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材料

Haruna丶Team日期:工作总结阅读:12263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截止目前,已经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建设水平。在此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公务

员在线 )昆山获得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经验,这对于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昆山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实践与成就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四次大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阶段性特征和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是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从1984年开始,以自费创办工业开发区为标志,昆山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资企业开始大量涌入。90年代初以后,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开放开发的步伐明显加快,形成招商引资的高潮,平均每年引进外资的增幅超过50%。到90年代末,实际利用外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0%以上,外资已经成为昆山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主要动力。

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实现了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昆山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到了90年代中期,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受到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的明显制约。他们较早地认识到了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抓住了发展的主动权。他们采取集中规划、集中开发的办法,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引导区域经济社会集约发展。在招商策略上,由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不仅看重投资强度、科技含量,更看重产出效益、生态效应,从而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形成了布局更加合理的现代化产业格局。这次转变使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四是十六大以来,实现了由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共进的转变。近三年多来,昆山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在创下三年跨出三大步骄人成就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以养老、医疗、失业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高达99%以上。目前,昆山城乡居民收入高,贫富差距小,登记失业率低,社会治安满意率高,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比翼齐飞”,进入了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轨道。

昆山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丰硕成果,使人民群众普遍受益,得到高度评价。昆山人说:“小康不小康,不是干部说了算,也不是哪个部门的数字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自己说了算”。据调查结果显示,732%的昆山群众认为,昆山已经达到全面小康水平。他们普遍反映,这20多年来,特别是近3年来,是昆山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他们享受发展成果最多的时期。用昆山老百姓的话讲,他们现在“居住讲舒适、出门讲方便、饮食讲营养、生活讲宽裕、举止讲文明,日子过得很舒心”。这说明,昆山所达到的全面小康是老百姓认可的、惠及千家万户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中央党校调研组、江苏省委调研组都对昆山的成功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5月,胡锦涛总书记到昆山视察时明确指出:“都像昆山,小康社会就实现了。”

昆山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率先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这是江苏省推进“两个率先”历史进程的写照,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缩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型。昆山的成功之路,是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深刻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实现途径、内在要求和不竭动力。昆山的发展模式,对全国其他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昆山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实践经验

昆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过程中,创造了

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为动力,以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为途径,以富民优先、成果共享为目的,不断朝着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方向前进。昆山经验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坚定、思路明确

昆山的党员干部反复强调,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经过共同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必须紧紧咬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放松,使昆山的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他们结合昆山的具体实际,制定了“外向带动、全面发展”的基本发展思路。20多年来,昆山的领导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

领导干部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昆山的发展目标始终没有变,发展思路始终没有变,发展方向始终没有变。没有变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在保持发展思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发展的具体方式进行创新和提升,做到了既继承前人,又大胆开拓,避免了那种“书记一动、思路重弄”的现象。他们深有体会地说:“稳定就是速度,连续就是效益”。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昆山之路不断地得到拓展和延伸。

(二)率先发展、勇于创新

抓住机遇就能率先发展,丧失机遇就会踯躅不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管形势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昆山总是善于抢抓机遇,做到能快则快,能超则超,能先则先。他们先后紧紧抓住了中央批准创办沿海经济开发区、邓小平南方谈话、上海浦东开放开发、台湾产业转移、国家对服务业开放等重要机遇,及时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服务业跨越三大战略,做到了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对外开放中牢牢保持先发优势。昆山人强调,要实现率先发展,就必须突破陈规,胆子要大,步子要快,敢为天下先。他们凭着“艰苦创业、勇于创新、昂扬向上、争先创优”的“三创”精神,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百折不回,艰辛探索,成功解决了政策、资金等重重难题,一次又一次实现了新的超越。从兴办出口加工区,到实行网上报关;从“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取消农民动迁宅基地置换,到集约用地、集中开发;从创办农村富民合作组织,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轨,等等,许多举措都是昆山的原创,也是全国的首创。昆山的创新已不限于某一方面,而是涉及观念、政策、体制、科技等全方位的创新,其中每一种创新都蕴涵着昆山人的勇气和胆识。正是凭着这种创新精神,他们不断冲破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始终走在了发展的前列。

(三)统筹城乡、合理布局

在加快发展过程中,昆山也提前遇到了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现实矛盾和问题。他们立足于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合理调整建设布局,解决了制约经济发展的许多难题。他们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统一规划、协调推进,打破城乡壁垒,推进户籍、就业、教育、土地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实现了城乡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初步展现了一幅城乡共荣的现代化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他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较早摆脱了单纯强调经济建设的做法,做到优先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努力挖掘和弘扬以昆曲为代表的“六大特色文化”,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布局。

