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入党积极分子读书感想

我爱的人会发光i日期:心得体会范文阅读:5820

我看中日关系

——《以谁为师》

加藤嘉一,日本80后青年才俊,在北京大学留学5年,在全球重要媒体频频发表对世界主要国家时政的见解。《以谁为师》是他首次以专著形式坦率表达自己作为日本青年“知华派”对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认真思考。我是因为看到过《南方人物周刊》上有一篇他的访问,才知道这个人的,在访问里,他说每天5点起床,会跑上几公里,而且平常看待一些时事新闻都会用两种思维去思考,一种是“中式思维”,另一种则是“日式思维”……和想象中的日本人很不一样,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我对中日关系的见解太浅显,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有,他让我重新思考中日关系。

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本来就很复杂,中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之深,具体问题的清单之长,是其他主要国家之间所罕见的,历史恩怨、领土之争、能源博弈、地缘政治、美国因素、突发事件等等,而且每一个问题的爆发,每一个矛盾的激化,都可能震撼整个中日关系。比如说2005年的反日游行、“钓鱼岛”事件的高校学子反日游行……但其实这些原本都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些冲动的、不理性的行为。

中国是政治大国,现在在努力往经济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现在在努力往政治大国发展。其实两国都处于改革时期,如果可以找到“共同战略基础”,那么两国自然会进行共同合作,暂时放下那些“表面化”问题。其实,每个人都有爱国精神、爱国主义,但是怎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呢?并不是像游行事件中那样砸日产汽车、毁日产电子产品……那样的爱国主义毫无意义,我们需要的事有利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与行为。而这就是以“知”为前提的,“知日派、“知华派”就是这样的,绝不是一味的亲华亲日,抑或一腔热血的反华反日。

至于互相了解,我想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精炼的分析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不同。中国人的“变化”与日本人的“计划”,中国人一般都知道“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做事一般不明确搞计划,日本人则一定要搞计划、按计划行事,但不可否认,前者有时变得“灵活”。后者则变得死板;中国人的“务实”与日本人的“谨慎”,但“务实”会变得强硬,后者“谨慎”变得踏实;中国人的“个人主义”与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但有时会变得“无序”与“堕落”。这是两国思维、做事方式的差异,无分好坏,所以自然在某些事情的看法上会有认知差异。而这就需要政府、媒体、青年的共同努力。因为首先国内群众要想了解堆放国家和人民,大多数都是依靠政府和媒体,而政府的行为又是通过媒体向群众传播的,所以主要还是媒体,但是媒体在传播时又具有局限性,其一是会受到政府的约束,不是所有想发表的都能发表;其二是媒体也是企业,也需要盈利,这就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迎合大众,制造爆点。这就导致有些媒体会无限放大一些负面新闻,从而引起大家的反华反日情绪,造成社会舆论,甚至会影响政府的决策行为。再就是青年,青年可以说是未来国家的中流砥柱,所以他们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未来的社会。但是现在又多少青年有这个能耐呢?中日两国不缺少人才,但缺少精英。但怎样才算精英呢?在文章里提到了潜能和公共意识。潜能是一个人能够主动判断形势,理解现状,积累知识和经验,寻找机会,调节自己,摸索可能性,改变现状等能力。而公共意识,是需要为社会撕开,尽力去把自己的事业思想与社会的动态、发展结合起来,追求共同发展。现在我们就是缺少这样的精英,大家都是听话的不思考,大多是盲目的跟风,没有自己理性的思考,才会出现那种极端的爱国主义。其实这也是一种中日都存在的弱国心态。所谓弱国心态就是一个主权国家内的人观察到另一主权国家的人的劣势、缺点、短处等而感到高兴、舒服、愉快,并陷入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膨胀的状态。就比如说这次日本发地震,好多网友第一反应就是开心,说这是日本遭到的报应,再比如说GDP超越日本,大家都很自豪,感觉就像把日本踩在了脚下一样。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虽然在现阶段两国所处的境况,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需要有长远的眼光,我们希望可持续发展,就要摆脱“弱国心态”,互相理解、学习,看从对方国家哪里可以学到些什么优秀的技术、观念、思维。并且反观自己,这样两国才回有更光明的未来。

《2011年5月入党积极分子读书感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rhlawyer.com/fanwen/63454.html

心得体会