计算 机、最好的电话服务和最快的互联网服务以及与他们生活相关的大量的信息内容和训练,成为网络空间中技术的强者。他们控制和管理着全球高科技术 经济 ,成为网络时代的统治者,因而表现在社会财富的占有上,就出现了新的穷人或富人,因而加剧了社会分化。

(二)信息技术对人的素质的消极影响

1、信息技术对人的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

生命在于运动,身体健康源于劳逸结合,可是长期上网者,由于长期坐着,引起血液循环减慢,往往会出现胸闷、胸痛等现象,此时如果还不活动,会引起手脚冰凉、麻木、甚至出现移动困难、站立不稳、昏厥等现象。同时,由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显示屏。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消耗过多,若未能补充其合成物质维生素A和相关蛋白质,就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适应能力降低等。上网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这些改变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会使免疫功能降低。

2、网络技术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

现代 科技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现代人在充分享受着日益完备的物质满足的同时,却不得不承受比以前更大、更多、更无从逃避的压力。所有这些都使现代人心理适应脱节,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这时他们如果打开自己的电脑,进行简单的点击,就可以把现实社会的宠辱皆忘,这样做对调节他们的心理有好处。可是由于网络的这些特点,使那些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莫大的好奇心,尤其是幻想力强的人就愈发难以摆脱这种好奇心的诱惑,加上色情信息的诱惑,就越想得到这种虚幻的满足,于是一上网就不可收拾,达到迷恋的程度。或者在网上一碰到那些富有刺激性的游戏,他们就表达出那种长期受压抑的潜意识,恢复“本我”。“他们就认为得到了自己在现实中所得不到的东西,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但现实中不可能成为的人,心理感到无比快乐因而形成一个心态不健全的单面人。”

3、网络技术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消极影响

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网络社会中,各国文化均集于此,各国人们正在通过网络消除种族隔阂、民族成见,对个人了解世界各地文化不无裨益。但是网络世界中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和文化挑战的危机已经出现,也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群体文化分层现象,使得保持传播继承弘扬优秀民族精品文化的任务紧迫。另外,网络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和非理性参与 政治 、封建迷信和邪教组织言行等非 科学 思潮,淫秽文化、网上间谍及恐怖活动等充塞其中,对广大网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还有,那种注重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对网民提高文化素质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如何应对信息社会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着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数字网络技术发展环境大力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都有一个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问题,每个人要想在网上自由地享受一切,都必须遵守网络的规则,维护网络的秩序和纪律,承担应负的义务。要使人们对此达成共识,并懂得“在网上随意散发不负责任的信息或随意闯入别人的电脑系统都是不道德行为”的道理,必须纠正目前网络道德教育滞后的局面,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力度,根据网络“隐匿”性和舆论监督困难等特点,突出“慎独”教育,增强网络道德自觉性。在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抓紧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目前一些比较发达国家的一些网络组织已开始尝试为其用户制定一系列行为规则,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关于网络伦理的声明等。国内一些地方也出台了若干伦理性的规范,然而分析这些规范大多是直接针对网络应用中出现的大量具体问题制定的,而更深入地从基本伦理、道德角度进行缜密、科学的阐释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已有规范的经验,摸索网络道德建设的 规律 与特点,探索建立科学、缜密的网络道德规范系统。

(二)加强法制建设。修订、完善网络 法律 法规。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

某些道德败坏的人常常利用网络的缺陷进行犯罪活动;网络中也有心怀叵测的人有目的地发布不符合事实的信息,误导人们的认识;更令一些专家、学者和学生家长担忧的是网络中的黄色信息泛滥,这些信息防不胜防、堵不胜堵。对于这样一个事关全局的大课题,仅靠网络道德规范远远不够,必须有强有力的网络法律、法规作保障。对于数字网络技术的消极影响,就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法律和法规,进行监督和管理。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全国网络的规划、建设与全球网络之间的协调、合作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Inteet在中国健康、有序地发展。现有的规章制度多是行政部门出台的“规定”、“办法”、“解释”,真正成文于法律尚待时日。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将有关的管理办法,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目前,如何把网络法规教育与网络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保障,形成合力,培养公民网络主体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意识,以及怎样把网络区域性管理与国际性管理结合起来等等,都还有大量尚待进一步解决的课题。

《信息社会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lunwen/1625495.html

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