(四)富民优先、成果共享

能否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发展,是摆在昆山人面前的一大现实难题。昆山的历任领导都牢牢坚持富民优先、安民为重的政策导向,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利益和谐,用他们务实的行动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他们说,“手里有钱了,就要代表老百姓利益干事”,“宁可少修一段路,少造一座桥,也要回报人民群众。”他们强调,一切工作都要做到“富民为先、亲民为本、安民为重、智民为要、益民为旨”。“百姓不富,农民不富,我们的gdp数字再高,也没有意义”。政府鼓励农民投资入股,组建富民、社区股份和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闲散资金和闲置土地建设标准厂房和出租楼房,并在每年拿出万元专项资金,免费进行技能培训,购置公益性工作岗位,实现了“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政府每年还拿出近6亿元,构筑了低保、养老、医保、征地补偿、动迁补偿等“五道保障”,实现了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解除了百姓的后顾之忧。坚持亲民亲商并重,既维护投资者合法利益,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融合新老市民,实行就业、子女上学、居住、社会保障方面新老市民无差别待遇和亲情服务,增强了新昆山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不断创新富民举措,缩小了贫富差距,社会中间群体日益扩大,全市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的已占到65%,低于元的仅占11%,真正做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五)结合实际、注重转化

总结昆山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与昆山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具有昆山特色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之路,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20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坚持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有效克服了那些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教条式做法,杜绝了那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他们始终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既注重经济建设的成果,又注重社会进步的成果;既注重经济总量的增长,又注重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既注重当前的发展,又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既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又注重党的建设的成效。昆山经验对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三、昆山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启示

昆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创造出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启示。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把握科学发展方向,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如何结合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昆山在这方面作出了非常有成效的探索。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每一个成果,都与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密不可分。从深刻领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到紧紧抓

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昆山人对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发展思路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发展模式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对发展方向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发展思路,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又快又好发展的轨道。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目的

昆山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贯穿着一切为了人、一切满足人、一切提高人的理念。这是昆山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实质和核心。人民群众既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坚持以群众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在决策的制定和落实的各个环节中,要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充分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努力兼顾各方面利益,切实照顾各方面关切,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途径

昆山多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成就,为解决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性课题,提供了科学答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符合广大农民的要求和意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起来,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素质,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精神支撑

昆山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离不开富于区域特色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在昆山,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巩固文化建设成果,二者相映成辉,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形象地说:“经济是形,文化是神,只有形神兼备,才能使区域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必须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注重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类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昆山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保持社会稳定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昆山,没有稳定就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稳定是影响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昆山深刻认识到保持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单位改制、劳资纠纷、外来人口、家庭问题等方面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各类人群和谐共处,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保持社会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必须协调各种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实现各方利益和谐共赢,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必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六)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政治保证

昆山发展到今天,关键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他们没有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当做一句空话,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到领导干部的选拔配备上,落实到提高党政干部的素质上,落实到提高行政效率效能上,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对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不断提高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必须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必须按照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加强和改进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使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四、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昆山率先完成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面向未来,昆山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调研中,昆山的干部群众清醒地说,成绩值得自豪,但不值得骄傲;变化值得回味,但不值得陶醉。已经取得的成就,不是今天的结果,而是明天的起点。昆山要在巩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更繁重的任务,承载着老百姓更高的期望。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亟须在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中解决。比如土地、资金、人才等硬性约束依然严重;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新农村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仍需不断加强,等等。面对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昆山市委、市政府认为,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经济强劲快速增长势头的同时,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扎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好地推动昆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法制健全、社会安定、生态良好的和谐昆山。这些新思路新做法,必将对昆山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进。就全国范围来讲,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昆山的实践探索是初步的,对昆山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初步的。要结合昆山未来发展新的实践,进一步研究、思考和总结,不断概括和提炼昆山经验的理论内涵,不断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撑。昆山经验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学习和运用昆山经验,必须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研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着重掌握和运用昆山经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着重学习昆山的创新精神和实干作风,防止盲目照抄照搬。

昆山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实践经验,也给我们进一步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有益启示。大家一致认为,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意义非常重大。通过调研考察,大家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意义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表示,一定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回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努力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理论成果,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fanwen/926820.html

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